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世界农作制类型 通过对世界农作制的了解,可以窥见世界各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斑,并可探寻农作制 演变的进程与规律。 世界农作制五花八门、类型繁多。这里,我们在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类型学专门委员会、 FAO、Anderson以及B.Andreae等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作了适当修改,归纳为四大类。 即原始生态型农作制、传统自给粗放型农作制、传统半自给集约型农作制与现代化商品农作 制。 一 原始生态型农作制 原始生态型农作制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农作制,主要分布在原生生态条件下不适于农 作的地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又湿又热或湿润寒冷的森林地带,另一类是干旱少雨的草原 荒漠地带。这些地区,人烟稀少,主要靠自然生态的赐予维持简单的生计,基本上没有人工 物质与能量的投入,产出水平也极低。 (一)热带森林游耕制(Shifting Cultivation) “游耕制亦称“摆荒”、“焚林制·、“迁移农作制”。将森林砍伐烧荒后免耕种植作物3一5 年,随着杂草丛生与土壤肥力的下降,即弃耕5一20年,另选新的林地开垦种植作物,弃耕 结束后,再轮回到该地种植作物。土地利用率(R)甚低,一般为20%~50%。例如,在安哥 拉一块荒地开垦后6年种植作物一弃耕5年作为天然牧场一再进行10年灌木休闲,然后再 进行下一回合的种植与弃荒。 游耕一般分布在低纬度湿润多雨贫瘠的热带森林(也包括灌木林)地带。主要是东南亚与 太平洋岛屿、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大致有近2亿人口,占世界23% 的耕地上实行着不同类型的游耕制。 在游耕农作中普遍采用混作(Mixed Cropping),即同一块地上同时将儿种甚至十儿种作 物混播在一起,禾谷类、蔬菜、根茎类作物和灌木杂居共处。将不同成熟期和对自然环境具 有不同适应性的各种作物或品种种在一起,如果某种自然灾害袭击时,就不会颗粒无收。另 外,成熟期早晚不同的作物种在一起,成熟什么就吃什么,有利于周年供养。在热带森林游 耕制中最广泛种植的作物是含淀粉的禾谷类和块根类,如玉米、高粱、粟黍类(Millets)、木 薯、薯蓣、马铃薯等,有水的地方种植水稻。 (二)游牧制(Nomadic Herding) 游牧制是一种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性粗放古老的畜牧业,以羊为主,其次是牛、骆驼,自 给性强。这种游牧制至少存在已达3000年之久。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东非、非洲 南部内地的干旷草原、亚洲西南和内陆部分,包括我国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这些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少,一般在150~400mm之间,植被为干草原或荒 漠草原,不适于作物生长(更谈不到森林),羊、牛等就在天然草地上放牧。土地利用十分粗 放,一般几公顷草地才饲养一只羊。牧民经常或周期性地迁移,逐水草而居。 当前世界上一些干旱地区仍保留着游牧制的特征,大约还有1000万人口过着游牧生活。 如阿富汗、伊朗、蒙古、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中国的西北部。近 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游牧制数量在下降。在许多地区(特别是有一定降雨量的半 干旱地区),正在向半游牧或定居制过渡。 (三)以自然森林为基础的农作制 根据FAO等机构的统计,世界上郁闭林的面积近28亿h2,占土地面积21%。若将 疏林地等非郁闭林的林地算上,则共有森林与林地约45亿hm2,约土地面积的34%。世界 上森林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共分三大片
