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 第丨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 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 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 “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 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 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 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 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 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徳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 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 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 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恶 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 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一感觉/身体—一官能等方面的 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釆;恶俗则是 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 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 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 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 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 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 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 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 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 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 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贲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 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 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 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 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 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
蚌埠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 文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 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 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 “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 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 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 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 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 “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 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 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 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恶 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 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 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 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 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 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 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 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 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 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 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 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 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 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 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 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 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 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 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
B.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 C.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 D.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 向发展。 B.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 必然规 律 C.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 状况 的变革。 D.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 与精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 B.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 追求 C.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 定义 D.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麦大王金善宝 金善宝生于浙江诸暨县,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 金善宝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读书之余总是帮助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 中学,毎年的寒暑假,他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这段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他 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他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 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 先生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并得到了老 师的理解。不久邹先生又推荐金善宝去学校新建的试验场当技术员。当时小麦试验场只有 106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 也极其有限。但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间,金善宝选育了“姜 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后产量大增,这些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30年金善宝应考出国留学被录取,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入明尼 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在一次学校举行 的聚餐会上,一位美国学生蔑视地对金善宝说:“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 饿着肚皮呢!”金善宝听后,对这位挑衅者异常愤怒,当即回敬道:“先生,遗憾得很,中国 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 1932年初,他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先回到杭州劳农学院任副
