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这是一个难题。当前有一些国家或部分地区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实行 东方式的现代精致农作制的路子,它们是:日本、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部分 东南沿海地区,可供中国内地参考。 这些地区农业的共同背景是:人多耕地少,人均只0.06一0.13hm2,农户规模小(日本 1.4hm2/户、中国台湾地区1.06hm2/户、韩国1.27hm2/户),但已进入了现代农业行列, 机械化程度95%以上,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信息化、农产品贸 易国际化,农民收入已基本上达到富裕化。 中国台湾地区:1994年耕地89万hm2,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98万人,占总劳动人口 的11%。农业产值占6%(1988年)。农户户均收入2.1万美元。粮食作物有水稻、杂粮、薯 类和油料,以水稻为主,实行多熟制,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蚕 桑,园艺作物占农业总产值31%,有水果、蔬菜、花卉等,其中以香蕉、风梨、柑橘著称。 渔业发达,食用的动物蛋白质有40%来自渔业。存在问题是农地规模小、户均耕地1.06hm, 小农经营、效率低、农民与非农民所得尚有差距(1983年中国台湾地区农业人均为非农业人 均所得的71%),劳力老化,粮食自给率只有50%,肉奶自给率40%~30%,农业有日渐 衰败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台湾地区提出了精致农业的构想,其主要经验与对策是: 推动农业升级,发展精致农业。所谓精致农业就是指科技密集、品质优良、具内外市场潜力, 又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农渔牧事业。诸如发展芦笋、花卉、香蕉、蘑菇、精致蔬菜、夏季蔬菜、 葡萄、洋香瓜等设施栽培与品质改良。发展网箱养鱼,提高牛奶、稻米品质。政府人幅度增 加农业的投入与农民补贴。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山地占76%,降雨量1000~2000mm,人均耕地只有0.03hm (2000年),农业劳力占总劳力的3.8%,而且90%为兼业户。农林水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2%(2000年)、规模小、户均耕地为1.4hm。农作制的方向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商 品化、兼业化。2000年以兼业为特点的日本农户平均收入为8万美元,比东京都城市居民 收入(7万美元)还高。 韩国:2000年人口4707万人,耕地172万hm2,水稻占64%。农业劳力占全国劳力的 9.3%,户均耕地1.27hm2,农业比重由1962年的43%下降到1992年的7.7%。除大米外, 大部分饲料、肉类靠进口,农作结构总的趋向是减少水稻,增加蔬菜、水果、花卉和畜牧业。 从1971年起,开展新农村运动,效果显著。 以色列:又是另一种典型。地处地中海沿岸,年降雨量400~550mm,2000年人口61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农业劳力占全国总劳力2.6%。耕地33万hm,人均仅0.05hm, 人多地少,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9.8%(1986年)。它的农业体制甚为特殊,一种是基布兹(Kbuz) 即农业公社,另一种叫莫沙瓦(Moshava)是以户为主合作经营。农作制高度集约化、现代化、 科技化、节水灌溉化、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东方型现代农作制的特征如下: 第一,农业环境与生产条件的现代化与人控化。上述国家或地区均已进入现代农业行列。 日本已高度实现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每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10.5kW,为世界之 最。绝大多数已实现水利化、化学化(化肥430kghm)。以水稻为主的中国台湾地区机耕面 积达90%,机插水稻79%,机收84%,劳动生产率达4142kg粮食,为中国内地的2倍以 上。 第二,生产集约化、科技化。农业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政策。单位面积单产高。 以色列棉花1510kg/hm2,是世界上最高的,奶牛年产奶8287kg头,比世界平均高出29.3%, 滴灌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韩国水稻单产在世界前列(2000年韩国与日本为6.7t/ hm)。中国台湾地区盛行多熟种植,1994年种植指数为142%。 第三,商品化、外向化:中国台湾地区90%饲料,其中50%粮食(主要是饲料粮)依靠