第一片是热带潮湿森林,共11亿m,占热带郁闭林的90%,其中一半分布在拉丁美 洲,另一半在非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在热带潮湿森林中,热带雨林占66%。这一大片是 世界森林资源的宝库,也是当前砍伐的严重地区。主要农作制是:①纯林制:未经皆伐的大 片森林,以生产林木为主,不进行种植业或牧业生产:②林粮交错制:即将采伐后的林地变 为耕地,种植谷物或薯类,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林地与种粮地交错分布,多以游耕制为 主,也有部分实行连年耕种制: 第二大片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东西带状 伸展着,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以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为 主,又称泰加林。这里人烟稀少、气候寒冷、除大片纯自然林外,少数在林内或干涸河谷种 植耐寒作物,如芜菁、蔬菜、马铃薯、黑麦、燕麦、油菜等。 第三大片是中纬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与前两类不同,中纬度地带非地带 性因素表现的最为强烈,其腹地主要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没有大片森林存在,只是在大陆的 东西两侧才有森林存在。大陆靠东海岸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或潮湿气候,主要形成亚热 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大陆西海岸地中海亚热带为常绿硬叶林带:而大陆西 北的温带多海洋性气候影响,为山毛榉、栎等落叶林。这个地区森林覆盖已不像前两类地区 那样连片与茂盛,多数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因而形成了农田与林地交错分布的特征。一般 在山区以林为主,平原以农为主,丘陵地区则农林混合。 二、传统自给粗放型农作制 随着人口的增加,原始生态型农作制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尽管当时需求仍是很低 的)。土地利用的程度在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率(R)增至0.5以上,工具己有改进,出现了铁 犁,实行牛马耕,进行耕翻作业,开始饲养家畜并施用有机肥料。但是,生产力水平仍较低, 耕作粗放、投入少、产出也少,仍以靠天吃饭为主。农业规模很小,实行自给型经济,是典 型的传统农作制类型。当前,这种类型农作制广泛分布于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农业发达国家中的半干旱地区也仍沿用带有休耕的农作制(美国、俄罗斯、 澳大利亚等),但以商品生产为主。按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半干旱地区休闲农作制(Fallow System) 历史上,休闲农作制曾是中世纪欧洲长时期采用的农作制度。最早是二圃制(Twoi©ld System),即将耕地分成面积大体相等的两区:一区种谷物,一区休闲,如小麦一休闲一大 麦一休闲。休闲的目的是恢复地力、积蓄田间水分,并在休闲地上进行放牧。公元8世纪后 二圃制逐渐转变为三圃制,即二区种植一区休闲。如冬小麦(黑麦)一春小麦(燕麦)一休闲, 其生产力高于二圃制。这种农作制一直延续到16~17世纪,后来逐渐被四圃制即诺尔福克 轮作Norfolk Rotation System)所代替。四圃制已不再休闲(因欧洲大部分为比较湿润的气候), 典型如芜菁一大麦一三叶草一小麦,它已成为当代欧洲农作制的基础。当前,世界上一些半 干旱地区仍保留着休闲农作制,其主要目的是在休闲期间节省和积聚水分,如美国中西部、 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草原、哈萨克斯坦、撒哈拉沙漠北部、伊朗、土 耳其等地区,一般为休闲一小麦或休闲一小麦一小麦,土地利用率(R)=0.5~o.57,年降水量 越少,休闲比重越大。年降水量300mm处,休闲比重达50%,300~400mm处休闲达1/3, 在450~500mm处休闲比重则降至1/4。例如,美国哥伦比亚盆地,年降水量250~350mm, 休闲面积占耕地46.8%,典型农作制是休闲一小麦;在北部平原的蒙大拿、北达科他,降水 量300~520mm,休闲面积占40%,典型是休闲一小麦一休闲一小麦一大麦;在南部平原 的科罗拉多、堪萨斯,降水量300~750m,休闲比重已降至33%,农作制为休闲一冬小 麦一饲用高粱一冬小麦一饲用高粱。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过休闲农作制,但时 间较短,未曾出现像中世纪欧洲那样占有主导地位。当前,在部分半干旱地区(如陕北、晋 北、内蒙古、西藏、青海)仍存在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制,比例己不大,并逐年缩小。另外