B.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 C.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 D.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 向发展。 B.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 必然规 律。 C.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 状况 的变革。 D.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 魂 与精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 B.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 追求。 C.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 定义。 D.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 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小麦大王金善宝 金善宝生于浙江诸暨县,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 金善宝从 6 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读书之余总是帮助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 中学,每年的寒暑假,他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这段生活经历不仅培养了他 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他学习到了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 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191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 1920 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 先生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并得到了老 师的理解。不久邹先生又推荐金善宝去学校新建的试验场当技术员。当时小麦试验场只有 106 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 也极其有限。但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间,金善宝选育了“姜 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后产量大增,这些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30 年金善宝应考出国留学被录取,他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入明尼 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在一次学校举行 的聚餐会上,一位美国学生蔑视地对金善宝说:“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 饿着肚皮呢!”金善宝听后,对这位挑衅者异常愤怒,当即回敬道:“先生,遗憾得很,中国 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 1932 年初,他毅然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回国后,金善宝先回到杭州劳农学院任副
教授,半年后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从事小麦育种 研究工作。作物育种要掌握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品种类型,这是创新品种的基础。为了广泛搜 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从700多个县搜集了大量 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后,都实现了增产的目标。为改变我 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 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 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七七事变”后,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尽管条件很艰苦,但金善宝并 没有停止小麦的研究工作,带着助教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四川小麦品种。1939年,从3000 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 个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20 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仍达百万亩以上,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金善宝还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论著,1961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1964年, 他与刘定安主编了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中国小麦品种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善宝少年时读书之余,经常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 因此,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学习。 B.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建了试验场,虽然设备简陋,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 这个 试验场的建立却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回国后,金善宝和助手们克服困难,广泛搜集小麦品种,选育了“姜堰黄皮”、“武 进无 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都实现了增产目标 D.我国在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存在着资料严重缺乏的状况,60年代开始,金善宝 视理论研究,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关于小麦栽培的论著 5.本文第四段引用与美国学生的对话有什么作用?(4分) 6.金善宝的人生经历对你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病友 第812号病房,住着两位病人,都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一个不到四十,一个五十出 头。来看望年轻的病人特别多,出出入入,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年轻的病人姓金,是 县里的一位局长,且是一位有一定权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除了儿子和儿媳来看过一次, 再没有其他人来看过他,只有老婆陪着他。金局长的妻子送走一位老板刚回来,又有一位挺 着大肚子的男人手提着水果和鲜花走进了812号病房,他肯定又是来看金局长的。他一进来, 就走到金局长的床前,叫道:“金局,您好!” 哎呀,黄总,你这位大忙人怎么也来了?”金局长有点惊讶地说 黄总把鲜花递给金局长的妻子,说:“您躺在医院,我能不来吗?再忙也要来看一下 “黄总,这些天,我就无法到工地去了,你可要保质保量。不然,别怪我铁面无私!” 金局长小声地警告他说。 “金局,这您就放心吧。”他说完,又接着叹了一声,说:“哎,共产党的干部,要是都 像您这样……”黃总看了邻床的病人一眼,收住了口,说:“不说了,不说了……
教授,半年后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从事小麦育种 研究工作。作物育种要掌握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品种类型,这是创新品种的基础。为了广泛搜 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困难,从 700 多个县搜集了大量 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后,都实现了增产的目标。为改变我国 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 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 1934 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 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七七事变”后,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尽管条件很艰苦,但金善宝并 没有停止小麦的研究工作,带着助教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四川小麦品种。1939 年,从 3000 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 2419”和“矮粒多”两 个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20 世纪 80 年代种植面积仍达百万亩以上,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金善宝还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论著,1961 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1964 年, 他与刘定安主编了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中国小麦品种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金善宝少年时读书之余,经常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 因此,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学习。 B.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建了试验场,虽然设备简陋,工作繁重,经费也极其有限,但 这个 试验场的建立却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C.回国后,金善宝和助手们克服困难,广泛搜集小麦品种,选育了“姜堰黄皮”、“武 进无 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种植,都实现了增产目标。 D.我国在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存在着资料严重缺乏的状况,60 年代开始,金善宝 重 视理论研究,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关于小麦栽培的论著。 5.本文第四段引用与美国学生的对话有什么作用?(4 分) 6.金善宝的人生经历对你实现人生目标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病 友 石磊 第 812 号病房,住着两位病人,都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一个不到四十,一个五十出 头。来看望年轻的病人特别多,出出入入,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得知,年轻的病人姓金,是 县里的一位局长,且是一位有一定权力的人。年纪大的那位,除了儿子和儿媳来看过一次, 再没有其他人来看过他,只有老婆陪着他。金局长的妻子送走一位老板刚回来,又有一位挺 着大肚子的男人手提着水果和鲜花走进了 812 号病房,他肯定又是来看金局长的。他一进来, 就走到金局长的床前,叫道:“金局,您好!” “哎呀,黄总,你这位大忙人怎么也来了?”金局长有点惊讶地说。 黄总把鲜花递给金局长的妻子,说:“您躺在医院,我能不来吗?再忙也要来看一下。” “黄总,这些天,我就无法到工地去了,你可要保质保量。不然,别怪我铁面无私!” 金局长小声地警告他说。 “金局,这您就放心吧。”他说完,又接着叹了一声,说:“哎,共产党的干部,要是都 像您这样……”黄总看了邻床的病人一眼,收住了口,说:“不说了,不说了……
