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魏《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帐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讲读:《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徐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抒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式,但同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阅读讨论:《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超牵牛星》超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籽。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的语言特点。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作品赏析【教学目的】了解魏普南北朝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发展线索、成就。魏普南北朝主要诗人的创作特色。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掌握。背诵经典篇目。【重点难点】三曹、七子、阮籍、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庾信的创作,南北朝乐府民歌【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所用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建安诗歌一、建安风骨“风骨”一词,刘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11
11 刘勰《文心雕龙》:“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讲读:《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 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以思妇自叙的口吻,抒写了居家妻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深切思念的哀怨之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颇具特色。首先,是抒发的感情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这首诗以时间 的推移为顺序展开抒情描写,先写初别离的悲痛 ,次写路远难会的担忧,再写悬想中对丈 夫久行不归的疑虑,最后写相思损害身心健康,以自我宽解作结。抒写感情显得丰富多彩, 可以说把思妇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种种情感都概括进去了,从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其次,善于以比兴达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感情。 再次,是以回环往复的诗体形式来加强抒情效果。它虽未直接采用重章迭句形式,但同 一意绪却运用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反复加以抒写,达到了酣畅尽兴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阅读讨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体会本诗的表现手法。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 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的语言特点。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作品赏析 【教学目的】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发展线索、成就。魏晋南北朝主要诗人的创作特 色。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掌握。背诵经典篇目。 【重点难点】 三曹、七子、阮籍、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庾信的创作,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所用课时】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安诗歌 一、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 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 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战乱、分裂的时代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清新刚健,后人称誉为“建安风骨”,二、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三曹:曹操、曹不、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徐于、应场、阮璃、陈琳等七人,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不的《典论·论文》。七子的诗文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特征。一察:女诗人蔡琰三、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亳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有《魏武帝集》传世。其诗现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诗,继承乐府诗“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古题写时事,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汉末实录”。诗歌内容主要有两类:1、反映时代乱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诗;《露行》、《蒿里行》、《苦寒行》2、表现自已理想胸襟抱负的述怀诗:《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此外还有一些抒发年命之悲,幻想神仙生活的游仙诗。《精列》、《气出唱》、《秋胡行》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或抒怀抱,在中国古典诗史上是一个创举。2、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尤其是他的四言诗,使《诗经》之后四言诗又大放异彩:3、语言古朴率真,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4、善用比兴。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一钟嵘:《诗品》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一一敖器之《诗评》魏武深沉古朴,骨力难伴。一一胡应麟《诗数》曹公莽莽,古直悲凉。一一王世贞:《艺苑危言》跌岩悲凉,独臻超绝。一一陈祚明:《采藏堂古诗选》作品讲析:《短歌行》作品由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开始,继而写求贤若渴的心情,最后抒发自己希望得到贤才,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感情充沛,节奏起伏,情调悲凉而慷概,气韵沉雄,语言古朴率直,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艺术特点:1、交错描写,曲折尽意的情感表现;2、善用比兴;3、自然袭用《诗经》成句:4、用韵上,采用换韵的方法,四句一转,构成一种回肠荡气的节律美。12
12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用他 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战乱、分裂的时代造成的残酷现实,表现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 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调慷慨悲凉,激越深沉,风格清新刚健,后人称誉为“建安风骨”. 二、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王粲、刘桢、徐干、应玚、阮瑀、陈琳等七人,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的 《典论•论文》。七子的诗文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特征。 一蔡:女诗人蔡琰 三、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文学家,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有《魏武帝集》传世。其诗现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 诗,继承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古题写时事,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 义精神,被称之为“汉末实录”。 诗歌内容主要有两类: 1、反映时代乱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诗;《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2、表现自己理想胸襟抱负的述怀诗;《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此外还有一些抒发年命之悲,幻想神仙生活的游仙诗。《精列》、《气出唱》、《秋胡行》 诗歌的艺术特色: 1、多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或抒怀抱,在中国古典诗史上是一个创举。 2、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尤其是他的四言诗,使《诗经》之后四言诗又 大放异彩; 3、语言古朴率真,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4、善用比兴。 