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 及其产物(如细胞间隙中的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一百多年前,光学显 微镜的发明促成了细胞的发现。此后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经历了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 和分子水平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层次,从细胞这个小小的单位里揭示出众多生命现象的机 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科学资料。可以认为,离开了对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各种细胞器的分子组 成和功能的认识,要阐明物种进化、生物遗传、个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以及生长、发 育、衰老等生物学现象。要阐明整个人体和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的机制,将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理论,已经迅速地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部 门渗透。因此,学习生理学应由细胞生理开始。 细胞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膜和组成其他细胞器的膜性结构的基本化学组成和分子 结构;不同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转运功能;作为细胞接受外界影响或细胞间相互影响基础的 跨膜信号转换功能:以不同带电离子跨膜运动为基础的细胞生物电和有关现象;以及肌细胞如 何在细胞膜电变化的触发下出现机械性收缩活动。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切动物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细胞膜或质膜(plasmamembrane),它把细胞内 容物细胞周围环境(主要是细胞外液)分隔开来,使细胞能相对地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很明 显,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细胞的内容物不能流失,而且其化学组成必须保持相对 稳定,这就需要在细胞和它所和的环境之间有起屏障作用的结构;但细胞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的过程中,又需要经常由外界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细胞的代谢产物,而这些物质的进入 和排出,都必须经过细胞膜,这就涉及到物质的跨膜转运过程。因此,细胞膜必然是一个具有 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它允许某些物质或离子有选择的通过,但又能严格地限制其他一 些物质的进出,保持了细胞内物质成分的稳定。细胞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细胞膜的膜性结构。组 成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的膜性部分,使它们与一般胞浆之间既存在某种屏障,也进 行着某些物质转运。 膜除了有物质转运功能外,还有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这些功能的机制是由膜的 分子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膜成分中的脂质分子层主要起了屏障作用,而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则与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和转换有关。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从低等生物草履虫以至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细胞,都具有类似的细胞膜结构。在电镜下可 分为三层,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2.5nm的透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 及其产物(如细胞间隙中的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一百多年前,光学显 微镜的发明促成了细胞的发现。此后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经历了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 和分子水平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层次,从细胞这个小小的单位里揭示出众多生命现象的机 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科学资料。可以认为,离开了对细胞及构成细胞的各种细胞器的分子组 成和功能的认识,要阐明物种进化、生物遗传、个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以及生长、发 育、衰老等生物学现象。要阐明整个人体和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的机制,将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理论,已经迅速地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部 门渗透。因此,学习生理学应由细胞生理开始。 细胞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膜和组成其他细胞器的膜性结构的基本化学组成和分子 结构;不同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转运功能;作为细胞接受外界影响或细胞间相互影响基础的 跨膜信号转换功能;以不同带电离子跨膜运动为基础的细胞生物电和有关现象;以及肌细胞如 何在细胞膜电变化的触发下出现机械性收缩活动。