进口,但农产品商品贸易量、出口量大幅度增加,1952年出口1亿美元,1986年达26亿美 元,1953~1978年渔产品从12万~89万t,出口从0~22万t。以色列1970年以前,要求 粮食自给,财政负担很重,以后根据市场特点,重点发展可供出口的五大商品:水果、蔬菜、 花卉、棉花和柑橘。农产品出口值达88亿美元,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 第四,推广高价值作物或畜禽:中国台湾地区1952年农、牧、林、渔产值比为69%、 16%、6%、9%,1991年变为46%、30%、1.%、23%。大力发展园艺作物,产值从9.8% 增至43%。日本也提倡多样化生产,1955年水稻、畜牧、蔬菜、果树产值之比为52%、11 %、9%、6%,1985年变为33%、27%、18%、8%,可见畜牧、蔬菜大幅度增加。日本专 业经营发展,1985年从事专业经营的农户达81%,其商品率超过95%。 第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台湾地区199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1095亿新台 币,相当于农业产值的75%。出口种类由20世纪50年代的米、糖等传统产品转为加工水 产品、猪肉、冷冻菜等。日本农业产值只占2%,而在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产值达10%, 食物消费中80%为加工食品或家庭外食品。 第六,农户兼业化:在人多地少条件下,农村发展非农的第二、三产业,农户实行兼业 化是东方型农作的重要特点。中国台湾地区兼业户占90%(农业收入只占农户总收的14%)。 1994年日本16%为专业农户,而84%农户为兼业农户,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占 14%,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占70%。 第七,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制于小农经营:当前,东方型农业均苦于规模太小,限 制了生产的发展,甚至导致农业萎缩。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台湾地区,都千方百计企 图扩大规模,例如,通过农工商一体化将小农经营逐步改变为企业经营、推行合作社、设置 专业区、中国台湾地区推行农地重划合并(每块农田由0.01~0.25hm)、委托经营、实行产 供销结合、科技推广与行政结合等措施,但农户的耕地面积仅增加1倍左右,仍是小农经济。 近来,又因WTO开放市场的规定,稻米生产受到威胁,农业前景堪忧。 四、现代化商品农作制 从传统农作制转变为现代商品农作制,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种农作制的特点是:① 农业己实现了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小规模的牛耕己变成大规模的机械操作,劳动生产率大 幅度提高。②从闭合式自给经济转化为开放式商品经济,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并逐步走 向全球化。农民收入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甚小或均衡。③粗放农业多数已升级为集约农业, 专业化程度高,已由劳动集约转为资金集约、技术集约、投入多、科技含量高、产出率也高。 ④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着眼于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商品集约农作制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局部地区或行业中实 行现代商品集约农作制。 一)牧场制(Ranching) 前述的游牧制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干旱半干旱的辽阔地区,其主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牧 场制侧不同,它主要在西半球草原,是随着近代欧洲移民的迁入而形成的,包括北美大陆西 部山区、从巴西到阿根廷的南美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和新西兰的大部分以及南非高原等地。 牧场有自己的土地和永久性的住宅。其产品如肉、毛、皮革等主要是出口,饲养的家畜通常 是运输到另一地点育肥和屠宰。其中,南美和新西兰气候比较湿润,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内 地则较干旱。 农作制特点:①规模大,如澳大利亚绵羊站,大牧场平均规模达8000hm。②牲畜食 料的来源主要是自然草地,作物种植与人工草地比重甚低。③商品性经营。牛肉、羊毛是主 要产品,依靠国际市场,特别是依靠美国东部和西欧对牛肉和羊毛的需求。④粗放生产。在 现代商品农作制中,牧场制是唯一属于粗放的一种。靠天养畜,生产效率低,载畜量低。如 巴西牛群管理粗放,一头牛需5~15hm2草地,平均屠宰年龄为4~6岁
