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前者以《离》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4、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屈原及其创作简介1、生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日:“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主听之不聪也,谗谁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交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樵,形容枯。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间大夫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舖其糟而啰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屈原的思想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砀、礼魂。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九章》:《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它和《离骚》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艺术手法上,《九章》采用了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的感情比较直接、奔放,但不如《离骚》浪漫。6
6 节奏,前者以《离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 4、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 况: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 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 三、屈原及其创作简介 1、生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 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 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屈原的思想 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民本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思想的发展。 3、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 父》,共 25 篇。 《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 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 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 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 《九章》:《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它和《离骚》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 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在艺术手法上,《九章》采用了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的感情比较直接、奔 放,但不如《离骚》浪漫
四、屈原的楚辞创作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狱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传统。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香草喻人才的培育:“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余既滋兰之九兮,又树蕙之百亩。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原侯时乎吾将刘”.以香草的转变喻群臣的变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兮,羌无实而容长。”以“美人”喻群臣和君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谓余以善淫。”作品讲读:《湘夫人》帝子降兮北,目吵兮愁予。娲嫣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瀑援。麋何食兮庭中,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帽兮药房。周薛荔兮为惟,擀蕙楞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房门。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裸兮醴浦。塞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此诗是祭湘水女神的乐歌,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表现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将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失望和希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哀怨缠绵的情调,从中寄寓着诗人思君忧国的排侧情怀。想象奇幻丰富,语言瑰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构筑水室的描写,奇花异卉缤纷绚烂,用具精美绝伦,诗人目眩神迷。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直接描述忧愁情思,有时写动作神态,有时写事理颠倒的景象,更突出的是:把人物心理、情感刻画与环境气氛描写完美和谐统一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娜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千古名句。明胡应麟《诗数》:“娴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僚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分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查冥冥兮羌昼嗨,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7
7 四、屈原的楚辞创作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 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创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传统。 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以披香戴芳、饮露餐英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之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 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以香草喻人才的培育:“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 蕙茝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 峻茂兮,原俟时乎吾将刈 ”. 以香草的转变喻群臣的变节:“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时缤纷其变易兮, 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 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以“美人”喻群臣和君王:“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作品讲读: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 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 遥兮容与。 此诗是祭祀湘水女神的乐歌,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表现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 能相见的情节,将湘君内心交织的爱与怨、失望和希望、等待与追求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 得细致入微,充满了哀怨缠绵的情调,从中寄寓着诗人思君忧国的悱恻情怀。 想象奇幻丰富,语言瑰丽,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构筑水室的描写,奇花异 卉缤纷绚烂,用具精美绝伦,诗人目眩神迷。 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直接描述忧愁情思,有时写动作神态, 有时写事理颠倒的景象,更突出的是: 把人物心理、情感刻画与环境气氛描写完美和谐统一起来,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嫋 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成为千古名句。 明胡应麟《诗薮》:“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 也.憭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 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 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
檐忘归,罗岁既晏兮敦华予。采三秀今於(WU)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帐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嗽兮又夜鸣。风讽讽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优。思考讨论:山鬼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国砀》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余行,左疹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繁四马,援玉构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思考讨论:主题及风格特色。第二章秦汉诗歌作品赏析【教学目的】了解秦汉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成就。分析掌握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经典篇目。【重点难点】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所用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乐府一、什么是乐府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2、形象鲜明生动。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8