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切动物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细胞膜或质膜(plasmamembrane),它把细胞内 容物细胞周围环境(主要是细胞外液)分隔开来,使细胞能相对地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很明 显,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细胞的内容物不能流失,而且其化学组成必须保持相对 稳定,这就需要在细胞和它所和的环境之间有起屏障作用的结构;但细胞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的过程中,又需要经常由外界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细胞的代谢产物,而这些物质的进入 和排出,都必须经过细胞膜,这就涉及到物质的跨膜转运过程。因此,细胞膜必然是一个具有 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它允许某些物质或离子有选择的通过,但又能严格地限制其他一 些物质的进出,保持了细胞内物质成分的稳定。细胞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细胞膜的膜性结构。组 成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的膜性部分,使它们与一般胞浆之间既存在某种屏障,也进 行着某些物质转运。 膜除了有物质转运功能外,还有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这些功能的机制是由膜的 分子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膜成分中的脂质分子层主要起了屏障作用,而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则与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和转换有关。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从低等生物草履虫以至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细胞,都具有类似的细胞膜结构。在电镜下可 分为三层,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厚约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2.5nm的透
明带,总厚度约7.0~7.5m左右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亦见于各种细胞器的膜性 结构,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等,因而它被认为是一种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结构 形式 各种膜性结构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尽管不同来源的膜中各种物质的比 例和组成有所不同,但一般是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如以重量计算,膜中蛋 白质约为脂质的1~4倍不等,但蛋白质的分子量比脂质大得多,故膜中脂质的分子数反较蛋白 质分子数多得多,至少也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各种物质分子在膜中的排列形式和存在,是决定膜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关键因素。分子生 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物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在各种生物结构中的特殊有序排列,是各种 生命现象得以实现的基础。尽管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方便的技术和 方法,但根据对生物膜以及一些人工模拟膜特性的分析研究,从3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各种有关 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中得到较多实验事实支持而目前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则70年代初期 (Singera和Nicholson,.l972)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一假想模型的基 本内容是: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 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图2-1) 双分子园 蛋白质 亲水性热团 被水性禁团 图2-1膜的液态镶嵌式模型 膜外侧蛋白质和脂质分子上可能存在的糖链未画出 (一)脂质双分子层 膜的脂质中以磷脂类为主,约占脂质总量的70%以上;其次是胆固醇,一般低于30%;还 有少量属鞘脂类的脂质。磷脂的基本结构是:一分子甘油的两个羟基同两分子脂酸相结合,另 一个羟基则与一分子磷酸结合,后者再同一个碱基结合。根据这个碱基的不同,动物细胞膜中 的磷脂主要有四种(图22):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鞘 脂类的基本结构和磷脂类似,但不含甘油。胆固醇结构很特殊,它含有一个甾体结构(环戊烷 多氢菲)和一个8碳支链。 最初提示膜中脂质呈双分子层形式存在的,是对红细胞膜所作的化学测定和计算。Gortert 和Grendel(1925)提取出红细胞膜中所含的脂质,并测定将这些脂质以单分子层在水溶液表面平 铺时所占的面积,结果发现一个红细胞膜中脂质所占的面积,差不多是该细胞表面积的2倍