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嶸:《诗品》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敖器之《诗评》 魏武深沉古朴,骨力难侔。 ——胡应麟《诗薮》 曹公莽莽,古直悲凉。 ——王世贞:《艺苑卮言》 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作品讲析:《短歌行》 作品由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开始,继而抒写求贤若渴的心情,最后抒发自己希望得 到贤才,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感情充沛,节奏起伏,情调悲凉而慷慨,气韵沉雄, 语言古朴率直,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特点: 1、交错描写,曲折尽意的情感表现; 2、善用比兴; 3、自然袭用《诗经》成句; 4、用韵上,采用换韵的方法,四句一转,构成一种回肠荡气的节律美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四、曹植(192一232),字子建,曹不同母兄弟,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甚得曹操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其特才傲物,任性而为,终至失宠,在帝位争夺中败给曹丕,在后期生活中屡遭曹不迫害,在幽愤中死去,享年41岁。曹植最后一任徒封陈王,死后谥为“思”,后世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其为建安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钟嵘《诗品》誉之为“建安之杰”。有《曹子建集》。曹植现存诗90余首,60多首为五言诗。以曹丕称帝为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主要歌颂其远大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诗作充满一股激越、昂扬之情,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以《白马篇》、《燕露行》等为代表。后期诗歌主要表现政治上遭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充满怨恨、忧伤以及强烈要求得到解放的急切情调。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为代表。诗歌特点:“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诗品》)骨气奇高:表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激越奔涌的气势。早期对功名理想的追求,晚期对政治上遭到迫害的幽愤,共同铸就其诗作中的“气骨”。辞采华茂:1、文采富艳,精于炼字,注意对偶,讲究声色,语辞丰富华美;2、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多变运用:3、构建情、事、景、理完美融合的诗歌意境:4、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评价: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一一张戒:《岁寒堂诗话》讲读:《赠白马王彪》作品是曹植于黄初四年(223年)朝京师后,回返旧京,中途被迫与其异母兄弟曹彪分手,而此次分手,将意味着永别。故曹植在作品中,以离别为中心,以感情活动为线索,抒发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有悲伤,有诅咒,有指斥,有担忧,有怨愤,亦有劝慰与旷达,充分展示了他后期的精神世界。在表现方法上,诗作将情、叙事、写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文词华美,典型表现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品。表现方法:1、结构上,以离京开端,定下怨恨的情感基调,中间写路途的艰难、兄弟的相残、任城王的暴死、与曹彪的分别、对人生的感悟,结尾写惜别之情,情感表现复杂曲折,跌宕起伏,起到极好的抒情效果。2、善用比兴,通过写景、叙事来抒情:3、文词华美而流畅,极具表现力。4、创造了称之为“连章体”的诗歌体裁。《白马篇》13
13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兄弟,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甚得曹操喜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但其恃才傲物,任性而为,终至失宠,在帝位争夺中败给曹丕,在后期生 活中屡遭曹丕迫害,在幽愤中死去,享年 41 岁。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死后谥为“思”, 后世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其为建安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极 大的推动作用。钟嵘《诗品》誉之为“建安之杰”。有《曹子建集》。 曹植现存诗 90 余首,60 多首为五言诗。以曹丕称帝为界(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分 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主要歌颂其远大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诗作充满一股激越、昂扬之情, 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以《白马篇》、《薤露行》等为代表。 后期诗歌主要表现政治上遭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充满怨恨、忧伤以及强 烈要求得到解放的急切情调。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为代表。 诗歌特点:“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嶸:《诗品》) 骨气奇高:表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激越奔涌的气势。早期对功名理想的追求,晚 期对政治上遭到迫害的幽愤,共同铸就其诗作中的“气骨”。 辞采华茂: 1、文采富艳,精于炼字,注意对偶,讲究声色,语辞丰富华美; 2、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多变运用; 3、构建情、事、景、理完美融合的诗歌意境; 4、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评 价: 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张戒:《岁寒堂诗话》 讲读:《赠白马王彪》 作品是曹植于黄初四年(223 年)朝京师后,回返旧京,中途被迫与其异母兄弟曹彪分 手,而此次分手,将意味着永别。故曹植在作品中,以离别为中心,以感情活动为线索,抒 发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有悲伤,有诅咒,有指斥,有担忧,有怨愤,亦有劝慰与旷达,充分 展示了他后期的精神世界。在表现方法上,诗作将抒情、叙事、写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文 词华美,典型表现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品。 表现方法: 1、结构上,以离京开端,定下怨恨的情感基调,中间写路途的艰难、兄弟的相残、任 城王的暴死、与曹彪的分别、对人生的感悟,结尾写惜别之情,情感表现复杂曲折,跌宕起 伏,起到极好的抒情效果。 2、善用比兴,通过写景、叙事来抒情; 3、文词华美而流畅,极具表现力。 4、创造了称之为“连章体”的诗歌体裁。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枯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副若豹蝎。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节阮籍与正始诗歌一、正始之音:“正始”为魏邵陵厉公曹芳的年号,从公元240一249年,历时10年。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诗歌风格:建安诗歌的对理想、人生的积极追求为曲折表现心曲所替代,刚健明朗变为隐曲遥深,“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一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主弼、夏侯玄。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主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二、阮籍(210一263)字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璃之子。其博览群籍,尤好《老》《庄》。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部弃礼法。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司马懿执政,召其为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有《阮嗣宗集》传世。(一)阮籍的思想、情感:1、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的儒家思想;2、乱世之际,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3、软弱的性格,放浪形骸的避祸方式:这便形成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二)阮籍的诗歌:1、代表作品,主要是82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展现其愤激、苦闷、衰怨的情感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给予后世极大影响。其后,左思的《咏史》、庾信的《拟咏怀》、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陈子昂的38首《感遇》诗等,均受其影响而成。2、阮籍的诗歌风格:隐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寄寓怀抱。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概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刘在《文心雕龙》中亦评其诗歌为“阮旨遥深”。“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之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嵯。虽志在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颜延之语,《文选》李善注引)讲读:《夜中不能》此为82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借夜晚难以入睡之后的所见所闻,来表现内心孤独、苦闷的情怀。隐嗨曲折的表现形式。多用比兴、映衬手法,着重环境描写和气氛染,融情于景,以14
