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 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 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 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 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 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 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 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 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 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 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 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 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 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 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 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 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 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 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 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 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髙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 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 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 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 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 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 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 不可
广东省广州市 2018 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 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 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 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 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 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 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 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 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 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 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 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 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 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 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 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 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 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 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 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 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 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 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 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 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 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 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 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 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 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 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 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 题 B.如果不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就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知 识 C.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 力 D.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 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 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 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 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 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 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一一元书纸的前世 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 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 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 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 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 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 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 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傳,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 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 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 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 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 题。 B.如果不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就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知 识。 C.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 力。 D.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 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 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 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 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 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 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 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 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 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 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 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 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 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 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傳,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
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 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 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 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 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 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傳回来了。刚 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一一淅淅沥沥 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 的下午开始了 ①“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傳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 荡料入帘”。徐师傳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 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 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 气说 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 对,对,对 ⑩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 机都不愿意听。 ⑩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 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 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⑩“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 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⑩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 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 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 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⑩徐师傳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 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 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 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 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 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5.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 赏析。(5分)
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 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 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 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 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 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傳回来了。刚 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 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 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傳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 “荡料入帘”。徐师傳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 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 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 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 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 机都不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 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 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⑭“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 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 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 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 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傳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 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 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 年第 5 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 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 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 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5.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 赏析。(5 分)
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 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 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 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 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 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昑严控: 严控潜在风险。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 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 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 高。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对总 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 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 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 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7 日) 材料二:
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目前总体稳定向好,但仍要努力 让监管工作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我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测鸡蛋质量。”江西省某养殖公司总经理说,“鸡吃的是 东北运来的精选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鸡蛋的质量。” 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包装上印有二维 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产品信息、配料信息就一目了然。企业也可通过产品二 维码追踪至成品生产厂、基料粉生产厂,甚至追踪到牧场,掌握生产过程每个环 节的信息。 食药监总局要求,除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风昑严控: 严控潜在风险。目前,新技术、新原料、新品种层出不穷,未知风险增多,一些 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比如,近年来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 新业态的普及给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严控社会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 高。今年,食药监总局要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每周公布食品抽检信息。对总 局发布的不合格产品抽检信息,企业所在地省局要在一周内向社会公开风险控制 措施并报告总局,三个月内公开案件处罚结果并报告总局。 严控管理风险。基层专业技术力量、检验检测手段和经费短缺,个别地方还存在 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也存在乱作为的问题。监管部门首先要对自己从严要求, 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摘编自《跑在风险前面 确保舌尖安全》,原载《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7 日) 材料二:
样品数量(批次)一不合格率( 100000 15% 10000 1065% 1000 10 成品 半:批农超 辅成:发贸 中袋 购:型型型 料品:市市 餐餐餐店 库库:场场 流通 餐饮 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 和多部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在被称 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 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仼。过去分管部门 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 定。从处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30倍货值 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 证。“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 报》2015年5月27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 品安全局两个机构。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 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 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机构的联系
2015 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场所分布情况图 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抽检数据统计 (选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项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6》)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单一部门管理 和多部门管理两种类型,这其中又可分为分类管理和分段管理两种形式。在被称 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过程中,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调整为两 段式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两大主体;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则承担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责任。过去分管部门 多、职责不清,分段、分类两种管理形式交叉混杂的情况,在新法中得到了改善。 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监管内容,尤其是对有重要民生影响的产品进行了专门规 定。从处罚力度来看,新法规定:出现问题后,罚款的金额最高达到 30 倍货值; 累计三次以上被罚款、警告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就会面临停业停产乃至吊销许可 证。“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名不虚传。 (摘编自《新食品安全法史上最严固定两段式食品安全监管》,原载《北京青年 报》2015 年 5 月 27 日) 材料四: 德国将食品安全工作交由联邦食品与农业部统一监管,下设风险评估研究所和食 品安全局两个机构。风险评估研究所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评估,并提交 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协调国内各州 食品安全事务以及与欧盟有关机构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