明带,总厚度约7.0~7.5nm左右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亦见于各种细胞器的膜性 结构,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等,因而它被认为是一种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结构 形式。 各种膜性结构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尽管不同来源的膜中各种物质的比 例和组成有所不同,但一般是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如以重量计算,膜中蛋 白质约为脂质的1~4倍不等,但蛋白质的分子量比脂质大得多,故膜中脂质的分子数反较蛋白 质分子数多得多,至少也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各种物质分子在膜中的排列形式和存在,是决定膜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关键因素。分子生 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种物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在各种生物结构中的特殊有序排列,是各种 生命现象得以实现的基础。尽管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方便的技术和 方法,但根据对生物膜以及一些人工模拟膜特性的分析研究,从30年代以来就提出了各种有关 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中得到较多实验事实支持而目前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则70年代初期 (Singer和Nicholson,1972)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一假想模型的基 本内容是: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 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а-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图2-1) 图2-1 膜的液态镶嵌式模型 膜外侧蛋白质和脂质分子上可能存在的糖链未画出 (一)脂质双分子层 膜的脂质中以磷脂类为主,约占脂质总量的70%以上;其次是胆固醇,一般低于30%;还 有少量属鞘脂类的脂质。磷脂的基本结构是:一分子甘油的两个羟基同两分子脂酸相结合,另 一个羟基则与一分子磷酸结合,后者再同一个碱基结合。根据这个碱基的不同,动物细胞膜中 的磷脂主要有四种(图2-2):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鞘 脂类的基本结构和磷脂类似,但不含甘油。胆固醇结构很特殊,它含有一个甾体结构(环戊烷 多氢菲)和一个8碳支链。 最初提示膜中脂质呈双分子层形式存在的,是对红细胞膜所作的化学测定和计算。Gortert 和Grendel(1925)提取出红细胞膜中所含的脂质,并测定将这些脂质以单分子层在水溶液表面平 铺时所占的面积,结果发现一个红细胞膜中脂质所占的面积,差不多是该细胞表面积的2倍
因此导致以下结论:脂质可能是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包被在细胞表面的。以后提出的双分子层模 型中,每个磷脂分子中由磷酸和碱基构成的基团,都朝向膜的外表面或内表面,而磷脂分子中 两条较长的脂酸烃链则在膜的内部两两相对(图21)。脂质分子的这种定向而整齐的排列, 是由脂质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和热力学定律所决定。所有的膜脂质都是一些双嗜性分子,磷脂 的一端的磷酸和碱基是亲水性极性基团,另一端的长烃链则属疏水性非极性基团。当脂质分子 位于水表面时,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脂质的亲水性基团将和表面水分子相吸引,疏水性基 团则受到排斥,于是脂质会在水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基团朝向水面而疏水性基团朝向空气的整 齐排列的单分子层。从热力学业角度分析,这样组成的系统包含的自由能最低,因而最为稳 定,可以自动形成和维持。根据同样的原理,如果让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脂 质有可能形成含水的小囊,但这囊只能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外层脂质的极性基团和囊外水 分子相吸引,内层脂质的极性基团则和囊内水分子相吸引,而两层脂质的疏水性烃链将两两相 对,排斥水分子在囊膜中的存在,其结构正和天然生物膜一致。这种人工形成的人工膜囊,称 为脂质小体(liposome),似人造细胞空壳,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由此可见,脂质 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是由脂质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所决定的。设想进化过 程中最初有生物学功能的膜在原始的海洋中出现时(也可能包括新的膜性结构在细胞内部的水 溶液中的生成),这些基本的理化原理也在起作用
因此导致以下结论:脂质可能是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包被在细胞表面的。以后提出的双分子层模 型中,每个磷脂分子中由磷酸和碱基构成的基团,都朝向膜的外表面或内表面,而磷脂分子中 两条较长的脂酸烃链则在膜的内部两两相对(图2-1)。脂质分子的这种定向而整齐的排列, 是由脂质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和热力学定律所决定。所有的膜脂质都是一些双嗜性分子,磷脂 的一端的磷酸和碱基是亲水性极性基团,另一端的长烃链则属疏水性非极性基团。当脂质分子 位于水表面时,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脂质的亲水性基团将和表面水分子相吸引,疏水性基 团则受到排斥,于是脂质会在水表面形成一层亲水性基团朝向水面而疏水性基团朝向空气的整 齐排列的单分子层。从热力学业角度分析,这样组成的系统包含的自由能最低,因而最为稳 定,可以自动形成和维持。根据同样的原理,如果让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脂 质有可能形成含水的小囊,但这囊只能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形成,外层脂质的极性基团和囊外水 分子相吸引,内层脂质的极性基团则和囊内水分子相吸引,而两层脂质的疏水性烃链将两两相 对,排斥水分子在囊膜中的存在,其结构正和天然生物膜一致。这种人工形成的人工膜囊,称 为脂质小体(liposome),似人造细胞空壳,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由此可见,脂质 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存在,是由脂质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所决定的。设想进化过 程中最初有生物学功能的膜在原始的海洋中出现时(也可能包括新的膜性结构在细胞内部的水 溶液中的生成),这些基本的理化原理也在起作用
