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熟悉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和分娩机制: (2)熟悉骨盆的平面及径线 (3)掌握临产的诊断标准和产程的划分标准: (4)掌握各产程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要点 2.技能目标 (1)能说出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熟练掌握枕左前的分娩机制: (2)能热练掌握产程划分和临产的诊断标准: (3)能正确观察产程(宫缩、胎心、宫口扩张情况),并记录: (4)能完成产时会阴冲洗消毒、铺巾、新生儿脐带处理: (5)能完成接生准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接生: (6)能进行新生儿Apger评分及产后观察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爱岗敏业精神: (2)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思维和诊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骨盆的平面及经线: 2.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教学难点] 1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2.第二产程的观察及处理。 教学时数12学时 散学方法理论讲解、多媒体、观看录相 教学用具」多媒体、模型、胎、布娃娃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什么叫妊娠?妊娠足月后怎么办? (2)胎儿是怎样出来的? 2.讲授内容 一、分娩概念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产道娩出的过程称分娩。妊娠满28周至
不满37足周间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2足周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 分娩称过期产。 第一节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影响分娩的四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 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 及弱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临产后的正常宫缩特点 有: (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重要标志。每次阵缩总是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 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做期。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 30秒,间歇期约5一6分钟。宫缩随产程进展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数期逐渐缩短。 (2)对称性: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均匀协调地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 向子宫下段扩散,约在15秒内扩展至整个子宫,此为宫缩对称性。 (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了 宫下段的2倍,此为宫缩极性。 (4)缩复作用:宫体部平滑肌与其他部位的平滑肌和横纹肌不同,为收缩段。每当宫缩 时,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收缩后肌纤维虽又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这种现 象称缩复作用。 2.腹肌及脯肌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 力量。腹压只用于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 3.肛提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胎头仰伸婉出 及胎盘娩出。 二、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骨产道指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 切。 (1)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骨盆腔分为3个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指其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 为髂耻缘,后方为慨岬前缘。有4条径线。 A.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钾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
为1lcm。 B.入口横径:左右陪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C.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骶酵关节至右醉趾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能骼关节至左 路坠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中骨盆平面:为骨盆最小平面,有两条径线。A.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 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高,平均值约为11.5Cm。B.中骨盆横径:两坐 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 3)骨盆出口平面: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有4条径线。 A.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B,出口横径: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 径线, C.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6cm。D.出 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 而出口后失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m时,一般大小的妊娠足月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 娩出。 4)骨盆轴:为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 下江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助产时也应按骨盆轴方向协助胎儿娩出。 5)骨盆倾斜度:指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 2.软产道: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 (2)宫颈的变化:初产妇先宫颈管消失后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口 扩张同时进行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三、胎儿:(1)胎儿大小.(2)胎位.(3)有无畸形. 四、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 1.分娩害怕 (1)恐惧、紧张、心率、呼吸加快使产妇机体产生系列变化,肺内交换不足,子宫缺氧收 缩乏力,宫口扩张缓馒,产程延长. (2)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胎儿窘迫.(2)待产室陌生和孤独的环境 产房频繁叫嚷的噪音,均能减少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加之恐惧,宫缩的不断增强极易发生胎儿
窘迫.③)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应耐心安慰,消除焦虑与悉惧,告知掌握必要的技术,开展家庭 式产房。 第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者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连串适应性转动 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以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为例详加说明。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顿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 接。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的胎头 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 4.内旋转:胎头到达中骨盆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 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枕左前位的胎头向前旋转450。胎头向前向中线旋转450时。 5.仰伸:完成内旋转后,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 推进。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口、颊相继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时,胎头枕部向左旋转40称复位。前肩与胎头枕部继续向 左旋胎头仰伸转450,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外旋转。 7.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前(右)肩在耻骨弓下先娩出,随即后(左)肩从会 阴前缘娩出。胎儿双肩娩出后,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至此,胎儿娩出过程 全部完成。 第三节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一、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1先兆临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临产 (1)假临产: (2)胎儿下降感:
(3)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的比较可靠征象 3.临产的诊断: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 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二、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临床分为3个产程。 1,第一产程:从有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 2.第二产程: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1小时。 3,第三产程: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三、第一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1.临床表现 (1)规律宫缩:产程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较短(约30秒砂)且弱,间数期较长(56分钟) 当宫口近开全时,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或以上,间歇期仅1-2分钟。 (2)宫口扩张:当宫缩渐频且不断增强时,宫颈管逐渐 短缩直至消失,宫口逐渐扩张。宫口于潜伏期扩张速度较慢,进入活跃期后宫口扩张速度加 快,当宫口开大(10cm)时称宫宫口开全, (③)胎头下降程度:是决定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观察 项目。能准确判断胎头下降程度,应定时行肛门检查,以明确胎头颅骨最低点的位置,并能 协助判断胎位。 (4)胎膜破裂:破膜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 2.观察产程及处理 (1)子宫收缩:最简单的方法是由助产人员一手手掌放于产妇腹壁上,宫缩时宫体部降 起变硬,间歇期松池变软。定时连续观察宫缩持续时间、强度、规律性以及间歇期时间,并 及时记录 (2)胎心:用听诊器在潜伏1一2小时听1次,在活跃期15一30分钟听1次每次听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