有一种半休闲制,即在一年内可利用的季节内只种一茬生长期短的作物,而另一部分时间却 空闲了起来。如晋西南、渭北实行的夏闲制,冬小麦收割以后,由于水分不足,在夏秋期间 土地休闲以积聚水分。 (二)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作制(Dryland Farming) 旱地农作制是指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农作制。它既不同于灌溉农作,也不同 于湿润地区的非灌溉农作(雨养农作)。年降水量一般在300~550m范围之内,但在热带年 降水量800m,有干湿季划分的地区(如印度半岛)也在这范围之内。中国一般将年均降水量 300~550mm、年干燥度1.5~4.0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地区。美国将300~600mm地区划为半 干旱区,经营非灌溉旱地农牧业。 分布: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作制主要分布在稀树草原带,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南 北、赞比亚西河流域、西南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北部。这些地区一般一年内湿季为 3.5~6个月,年降雨量300~600mm,作物以耐旱的高粱、玉米、花生、木薯、龙爪稷等为 主。温带半干旱地区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亚、西亚、阿根廷中部等地。此外属于现代农业 范畴的北美大平原、俄罗斯顿河流域、西班牙等地,年降雨量300~600mm,除永久性草地 外,也实行以主产小麦、大麦为主的早地农业。 农作制特点:旱农制与休闲制不同的是,休闲地比重已小于1/3甚至于零,多实行连年 耕种农作制(Permanent Farming),一年一熟。主要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高粱、粟黍类 (Millets),如珍珠粟、龙爪稷、黍、谷子等、花生、木薯、豆类(豌豆、蚕豆、大豆、绿豆、 鹰嘴豆)等。耕作比较粗放,投入少,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往往以家庭养畜禽作为副业收入。 在种植方式上,除单作外,盛行作物间混作。如印度高梁与木豆间作,面积达2亿hm以上。 非洲间混作甚为普遍,主作物是玉米、高粱,次作物是豆类、薯类,一种间混作方式往往由 2一5种作物组成。 中国的旱地农作制广泛分布于西北,年降水量300~550mm的狭长的半干旱地带。从 东北平原西部边缘开始,经内蒙古东部,冀北、晋西北、宁夏中南部、陕西中北部,一直延 伸到陇东、陇中与青海东部。新疆的伊犁河流域也有旱农制分布。主要作物以耐旱的小麦最 多,其次是谷糜、高梁、马铃薯,在水分条件较好处,玉米已占相当比重。近些年来,由于 增加了化肥、塑料薄膜等的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已有显著提高,但大面积上仍耕作粗放,单 产水平也仍较低,以自给为主。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严峻,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沙化加剧,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艰苦、收入低,是我国重要的贫困地区。 (三)湿润地区雨养制(Rainfed Farming) 雨养制指的是湿润气候下(不是半干旱气候)靠天降雨的非灌溉农作制,其年降水量范围 低限是旱地农业的上限,即500~600mm,其上限可达2000~3000mm或以上。由于降水丰 富,故农作制的生产力一般要比旱地农作高,甚至可与灌溉农作制相媲美。但实际上,由于 人类不能控制降雨的数量与时间,故也时有旱涝之灾,或降雨与作物的需要不尽吻合,仍然 还属于粗放耕作的范畴。 分布:①东南亚南亚季风地带,包括中国(东北、淮北、渭北、西南)、印度、巴基斯坦、 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非灌溉农业。②非洲(东非、西非、南 非)和拉丁美洲各国。拉丁美洲灌溉面积小,尽管无霜期很长,但当前仍以一年一熟为主。 作物主要有玉米、菜豆、大豆、豇豆、木薯等。间混作甚为普遍,如玉米、菜豆混作,玉米 与高粱混作(萨尔瓦多)。非洲最普遍的方式是玉米(或高粱)间混豇豆或木薯。③地中海周围, 其气候是冬湿润温和、夏暖而干、雨热不同季,称夏干气候或地中海气候。包括中近东的叙 利亚、黎巴嫩、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等国家,以自给半自给为主,耕作较粗放。此外欧洲南端的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 西班牙南部也属地中海气候,但己不属于粗放自给型农作范畴