8 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wu)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思考讨论:山鬼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 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 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 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思考讨论:主题及风格特色。 第二章 秦汉诗歌作品赏析 【教学目的】 了解秦汉文学的相关知识及文学成就。分析掌握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 经典篇目。 【重点难点】 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所用课时】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乐府 一、什么是乐府 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 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 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 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 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 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形式比较自由。作品讲读:《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遇止。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益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蹄:“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而走险。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形象。人物对话口吻毕肖。《陌上桑》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集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赞美其坚贞、智慧。也暴露了太守的丑恶、愚鑫,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全诗分为采桑、拒婚、夸夫三节。采桑一节重写罗敷之貌美。写罗敷的容貌纯用烘托手法,从罗敷随身的衣饰及采桑器物的精美到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倾倒,这一连串的描写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罗敷之美写到极致。第二节写拒婚。作者通过一组对白来展示罗敷性格的内在光采。罗敷品德高贵,不慕荣华,机智过人,她对便君无礼举动的抗拒表现了其性格中的反抗精神。第三节写夫,此为全诗之高潮。罗敷尽情夸耀自己夫婿的权势、富有、官运、相貌、风度,完全压垮了使君的气焰。罗敷说的尽兴,使君听得扫兴,全诗在这种该谐的氛围中戛然而止,收结得干净爽快。本诗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理想化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罗敷这一光采照人的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而且也表现在情节的处理上。诗篇的结尾也是理想化的,作者以夸夫作结局实际是给现实问题以并不现实的解决,给悲剧故事以喜剧的结尾。烘托、铺陈、对话等手法。五言体形式。辞藻较华美,但语言仍生动活泼。《十五从军征》通过对一个老兵的不幸遭遇的具体记叙,深刻地揭露了汉代统治者穷兵默武的政策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艺术上,这首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划相当成功。首先写归家老兵所闻“遥望是9
9 4、语言质朴、简练。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 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 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 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 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 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形象。人物对话口吻毕肖。 《陌上桑》 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集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赞美其 坚贞、智慧。也暴露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 全诗分为采桑、拒婚、夸夫三节。 采桑一节重写罗敷之貌美。写罗敷的容貌纯用烘托手法,从罗敷随身的衣饰及采桑器物 的精美到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倾倒,这一连串的描写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罗敷之 美写到极致。 第二节写拒婚。作者通过一组对白来展示罗敷性格的内在光采。罗敷品德高贵,不慕荣 华,机智过人,她对使君无礼举动的抗拒表现了其性格中的反抗精神。 第三节写夸夫,此为全诗之高潮。罗敷尽情夸耀自己夫婿的权势、富有、官运、相貌、 风度,完全压垮了使君的气焰。罗敷说的尽兴,使君听得扫兴,全诗在这种诙谐的氛围中戛 然而止,收结得干净爽快。 本诗最突出的成就是采用理想化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罗敷这一光采照人的形 象。这种理想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而且也表现在情节的处理上。诗篇的 结尾也是理想化的,作者以夸夫作结局实际是给现实问题以并不现实的解决,给悲剧故事以 喜剧的结尾。 烘托、铺陈、对话等手法。 五言体形式。辞藻较华美,但语言仍生动活泼。 《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一个老兵的不幸遭遇的具体记叙,深刻地揭露了汉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和不 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在艺术上,这首诗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划相当成功。首先写归家老兵所闻“遥望是
君家,松柏家累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的心情由充满热切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写他近家和进入家门时所见:“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眼前完全是一片荒凉景象,而此时这位老兵情怀的孤独和凄苦也不难想象。以上是正面描写环境,而情寓景中。接着直接描写老兵的行为和心理。他孤独无依,只好自已春谷、采葵持作饭菜,但饭菜熟了,他难以下咽,又无人可送,出门远望,也是空无一人,不禁老泪横流。这些描写,真切地表现出了老兵的悲惨境遇和孤独寂寞、悲痛欲绝的心境,读来悲伦感人。第二节汉代文人五言诗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春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成熟。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二、古诗十九首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仿湟,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清人陈祚明《采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谦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概?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情,委曲宛转,反复低伺。“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0
10 君家,松柏冢累累”。他的家已经成了荒坟,他的心情由充满热切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失望, 是可想而知的。接着写他近家和进入家门时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眼前完全是一片荒凉景象,而此时这位老兵情怀的孤独和凄苦也不难想象。 以上是正面描写环境,而情寓景中。接着直接描写老兵的行为和心理。他孤独无依,只好自 己舂谷、采葵持作饭菜,但饭菜熟了,他难以下咽,又无人可送,出门远望,也是空无一人, 不禁老泪横流。这些描写,真切地表现出了老兵的悲惨境遇和孤独寂寞、悲痛欲绝的心境, 读来悲怆感人。 第二节 汉代文人五言诗 一、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 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 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 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 固《咏史》,质木无文。”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 成熟。 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 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 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 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 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彷徨,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 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 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 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 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 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 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委曲宛转,反复低徊。“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 意无穷”(吕本中《童蒙诗训》)。 巧妙地起兴发端,常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 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语言炉火纯青,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