(二)大规模商品性现代集约农牧结合制 大规模商品性的现代化农牧制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与北美。欧洲实行的农牧 结合制靠的是麦类、谷物、根茎类、蔬菜,饲养奶牛和猪。北美畜牧业靠的是玉米,还有犬 豆、高粱和小粒谷物,饲养肉牛和猪的育肥,这里农户的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 实行带有干草的轮作制,土壤肥力高。欧洲和美国玉米带的农牧结合制的作法是很相似的。 比较起来,欧洲的土地生产率高集约度高而劳动生产率低于美国。美国农业转化程度高,农 户大多以一业为主,农牧结合主要体现在区域内不同专业农户的互补,形成农户的专业化与 区域的农牧结合制。欧洲则区域型与农户型的农牧结合并存,原因是农户规模相对较小(西 欧17~33hm2/户,美国为67~133hm/户),技术也不如美国先进。欧美农牧结合制之所以 兴旺发达,还与周围的社会经济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口多,工业化城市多,交通运输发 达,促进了对农畜产品的需求与生产。此外,政府的税收、补贴、技术等也起到积极作用。 大规模商品性现代集约农牧制的特征是: 1.规模大、效益高。与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户经营不同,欧美现代家庭农作制的特征 是规模大,而且还在不断地扩大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多的国家,每个农户 土地一般在200hm2(耕地84~200hm以上,相对人口较多的欧洲中西部地区,一般为50~ 100hm2、耕地20~30hm2。规模与效益往往是成正比的。 2.集约经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度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率是欧美农作制的 另一特征。欧美一个农业劳动者年生产粮食5万一10万kg。谷物商品率高达95%~100%。 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户,一般每个农民年生产粮食1000一2000kg,为发达国家现代型农 户的1/50~1/100,商品率甚低。 3.农牧协调发展。2001年,实行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平均人均占有谷物675kg(发 展中国家只有252kg),有充足的余粮可以发展畜牧业,而人均消费水平高又为畜产品提供 了市场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谷物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广域范围内实行农牧结合 农作制,一般畜牧业产值要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但就微观上的农户而言,并不一定都 是亦农亦牧,单一谷物经营或畜禽经营的农户甚为普遍。 (三)商品性草田奶牛制(Commercial Dairy Farming) 这是一种先进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农作制,主要在工业区和城郊附近。它与谷物制和农 牧混合制的区别在于:①饲料牧草生产比例高于谷物:②畜群中奶牛比例高:③人口密度高, 高资金投入:④畜产品的高市场性与商品性。商品性草田奶牛农作制主要分布在温带冷凉湿 润的永久草地地区,由于这里夏季低温不适于玉米种植,而夏季潮湿也不适于小麦生长,但 对多年生牧草的生长却是理想的地区。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片草田奶牛农作制:一是西北欧 沿海及低注牧草地,这里雨量丰沛、夏季温和(不热)、冬季冷凉(不寒):二是美国东北部(北 纬40°一50°)的五大湖地区;三是澳大利亚东南部与新西兰的北部(南纬30°一40°)。此外, 还有许多较小的地区,如美国西部、阿根廷东部、智利中部、南非、俄罗斯西部、日本东部 地区以及中国的东北部地区。除牧草外,这一带还有豆科饲料、玉米、根茎类、燕麦、大麦 等作为补充。当前世界上4/5的牛奶、9/10的黄油、4/5的乳酪出产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 亚。 商品性草田奶牛农作制起源于中世纪的北欧永久性草地上,当前分为舍饲与草地放牧两 种方式。规模由小型家庭制向大规模机械化商品化经营方向发展。20世纪后半叶,西方一 些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者以草田奶牛制为模式并掺入了低投入、回归自然等思潮,出现了所谓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学派。实际上,多数的商品性草地奶牛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的农作制。 (四)集约畜禽饲养制 随着畜禽遗传潜力的不断提高、配合饲料工业的兴起、畜牧兽医技术的进步以及机械化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代集约型商品型畜禽饲养制正逐步替代粗放低效畜禽的散养制,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集中化。畜牧场日趋集中、规模日趋扩大、数量日趋减少、物质基础日趋巩固。 例如,20世纪50年代全美国有1000多个肉鸡生产公司,到80年代已集中为50个。这些 公司拥有祖代鸡场、父母代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场和合同农场(户)。合同农场 (户)由投资者提供资金、管理费用、种禽、种蛋、饲料、技术,农场(户)则提供养鸡设备、 场地与劳力等。 第二,工厂化。工厂化是机械化饲养的高级阶段,它具有工业生产的特点,即不受自然 条件限制,在密集的厂房内采取大规模集中生产猪、牛、鸡等,各生产环节具有严密的计划 性、流水性和节奏性,实现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关闭饲养是工厂化养猪的主要形式,猪从 出生到屠宰,全部关养在猪舍内,猪场一般与饲料加工厂和肉类加工厂联营。牛从投喂饲料、 清洗粪便、饮水、诊断疾病、挤奶到饲料配方,营养分析等操作过程都实现自动化或机械化。 