农作制特点:这个地区的作物种类繁多,因地区和降水量多少而不同,一般为一年一熟, 有的也可依靠自然降雨实行一年两熟,如小麦一甘薯(大豆)。在温带半湿润地区(降雨量 600~800mm)主要作物为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在亚热带或热带 多雨地区则种植望天稻(看天下雨种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香蕉、甘蔗、甜橘等。在地 中海地区为了适应冬湿夏干的气候,利用冬季多雨湿润的气候种植一年生的冬小麦、大麦、 冬季蔬菜,在夏季干热气候来临之前已经收获;多年生作物也广泛分布于山区或山前地带, 它们繁茂而深长的根系可以从深层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以度过干热缺水的夏季。诸如,无 花果、海枣、葡萄、鹗梨等。在热带亚热带雨量多的地区,雨养的多层作(Multi-storey Cropping) 也较多,实际上是多年生树木与矮生的一年生作物共生,上层作物是橡胶、可可、咖啡、果 树等,共生的下层作物为谷物、薯类、豆类、香蕉、蔬菜等。哥伦比亚的33%的咖啡面积 上问种食用香蕉、大蕉、甘蔗、蔬菜等。可可早期需要遮阳,可间作玉米、木薯、木豆等。 三、传统半自给集约型农作制 随着人口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粗放型农作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在“绿色革 命”的推动下,逐渐向半自给半商品集约型农作制转变。其特点是:①仍属于传统农业范畴, 但己从自给型转变为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一定商品量。②多数农田实行灌溉是其重要特征。 20世纪全球灌溉面积由0.4亿hm增加到2.7亿hm2,但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③技术上有 重要改进。除灌溉外,普遍增加化肥用量,采用优良品种,一些地方还辅之以机械化或半机 械化。④推广多熟制。许多地区在灌溉的基础上实行旱地两熟制、水田三熟制,土地利用率 (R)=100~300。总体上,尽管多数仍未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但已属于集约型(劳力、技术、 资金)农作制,其中少数地区己进入小规模现代农作制范畴。 (一)水肥良种改进型一熟制 在“绿色革命”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在改进生产条件(灌溉、肥料)的基础上采用高产 优质良种,因而显著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其特点是:①在降雨量少或季节分配不均的地 方,将旱地转变为定期灌溉或全年能灌溉的农田,这是增产的基础,但在降水较多且均匀的 地方仍以雨养农作为主。②在原有少量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增施化肥。据FAO研究,发展中 国家粮食增产中有55%是靠增施化肥提供的。③在水肥基础上采用高产优质抗倒伏的矮秆 小麦与水稻以及杂交玉米等良种,良种与水肥条件必须同步改进。④生产条件虽有改进,但 仍不够集约化,或因无霜期较短,故仍以一年一熟为主。当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 中国家,无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湿热地区或水田地区传统自给粗放型农作制,正在向这种 水肥良种的改进型方向发展。它往往与原有的粗放制交错分布,逐步更替。中国的东北平原、 印度的恒河流域就是典型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无霜期较长的地区随着水肥等条件的继 续改善,它也逐渐发展为与旱地两熟、水田多熟制并与之相互镶嵌存在。这种集约型的一熟 制表现在种植制度方面,或实行连作、自由作或轮作。例如,棉区有棉花一棉花一棉花连作: 水田有水稻一水稻一水稻连作;杂粮区多自由作或轮作,如玉米一玉米一大豆一高粱(中国 东北)、冬麦一夏闲一冬麦一夏闲一玉米(中国晋西南、渭北、印度旱区),高粱一花生一棉花 一粟黍类(印度),玉米一玉米一菜豆(拉丁美洲 在种植方式上间混作仍然存在,如玉米与豆类间作、棉花与绿豆间作、玉米与瓜类间作 等,但间混作面积已比粗放旱农制地区减少。在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上,大体是生产条件差 或不稳定半干旱地区以多个作物混作为主(如非洲,在降水量较多的雨养地区则混作减少, 便于田间管理的间作增多(如印度),进一步在有灌溉而生长期较长的地方,则套作显著增加 (如中国),再进一步就向多熟制发展。 由粗放农作制转为集约制后,生产力大为提高。我国东北三省,由于增施化肥和改良品 种,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030kg/hm2增至2000年的3834kghm2,增加了2.7倍。随着水、 肥、良种条件的改善与农作制的集约化,东北肉类由南方输入转变为自给剩余,成为中国重