黄总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黄总临走时,用眼睛对金局长的妻子,示意了一下他的水 果袋。金局长的妻子没有反应,装出不知道黄总的意图。黄总走了,金局长的妻子,拿起黄 总的水果袋一看,里面有一个大信封,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买了这么多水果!”她说完 拿出两个大苹果,递给邻床病友的妻子,说:“大姐,你吃草果吧。 那位大姐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老是吃你的水果。 “别客气,我们是病友了,这是有緣分才在一起啊!”金局长接着妻子的话说。金局长 说完,看了一眼病友,他微闭着双眼,小心地问:“大哥,你贵姓?” “我姓钟。”病友回答他。 “在什么单位?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金局长又问了一句。 老钟的嘴角笑了一下,他本想回答他,又有两个人进来看望金局长了。于是,老钟也就 不说了。此时,老钟的妻子,拿来一碗粥,给老钟喂粥。那两个人走后,金局长的妻子,趁 着老钟吃粥,在小心 地处理那些水果袋。老钟还没有吃完粥,又有人敲门了,金局长的妻子急忙打开门,进来了 四五个人。老钟夫妇没有理会人家,知道不是来看他们的。来人对着老钟叫了一声:“钟市 长,你好!” 老钟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急忙抬起头来,说:“陈书记……” “钟市长,你怎么到这里的医院来?”陈书记握着钟市长的手,不解地问。 “这里很好,这里安静!”钟市长微笑着说。 钟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有人来看望金局长,霎时,一连来了好几位。这回,弄得金 局长很尴尬 市委陈书记跟钟市长聊了一会儿工作,告辞走了。陈书记他们一走,金局长就问:“钟 市长,您就是邻市的钟炳生市长?” 钟市长微微地对他点了一下头。 此时,金局长低下了他的头,一面愧色。不到半个钟头,金局长提前出院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故事发生的地点局限于一个病房,时间跨度不到一天,就在这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 时间里,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 B.作者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觉悟通过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不 着 痕迹,可见作者功力之深。 C.同为病友,同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来看望金局长的人特别多,是因为金局长是 县里 的一位局长,权力很大 D.小说描写局长妻子圆滑世故、熟练处理受贿物品和局长勤于工作、铁面无私的共产 党 员干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E.作者擅长编织小故事,精心设计,在一系列的铺垫、悬念、反转之后,让贪腐者受 到触 动,让正能量得以传播。 8.文本短小精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两例赏析。(4分) 9.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总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黄总临走时,用眼睛对金局长的妻子,示意了一下他的水 果袋。金局长的妻子没有反应,装出不知道黄总的意图。黄总走了,金局长的妻子,拿起黄 总的水果袋一看,里面有一个大信封,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买了这么多水果!”她说完, 拿出两个大苹果,递给邻床病友的妻子,说:“大姐,你吃苹果吧。” 那位大姐摆着手,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老是吃你的水果。” “别客气,我们是病友了,这是有缘分才在一起啊!”金局长接着妻子的话说。金局长 说完,看了一眼病友,他微闭着双眼,小心地问:“大哥,你贵姓?” “我姓钟。”病友回答他。 “在什么单位?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金局长又问了一句。 老钟的嘴角笑了一下,他本想回答他,又有两个人进来看望金局长了。于是,老钟也就 不说了。此时,老钟的妻子,拿来一碗粥,给老钟喂粥。那两个人走后,金局长的妻子,趁 着老钟吃粥,在小心 地处理那些水果袋。老钟还没有吃完粥,又有人敲门了,金局长的妻子急忙打开门,进来了 四五个人。老钟夫妇没有理会人家,知道不是来看他们的。来人对着老钟叫了一声:“钟市 长,你好!” 老钟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急忙抬起头来,说:“陈书记……” “钟市长,你怎么到这里的医院来?”陈书记握着钟市长的手,不解地问。 “这里很好,这里安静!”钟市长微笑着说。 钟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有人来看望金局长,霎时,一连来了好几位。这回,弄得金 局长很尴尬。 市委陈书记跟钟市长聊了一会儿工作,告辞走了。陈书记他们一走,金局长就问:“钟 市长,您就是邻市的钟炳生市长?” 钟市长微微地对他点了一下头。 此时,金局长低下了他的头,一面愧色。不到半个钟头,金局长提前出院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故事发生的地点局限于一个病房,时间跨度不到一天,就在这小小的空间和短短的 时间里,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 B.作者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觉悟通过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不 着 痕迹,可见作者功力之深。 C.同为病友,同是做了摘除胆囊手术的,来看望金局长的人特别多,是因为金局长是 县里 的一位局长,权力很大。 D.小说描写局长妻子圆滑世故、熟练处理受贿物品和局长勤于工作、铁面无私的共产 党 员干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E.作者擅长编织小故事,精心设计,在一系列的铺垫、悬念、反转之后,让贪腐者受 到触 动,让正能量得以传播。 8.文本短小精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试举两例赏析。(4 分) 9.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 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 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 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 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 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 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 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志忐立三人像为勇之贽文寬毛东 因射隆之思坝上可作獯兽以支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 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毎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 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 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威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 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 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 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 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领”,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 度使, 寓军郐州。”“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 书发 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 D.“崩”,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 来 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 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 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 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 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 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 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 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 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 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 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 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 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 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 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 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 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领”,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 度使, 寓军郐州。”“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 书发 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崩”,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 来 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