第三,专业化。专业化经营即分工,它可以存在于某一种商品所必需的不同操作中。专 业化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生产程序、实现机械化、提高生产率。欧美有些工厂化畜禽企业正 趋向于专业化生产,仅饲养一种类型的畜禽,甚至专门从事某一畜禽的某一阶段的生产。由 于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和工艺以及工厂化的经营管理,美国1929~1987年的60年间,每头牛 平均产奶量由2079g提高到6174kg。这种集约工厂化饲养也存在着牲畜健康、疾病传染等 问题。 (五)专门化园艺制(Specialized Horticultureand Olericulture) 在果园或菜园里专门生产水果和蔬菜是世界上湿润温带常见的作法。在西方农业文明发 展史上,果树业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以及西欧的葡萄种植。目前,果园与菜园已散见于世 界各地,尤其是城市的周围。专门化的园艺制是一种集约性、商品性的农作制。一般规模较 小、劳力、资金投入多、效益也较好。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部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作业 已逐步机械化,但人工作业比重仍大。一些专门化的园艺制采用了温室、大糊等设施,人工 控制光、温、水、土、肥等,使园艺制向更集约的农作制方向发展。 (六)种植园制(Plantation) 这是一种特殊的农作制。欧洲白人进入热带亚热带(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州)殖民地后, 引入资本与技术在这里开辟规模巨大的种植园,种植高价值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如橡胶、可 可、油棕、椰子、咖啡、干椰子核、靛兰、棉花、竹竿、菠萝、甘蔗、香蕉、茶等。由当地 居民从事种植园内的非技术性劳动,而资本、技术、机械管理人员则往往由外地进入,尤其 是从西方工业国家输入。 除了以上主要农作制外,世界上还有一些非主要的或泛域性(不以粗放与集约,自给与 商品,原始、传统与现代划分)的农作制,例如: 城郊农作制:主要在大中城市附近郊区的农作制。其特征是受区位论决定的同心圆式的 排列,即离城市越近的越是集约化,向外辐射则越来越粗放。例如,第一圈为不便心贮藏运输 的牛奶、蔬菜,其外为集约型种植业,再向外则为粗放的种植业或牧地。 渔作制:即以渔业为主。其独立性、专业性强。分为内陆捕捞与养殖和海洋捕捞与养殖, 一般往往与加工联系在一起。·工业作物制:像棉花、甘蔗、甜菜、烟草等工业作物大面积 连片种植,并往往与纺织厂、糖厂、烟厂等结合在一起,但在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工业作物 往往与其他作物相互镶嵌在一起而非单独存在。 环境保护型农作制:以尊重自然保护资源环境为其特色。派别众多,如“有机农作”、“生 态农作”、“自然农作”、“生物农作”、“环境安全型农作等,但在实际生产上所占比重极少
第三节世界各地区农业与农作制 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区差异甚大。北美、欧洲资源较好、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 农业、农村、农民己实现现代化、富裕化:亚洲人口占世界总数的60%、人多地少、资源 相对紧缺、贫困人口多、绿色革命成效显著,但多数地区尚处在自给传统农业阶段,还有少 数尚未脱离原始生态农业范畴:在发展中国家中,南美的资源、农业、农民收入等状况较好, 而非洲贫困面大,粮食缺乏,农业亟待加强。 在前人研究(B.Andreae;Jasbir Singh ss Phillon;J.Dixon,A.Gulliver and D.Gibbon等) 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世界各地农作制的考察,根据相似性原则,现将世界划分为9个农作 制区,即东亚南亚区、东南亚区、干旱区、拉丁美洲区、中南非洲、欧洲区、北美区、大洋 洲区和亚寒带区。各区的人口、土地、气候特点与主要农作制类型已总汇于图9-2和表93 中。 图9-2世界农作制类型与分布(据Whittlesey,.作者补充) 表9-3世界各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作制类型 总人口 农业人口 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主要气候 地区 (103人) (103人) (10hm2) (103hm) 类型 主要农作制类型 东亚 温带亚热 平原灌溉集约两熟制、低地集约多 南亚 27.8 15.2 8.61 2.96 带季风气 熟水田制、雨养或早农粗放制、高 区 候 地粗放制,东方小规模现代集约制 东南 5.05 2.28 5.0 0.62 湿热雨林 湿热雨林森林游耕制、热带经济林 亚区 气候 木一作物制、低地水稻制 千旱 温带亚热 旱地休闲谷 6.5 2.74 30.0 1.66 带千旱半 草原游牧制、 一羊制、 干旱气候 灌溉集约制、雨养农林制 中南 热带多雨 森林-游耕制、经济林木一作物制 非洲 6.26 3.85 25.0 1.73 气候与干 玉米一谷物一根茎类粗放制、草地 区 湿季气候 ·耐旱作物粗放制 拉丁 热带亚热 热带雨林一游耕制、粗放农牧制、 美洲 5.05 1.26 20.5 2.0 带湿润气 粗放早地制、粗放玉米一菜豆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