磷脂酰阻碱 胆碱 乙醇胺 磷酸 CHCH计O CH CH-CH. 甘油 肌醇 CHOH-CHOH CHOH CH- CHOH CHOH 烃基链 丝氨酸 HN'-CH-CHT H coo- CH 图2-2磷脂的分子组成 脂质的熔点较低,这决定了膜中脂质分子在一般体温条件下是呈液态的,即膜具有某种程 度的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和它的流动性,能够说明何以细胞可以承受相 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 合而修复,仍保持连续的双分子层的形式。观察一下体内某些吞噬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壁内皮细 胞间隙时的变形运动和红细胞通过纤细的毛细血管管腔时被扭曲而不破裂的情况,当会对细胞 膜的可变性和稳定性有深刻的印象。当然,膜的这些特性还同膜中蛋白质和膜内侧某些特殊结 构(称为细胞架)的作用有关。应该指出的是,膜的流动性一般只允许脂质分子在同一分子层 内作横向运动;由于分子的双嗜性,要脂质分子在同一分子层内作“掉头”运动;或由一侧脂质 层移到另一侧脂质层,这意味着有极性的磷酸和碱基的一端要穿越膜内部的疏水性部分,这是 不容易或要耗能的。 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而所在部位不同的膜结构中,脂质的成分和含量各有不同;双分子层 的内外两层所含的脂质也不尽相同,例如,靠外侧的一层主要含磷脂酰胆碱和含胆碱的鞘脂
图2-2 磷脂的分子组成 脂质的熔点较低,这决定了膜中脂质分子在一般体温条件下是呈液态的,即膜具有某种程 度的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和它的流动性,能够说明何以细胞可以承受相 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 合而修复,仍保持连续的双分子层的形式。观察一下体内某些吞噬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壁内皮细 胞间隙时的变形运动和红细胞通过纤细的毛细血管管腔时被扭曲而不破裂的情况,当会对细胞 膜的可变性和稳定性有深刻的印象。当然,膜的这些特性还同膜中蛋白质和膜内侧某些特殊结 构(称为细胞架)的作用有关。应该指出的是,膜的流动性一般只允许脂质分子在同一分子层 内作横向运动;由于分子的双嗜性,要脂质分子在同一分子层内作“掉头”运动;或由一侧脂质 层移到另一侧脂质层,这意味着有极性的磷酸和碱基的一端要穿越膜内部的疏水性部分,这是 不容易或要耗能的。 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而所在部位不同的膜结构中,脂质的成分和含量各有不同;双分子层 的内外两层所含的脂质也不尽相同,例如,靠外侧的一层主要含磷脂酰胆碱和含胆碱的鞘脂
而靠胞浆侧的一层则有较多的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含量在两层脂质中无大差 别;但它们含量的多少和膜的流动性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是胆固醇含量愈多,流动性愈小。 近年来发现,膜结构中含量相当少的磷脂酰肌醇,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靠胞浆侧:这种脂质与 细胞接受外界影响,并把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有关 (二)细胞膜蛋白质 膜结构中含有蛋白质早已证实,但有兴趣的问题是膜中蛋白质究以何种形式存在。70年代 以前,多数人主张蛋白质是平铺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后来证明,蛋白质分子是以ā-螺 旋或球形结构分散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 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有些蛋白质以其肽链中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 与两侧的脂质极性基团相互吸引,使蛋白质分子像是附着在膜的表面。这称为表面蛋白质;有 些蛋白质分子的肽链则可以一次或反复多次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露出在膜的两侧,这 称为结合蛋白质。在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一个蛋白质分子或其中亚单位的一级结构、即肽 链中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后,发现所有结合蛋白质的肽链中都有一个或数个主要由20-30个 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片段。这些氨基酸又由于所含基团之间的吸引而形成-螺旋,即这段肽链 沿一条轴线盘旋,形成每一圈约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螺旋,螺旋的长度大致相当于膜的厚度, 因而推测这些疏水的螺旋可能就是肽链贯穿膜的部分,它的疏水性正好同膜内疏水性烃基相 吸引。这样,肽链中有几个疏水性a-螺旋,就可能几次贯穿膜结构;相邻的a-螺旋则以位于膜 外侧和内侧的不同长度的直肽链连接(参看图2-7和8)。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生物膜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膜所含的蛋白质;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大都与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分子有关。 由于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移动的,即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 脂分子间横向漂浮移位;不同细胞膜中的不同蛋白质分子的移动和所在位置,存在着精细的调 控机制。例如,骨骼肌细胞膜中与神经肌肉间信息传递有关的通道蛋白质分子,通常都集中在 肌细胞膜与神经未梢分布相对应的那些部分;而在肾小管和消化管上皮细胞,与管腔相对的膜 和其余部分的膜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大不相同,说明各种功能蛋白质分子并不都能在所在的细 胞膜中自由移动和随机分布,而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特性的分布,显然同蛋白质完成其特殊功 能有关。