14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 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 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 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第二节 阮籍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之音: “正始”为魏邵陵厉公曹芳的年号,从公元 240—249 年,历时 10 年。习惯上所说的“正 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诗歌风格: 建安诗歌的对理想、人生的积极追求为曲折表现心曲所替代,刚健明朗变为隐曲遥深, “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一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 王弼、夏侯玄。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 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二、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其博览 群籍,尤好《老》《庄》。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 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司马懿执政,召其为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 司马昭的僚属。晚年做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有《阮嗣宗集》传世。 (一)阮籍的思想、情感: 1、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的儒家思想; 2、乱世之际,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3、软弱的性格,放浪形骸的避祸方式;这便形成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 (二)阮籍的诗歌: 1、代表作品,主要是 82 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 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展现其愤激、苦闷、哀怨的情感世界,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给予后世极大影响。其后,左思的《咏史》、庾 信的《拟咏怀》、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陈子昂的 38 首《感遇》诗等,均受其 影响而成。 2、阮籍的诗歌风格: 隐约曲折,多用比兴、象征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 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寄寓怀抱。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评其诗歌为“阮旨遥深”。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之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 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颜延之语,《文选》李善注引) 讲读:《夜中不能寐》 此为 82 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借夜晚难以入睡之后的所见所闻,来表现内心孤独、 苦闷的情怀。 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多用比兴、映衬手法,着重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融情于景,以
景衬情抒写苦闷与仿。感物兴叹,言近盲远。第三节左思、鲍照一、左思(约250一约305)(一)关于左思: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寒微家庭。因其妹左芬以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因名作《三都赋》,得到当时著名文人张华的推赏,造成洛阳纸贵而名噪一时,后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入京之初,他有着强烈的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二)《咏史诗》的内容: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成不受爵的高尚情操;2、概叹寒士生活的困顿;3、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三)《咏史诗》的文体意义: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左思之作,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名为咏史,实为书怀,是咏史诗的创变。具体表现为:“或述已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已意断之:或只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只述史事,而已意默寓。”(张玉谷:《古诗赏析》)(四)左诗歌的特点:“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又协左思风力”(钟嵘:《诗品》)1、对现实的积极批判,有明显的讽喻作用:2、文义精切;3、情感真挚,气势奔放;4、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赞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讲读:《咏史》其二郁郁洞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殿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公正,表达了作者受压制的强烈不满;比兴、对比手法的运用。阅读《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苹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羽飞京都。虽非甲胃士,畴昔览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昊。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二、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生活于门阀士族统治时代,如同左思一样,“才秀人微”,“取潼当代”,备受压制,愤不平。“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能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诗、赋、驻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15
15 景衬情抒写苦闷与彷徨。感物兴叹,言近旨远。 第三节 左思、鲍照 一、左思(约250—约305) (一)关于左思: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寒微家庭。因其妹左芬以 文才被召入武帝内宫,左思随之移家洛阳。因名作《三都赋》,得到当时著名文人张华的推 赏,造成洛阳纸贵而名噪一时,后曾为权臣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入京之初,他有着 强烈的求取仕进的企图,却为门阀制度所阻遏,官止于秘书郎。他最后终于退出了官场,而 将满腔不平,写在八篇一组的《咏史诗》中。 (二)《咏史诗》的内容:写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功成不受爵的高尚情操; 2、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3、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 (三)《咏史诗》的文体意义: 咏史的题材创自班固,建安以后作者更多。写法大抵是实咏史事,略抒感慨。左思之作, 则是借古讽今,抒发个人的怀抱,名为咏史,实为书怀,是咏史诗的创变。具体表现为: “或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只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只 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张玉谷:《古诗赏析》) (四)左思诗歌的特点: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 “又协左思风力” (钟嶸:《诗品》) 1、对现实的积极批判,有明显的讽喻作用; 2、文义精切; 3、情感真挚,气势奔放; 4、语言简劲,不重辞采,更无累赘的铺写,虽亦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而不求工巧。 讲读:《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 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公正,表达了作者受压制的强烈不满;比 兴、对比手法的运用。 阅读《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 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 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二、鲍照 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生活于门阀士族统治时代,如同左思一样,“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备受压制,愤慨 不平。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能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 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