微生物工程教案 李正鹏 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2011年9月 课程介绍
微生物工程教案 李 正 鹏 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2011 年 9 月 课 程 介 绍
微生物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它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大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人类 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曹军卫主编的“21世纪高等院 校教材”《微生物学工程》,代表了国内微生物教材的最高水平, 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结构紧凑、条理性强 参考文献目录 教材 《微生物学工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曹军卫马辉文主编,科学出版 社,2007 参考书 1、《微生物工程》吴松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2、《微生物工程工 艺原理》姚汝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俞俊棠、唐孝宣主编,化工工业 出版社,2004 4、《生物工艺原理》贺小贤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微生物工程》焦瑞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发酵设备》高孔荣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微生物工程理论教学内容时数分配表
微生物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和生化技术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它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大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人类 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课程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曹军卫主编的“21 世纪高等院 校教材”《微生物学工程》,代表了国内微生物教材的最高水平, 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结构紧凑、条理性强 参考文献目录 教 材 《微生物学工程》 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曹军卫 马辉文主编,科学出版 社,2007 参考书 1、《微生物工程》 吴松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2、《微生物工程工 艺原理》 姚汝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新编生物工艺学》(上、下册) 俞俊棠、唐孝宣主编,化工工业 出版社,2004 4、《生物工艺原理》贺小贤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微生物工程》 焦瑞身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发酵设备》 高孔荣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微生物工程理论教学内容时数分配表
章节 讲课内容 学时 第一章绪 1 第二章菌种与扩大培养 5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代谢工程 4 第四章发酵原料与培养基制备 2 第五章发酵工艺控制 4 第六章发酵过程参数检测 第七章微生物工程下游概论 6 第八章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 4 第九章发酵实例 6
章 节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二章 菌种与扩大培养 5 第三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代谢工程 4 第四章 发酵原料与培养基制备 2 第五章 发酵工艺控制 4 第六章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 2 第七章 微生物工程下游概论 6 第八章 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 4 第九章 发酵实例 6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工程的概念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基本内容 1.微生物工程的概念 2微生物工程的地位位及作用 3.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4.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5.微生物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三、重点内容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微生物反应特点。 四、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讲授 一、微生物工程的概念 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 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D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 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发酵技术。 二、微生物工程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生物技术产业将 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生物技术在迎接人口、资源、能源、食物、环境等五大危机的 挑战中将大显身手。许多国家都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 一。4大支柱: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它将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入地揭示了发酵 过程的本质。 三、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一)优点: 与化学工程相比,微生物反应过程有以下特点: 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条件温和,不需考虑防爆问题,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原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含有毒物质 3、生产过程是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的,因此多个反应就象一个反应一样,可 在单一设备(发酵罐)中进行
第一章 绪 论 一、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工程的概念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基本内容 1.微生物工程的概念 2.微生物工程的地位位及作用 3.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4.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5.微生物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三、重点内容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微生物反应特点。 四、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讲授 一、微生物工程的概念 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 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 DNA 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 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发酵技术。 二、微生物工程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 21 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生物技术产业将 是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生物技术在迎接人口、资源、能源、食物、环境等五大危机的 挑战中将大显身手。许多国家都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强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 一。4 大支柱: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它将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入地揭示了发酵 过程的本质。 三、微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 一)优点: 与化学工程相比,微生物反应过程有以下特点: 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条件温和,不需考虑防爆问题,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原料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含有毒物质。 3、生产过程是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的,因此多个反应就象一个反应一样,可 在单一设备(发酵罐)中进行
4、能容易地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如酶、光学活性体等。 5、能高度选择性地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反应,如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 6、生产产品的生物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除特 殊情况外,培养液一般不会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7、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尤其是噬菌体的侵入,以免造成很大的危害 8、通过微生物菌种改良,能够利用原有设备使生产飞跃上升。 发酵过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微生物工程的种种优点,使得微生物工程成为生物技 术的核心之一而受到广泛重视。 二)发酵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 1、底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因而造成提取和精制困难, 这是目前发酵行业下游操作落后的原因之一。 2、微生物反应是活细胞的反应,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内因素的 影响,且菌体易发生变异。3、原料是农副产品,虽然价廉,但质量波动较大。 4、生产前准备工作量大,花费高,相对化学反应而言,反应器效率低。 5、通常底物浓度不能过高,且要在无杂菌污染情况下进行。 6、发酵废水常具有较高的BO0和C00,需处理后排放。 四、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 1、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 一天然发酵 几千年;酒(古埃及 公元前4000-3000年;龙山文化4200年)、啤酒、 黄酒、酱油、泡菜等 2、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一 一纯培养技术 Louis Pasteur 微生物引起发酵;酒精发酵由酵母引起 Eduard Buchner 酒化晦 Robert Koch 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建立了纯培养技术 人为控制发酵过程:O酒精、丙酮、丁醇、有机酸等(主厌氧发酵;初级代谢产 物) 3、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一深层培养技术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以抗生素的生产为标志:青霉素的发现与大量需求 表面培养法(surface cultures))效价40U/mL,纯度20%,收率30% 深层培养技术(submerged fermentation) 机械搅拌通气发酵 链需素、气霜素、金霜素、十霜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发酵产品的出现,如氨基酸发酵工业好氧发酵,初 级,次级代谢产物 4、第三代发酵技术一 一微生物工程 DNA重组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应用 1982,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一利用工程菌生产的人胰岛素问世 现有许多种类的产品
4、能容易地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如酶、光学活性体等。 5、能高度选择性地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反应,如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 6、生产产品的生物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除特 殊情况外,培养液一般不会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7、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尤其是噬菌体的侵入,以免造成很大的危害。 8、通过微生物菌种改良,能够利用原有设备使生产飞跃上升。 发酵过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微生物工程的种种优点,使得微生物工程成为生物技 术的核心之一而受到广泛重视。 二)发酵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 1、底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目的产物,副产物的产生不可避免,因而造成提取和精制困难, 这是目前发酵行业下游操作落后的原因之一。 2、微生物反应是活细胞的反应,产物的获得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细胞内因素的 影响,且菌体易发生变异。3、原料是农副产品,虽然价廉,但质量波动较大。 4、生产前准备工作量大,花费高,相对化学反应而言,反应器效率低。 5、通常底物浓度不能过高,且要在无杂菌污染情况下进行。 6、发酵废水常具有较高的 BOD 和 COD,需处理后排放。 四、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 1、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天然发酵 几千年; 酒(古埃及 公元前 4000 – 3000 年; 龙山文化 4200 年)、啤酒、 黄酒、酱油、泡菜等 2、第一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纯培养技术 Louis Pasteur 微生物引起发酵;酒精发酵由酵母引起 Eduard Buchner 酒化酶 Robert Koch 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建立了纯培养技术 人为控制发酵过程:Ø 酒精、丙酮、丁醇、有机酸等(主厌氧发酵;初级代谢产 物) 3、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 出现于 20 世纪 40 年代,以抗生素的生产为标志:青霉素的发现与大量需求 表面培养法(surface cultures) 效价 40U/mL,纯度 20%,收率 30% 深层培养技术(submerged fermentation) ——机械搅拌通气发酵 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发酵产品的出现,如氨基酸发酵工业好氧发酵,初 级、次级代谢产物 4、第三代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 DNA 重组技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应用 1982,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利用工程菌生产的人胰岛素问世 现有许多种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