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可能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在膜的某一特殊部分起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糖类 细胞膜所含糖类甚少,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 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一侧的。这些糖链的意义之 一在于以其单糖排列顺序上的特异性,可以作为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的“标志”。例 如,有些糖链可以作为抗原决定簇,表示某种免疫信息;有些是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性”部 分,能特异地与某种递质、激素或其他化学信号分子相结合。如人的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中, 红细胞的不同抗原特性就是由结合在膜脂质的鞘氨醇分子上的寡糖链所决定的,A型抗原和 型抗原的差别仅在于此糖链中一个糖基的不同。由此可见,生物体内不仅是多聚糖核苷酸中的
而靠胞浆侧的一层则有较多的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含量在两层脂质中无大差 别;但它们含量的多少和膜的流动性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是胆固醇含量愈多,流动性愈小。 近年来发现,膜结构中含量相当少的磷脂酰肌醇,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靠胞浆侧;这种脂质与 细胞接受外界影响,并把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有关。 (二)细胞膜蛋白质 膜结构中含有蛋白质早已证实,但有兴趣的问题是膜中蛋白质究以何种形式存在。70年代 以前,多数人主张蛋白质是平铺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后来证明,蛋白质分子是以а-螺 旋或球形结构分散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 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有些蛋白质以其肽链中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 与两侧的脂质极性基团相互吸引,使蛋白质分子像是附着在膜的表面。这称为表面蛋白质;有 些蛋白质分子的肽链则可以一次或反复多次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露出在膜的两侧,这 称为结合蛋白质。在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一个蛋白质分子或其中亚单位的一级结构、即肽 链中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后,发现所有结合蛋白质的肽链中都有一个或数个主要由20-30个 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片段。这些氨基酸又由于所含基团之间的吸引而形成а-螺旋,即这段肽链 沿一条轴线盘旋,形成每一圈约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螺旋,螺旋的长度大致相当于膜的厚度, 因而推测这些疏水的а螺旋可能就是肽链贯穿膜的部分,它的疏水性正好同膜内疏水性烃基相 吸引。这样,肽链中有几个疏水性а-螺旋,就可能几次贯穿膜结构;相邻的а-螺旋则以位于膜 外侧和内侧的不同长度的直肽链连接(参看图2-7和8)。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生物膜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膜所含的蛋白质;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大都与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分子有关。 由于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移动的,即蛋白质分子可以在膜 脂分子间横向漂浮移位;不同细胞膜中的不同蛋白质分子的移动和所在位置,存在着精细的调 控机制。例如,骨骼肌细胞膜中与神经肌肉间信息传递有关的通道蛋白质分子,通常都集中在 肌细胞膜与神经未梢分布相对应的那些部分;而在肾小管和消化管上皮细胞,与管腔相对的膜 和其余部分的膜中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大不相同,说明各种功能蛋白质分子并不都能在所在的细 胞膜中自由移动和随机分布,而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特性的分布,显然同蛋白质完成其特殊功 能有关。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可能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在膜的某一特殊部分起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糖类 细胞膜所含糖类甚少,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 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一侧的。这些糖链的意义之 一在于以其单糖排列顺序上的特异性,可以作为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的“标志”。例 如,有些糖链可以作为抗原决定簇,表示某种免疫信息;有些是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性”部 分,能特异地与某种递质、激素或其他化学信号分子相结合。如人的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中, 红细胞的不同抗原特性就是由结合在膜脂质的鞘氨醇分子上的寡糖链所决定的,A型抗原和B 型抗原的差别仅在于此糖链中一个糖基的不同。由此可见,生物体内不仅是多聚糖核苷酸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