要的畜牧业产业基地之一。 (二)旱作物灌溉两熟制 多熟制是人多地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农作制,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尤为重要。 在国际学术界对农业或农作制分类时往往重西方轻东方,对集约度很高的多熟制往往熟视无 睹。实际上多熟制涉及世界上110以上的耕地和几乎近一半的人口。 旱作两熟制指的是在一块土地(非水田)上一年播种收获两次旱作物(非水田作物)的作 法。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一亚热带地区,多数在亚洲,其次是埃及,拉丁美洲、非洲、北美、 欧洲也有少量存在。在冬凉夏热地区,上茬为喜凉作物,以小麦为主,还有马铃薯、大麦、 油菜、蔬菜等,下茬为喜温作物,如棉花、玉米、甘薯、大豆、花生等。在冬暖夏热的地方, 上茬可种植玉米、甘薯、大豆、菸草等喜温作物,下茬则种植棉花、玉米、高粱、甘薯等喜 暖热作物。旱作物两熟制主要分布在人口多、热量较丰富的地方,一般≥10℃积温要求在 4000℃以上。在3000℃~4000℃之间可实行套种两熟。多数实行灌溉,这是与一熟制相区 别的重要条件之一。少数分布在非灌溉的降水量较多的地方。两熟的种植方式多样。主要是 前作物收获后播种后作物,其次是在前作物生长后期套种后茬作物。此外,还有一种长短生 长期作物结合的办法。例如,印度广泛分布的木豆与高粱生长期长短作物问作,木豆与高粱 在春天4月初同时播种,高粱生长快,3个月收获后木豆随之茂盛长了起来,一直延续到9~ 10月份收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套种两熟制。 (三)水田多熟制 水田多熟制指的是在水田上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绝大部分进行人工灌溉。主要分布 在亚热带热带湿润多雨季风气候的低地,以中国东南部、印度和东南亚为主,其面积为0.5 亿hm左右。水田多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作制,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集中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低地水田(paddy)上,中心作物是水稻。世界上水稻面 积2000年达1.54亿hm2,其面积绝大部分(90%)都在亚洲,其中,中国占20%,印度占29%。 除了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外,在亚洲东南部稻田上广泛实行二熟制或三熟制。据Darlymple 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当时在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缅甸等国家,种 植指数在120%~130%之间,而稻田的种植指数更高,如印度4230万hm2稻田复种率达 60%。稻田中双季稻的比例为10一20%之间,印度为20%,斯里兰卡高达45%。 第二,集约度高。与旱作两熟相比,稻田多熟制的集约度更高。几乎是一年四季农田上 都有作物存在,水稻本身是劳动集约型的作物,除劳力外,还需投入较多的水、肥、良种与 相应的资金,当然它的产出也更高。相对地讲,稻田上机械化程度较低,目前正在发展中。 一般农户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常饲养少数猪、牛、禽或水塘养鱼。以自给经济为主兼有部 分商品输出。 第三,多种种植模式:①旱作一水稻两熟制: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较少地区(800~ 1200mm)。上茬为喜凉的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或豆类(鹰嘴豆、豌豆、山黧豆、小扁 豆等),下茬为移栽水稻。分布于中国的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西南高原、印度 的北部、尼泊尔低谷、巴基斯坦、孟加拉西北。在冬季暖热的地区有喜温旱作物一水稻两熟 制。如水稻与棉花、芝麻、花生间木豆一年两熟。②双季稻制:在温暖多雨黏重土壤低地双 季稻有广泛的分布。如中国的华中、华南、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泰米尔纳杜邦、安得拉邦、 迈索尔邦和恒河三角洲、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③ 稻田三熟制:在同一块稻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三季水旱作物。包括双季稻加旱作(绿肥作物、 麦类、油菜、蔬菜、蚕豆等)的二水一旱制,单季早、中稻加二季旱作物的一水二旱制以及 三季水稻制。 (四)东方型小规模现代集约制 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多地少、农户规模窄小,如何走向农业现代化?农作制如何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