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 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 「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晩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 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 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鰭,到处和人 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 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 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給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 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酲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 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 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 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言艰辛却充满了乐 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我”一家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 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E.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 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6分) (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 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 “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 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 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 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 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 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 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 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 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 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言艰辛却充满了乐 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我”一家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 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E.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 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6分) (4)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 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 丰子恺便有了“小 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 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 老师的夏丐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緣。从竹 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 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 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 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 实,纯洁而不虛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岀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 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 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 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 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λ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 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 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一一 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 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 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 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 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 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 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緣堂随笔集》 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 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 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 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 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 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 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 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 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 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 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 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 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 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 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 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 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 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 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 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 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 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 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 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 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 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 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 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 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 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 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 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 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 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 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 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 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