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第I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 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 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 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 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 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 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 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 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 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 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 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 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 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 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 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 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 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 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 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 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 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 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 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 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 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 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 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髙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 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 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 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安徽省蚌埠市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 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 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 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 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 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 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 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 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 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 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 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 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 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 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 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 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 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 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 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 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 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 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 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 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 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 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 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 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 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 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 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 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 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 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 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 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 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橫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 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 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 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 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 同意。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吃 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一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選伍后本来安 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 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 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 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 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 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 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 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 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 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 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 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 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 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 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 同意。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吃 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選伍后本来安 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 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 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 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 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 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一一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 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的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 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 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 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 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嬴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 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推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 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 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 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做秀。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 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 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 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 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 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 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 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 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 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 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 流 (有删改)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 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 失,损失就大了。”说: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 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的痛快。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 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 是砌不牢,提头来见。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 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腾。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 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 重用和提拔。先是镇里公推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 他。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 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 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笑得满桌子人喷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 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做秀。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 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 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 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 村子。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 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 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 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 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 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 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 流。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鲜活的文字,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品刻画人物很是精彩,耐人寻味。父与子,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但是他 们的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人格境界也迴然不同,对比鲜明。 C.本文善用伏笔,“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 看得出来几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也为小耿后来造假冒功埋下伏笔。 D.本文是一篇现实意义的廉政题材作品,洋溢着正义的力量。塑造人物虽有些 脸谱化,但对官场不择手段的“作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 5.处级干部“泥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试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6.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任务, 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则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村落是中华数 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精髓,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一言以蔽之,遍布华夏 大地的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 积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文化生态的根脉。 发展发展不能放弃传承,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我们一方 面要一如既往系统性地发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 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广大传统村落居民 向往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理 念,为众多传统村落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发展特色村镇 就是要着力避免“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力求做到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摘编自《党建文汇》2017.09.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镇。和古建筑的文化风貌或多或少的遭 到破坏,有些“乡愁”不明不白的就被拆掉了,导致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对故土的 认知和精神归属。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搬硬造的假古董 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很多 生活在古镇古村中的居民甚至这些地区的一些管理者,对于这些遗存古村镇的价 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我们 的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那些保存完 好的古镇和古村落,可以存放人们内心深處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 望 (选自《读者》2017.08.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 遗址和古村落。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 并继续焕发生命力。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古村落大多已成断壁残垣。近三十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鲜活的文字,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 B.作品刻画人物很是精彩,耐人寻味。父与子,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但是他 们的人生选择却大相径庭,人格境界也迥然不同,对比鲜明。 C.本文善用伏笔,“老耿说,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 看得出来几句话体现了人物性格,也为小耿后来造假冒功埋下伏笔。 D.本文是一篇现实意义的廉政题材作品,洋溢着正义的力量。塑造人物虽有些 脸谱化,但对官场不择手段的“作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针砭。 5.处级干部“泥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试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5 分) 6.本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任务, 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则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村落是中华数 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精髓,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空间。一言以蔽之,遍布华夏 大地的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 积淀,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文化生态的根脉。 发展发展不能放弃传承,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我们一方 面要一如既往系统性地发掘整理前人留下的文化宝藏,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 貌地突出村落的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广大传统村落居民 向往现代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特色小镇的建设理 念,为众多传统村落发展指明了道路。“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发展特色村镇, 就是要着力避免“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力求做到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摘编自《党建文汇》2017.09.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凝结着乡愁符号的古镇。和古建筑的文化风貌或多或少的遭 到破坏,有些“乡愁”不明不白的就被拆掉了,导致人们越来越难找到对故土的 认知和精神归属。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搬硬造的假古董 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很多 生活在古镇古村中的居民甚至这些地区的一些管理者,对于这些遗存古村镇的价 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我们 的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家园的行列中来。那些保存完 好的古镇和古村落,可以存放人们内心深處对家园的依恋,寄托对诗意栖居的渴 望。 (选自《读者》2017.08.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 遗址和古村落。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 并继续焕发生命力。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古村落大多已成断壁残垣。近三十
年来因经济生活的改善,大多数屋主都在古建筑旁盖起现代砖瓦楼房,所谓古村 落几乎都成了堆柴、圈牛、养猪之厩,十分可惜。由于财力、人力缺乏,以及保 护意识淡漠,许多地方对于古村落的延存,放任自流,甚至一些古建筑任由当地 村民自行拆毁,用作建房材料。而一些古色古香的瓦当、古砖,被不法人员倒卖 赚钱。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文物保护法规,有一些地方对一些明确列入保护 或内保级别的建筑,仍继续挪作他用(如仓库、柴房、牛厩、托儿所等);一些 有价值的古建筑,早已被文物蛀虫盯上了,片瓦、土砖、镌花窗檩,大批的被变 卖或偷窃。 (选自网易博客,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不避免地逐渐流失, 最终,石鼓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加强古村的文化建 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 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 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一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 物没文化”的尴尬 (选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有删改) 7.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与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批发都不是保护古村 落的正确方式,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其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 B.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已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行列中来。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和当地人们要求发展的愿望并不矛盾,人们可以恢复 和重新使用传统村落,让它们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出生命力 D.古村落、老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和修缮它们是日益重要和紧迫 但是,现在的保护工作却陷人到“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的境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 它是许多游子凝结乡愁的载体,也是游子心里故乡的重要符号。 B.四段材料基本照保护和建设古村落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延续性 等四个方面展开的,环环相扣,结构缜密,浑然一体 C.由材料三可知,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古村 落或成断墙残壁,或被挪为他用,或被自行拆毁,或被变卖偷窃。 D.材料四告诉我们,要使古村落不变成“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 壳”,人们在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时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E.因经济生活改善、保护意识淡漠、法制观念淡薄、产权难以界定等,让一些 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受到破坏、挪用甚至是变卖与偷窃 二、古代诗文阅(35分 (-)文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善,字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 刺史。昉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 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
年来因经济生活的改善,大多数屋主都在古建筑旁盖起现代砖瓦楼房,所谓古村 落几乎都成了堆柴、圈牛、养猪之厩,十分可惜。由于财力、人力缺乏,以及保 护意识淡漠,许多地方对于古村落的延存,放任自流,甚至一些古建筑任由当地 村民自行拆毁,用作建房材料。而一些古色古香的瓦当、古砖,被不法人员倒卖 赚钱。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无视文物保护法规,有一些地方对一些明确列入保护 或内保级别的建筑,仍继续挪作他用(如仓库、柴房、牛厩、托儿所等);一些 有价值的古建筑,早已被文物蛀虫盯上了,片瓦、土砖、镌花窗檩,大批的被变 卖或偷窃。 (选自网易博客,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不避免地逐渐流失, 最终,石鼓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加强古村的文化建 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 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 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 物没文化”的尴尬。 (选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有删改) 7.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复制粘贴”式的造城扩建、与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批发都不是保护古村 落的正确方式,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原址原貌地突出其文化生态和风貌特色。 B.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已被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加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的行列中来。 C.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和当地人们要求发展的愿望并不矛盾,人们可以恢复 和重新使用传统村落,让它们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焕发出生命力。 D.古村落、老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和修缮它们是日益重要和紧迫, 但是,现在的保护工作却陷人到“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的境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传统村落记录着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文印记、风土民俗、文化积淀, 它是许多游子凝结乡愁的载体,也是游子心里故乡的重要符号。 B.四段材料基本照保护和建设古村落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延续性” 等四个方面展开的,环环相扣,结构缜密,浑然一体。 C.由材料三可知,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古村 落或成断墙残壁,或被挪为他用,或被自行拆毁,或被变卖偷窃。 D.材料四告诉我们,要使古村落不变成“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 壳”,人们在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时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 E.因经济生活改善、保护意识淡漠、法制观念淡薄、产权难以界定等,让一些 明确列入保护或内保级别的建筑受到破坏、挪用甚至是变卖与偷窃。 二、古代诗文阅(35 分) (-)文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善,字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 刺史。昉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 佞见狎, 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