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 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 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 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 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底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 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 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 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 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 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 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底民那样从 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 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 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 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 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 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 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 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 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 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 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 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 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 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 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 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 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安徽省蚌埠 2018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 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 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 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 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 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 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 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 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 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 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 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 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 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 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 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 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 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 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 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 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 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 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 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 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 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 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 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 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 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 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 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 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 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 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 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 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 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 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 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 常吃不上蔬莱。特别是冬天,冰夭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 到湖边伪装妤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 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 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 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 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裏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酲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 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 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 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 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 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 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 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 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 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 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 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 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 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 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 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 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 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 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 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 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 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 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 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淸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 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 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 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 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 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 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 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 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 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 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 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 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 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 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毎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 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 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 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 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 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 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5.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5分)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 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 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 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 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 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 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 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 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 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 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 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 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 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 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 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 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 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 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 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 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 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 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 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5.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5 分)
6.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额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味精在都市传說中具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 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酷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 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 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 然食材混搭也能捉出鲜味来。据说,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 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 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増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髙汤几乎是 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闷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 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髙汤“出汁”;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髙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滓 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岀现了一种“捉(提) 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鴨源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 入甜酱、酱油,再授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 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 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渐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 烧菜、剀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 菜肴中以増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做菜 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材料二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羹子做的海带黄瓜 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 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 成分来。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 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氡基酸一一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基酸之 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氡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氩酸是没 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 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 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 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氣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 谷氨酸钠。于是他和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 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 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材料三
6.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额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味精在都市传說中具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 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酷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 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 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 然食材混搭也能捉出鲜味来。据说,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 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 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増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 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闷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 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 1400 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滓 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 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鴨源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 入甜酱、酱油,再授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 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 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江苏、渐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 烧菜、剀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 菜肴中以增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做菜 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材料二 1908 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羹子做的海带黄瓜 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 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 成分来。半年后,他从 10 公斤海带中提取出 0.2 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 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氡基酸一一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基酸之 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氡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氩酸是没 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 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 1866 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 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 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氣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 谷氨酸钠。于是他和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 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 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材料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 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年,一位名 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开始硏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 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 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 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 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 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 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 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高汤几乎是全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 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 氨酸钠。 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剌激舌蕾上的鲜味受 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提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在没有味精的古代, 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 量生产。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 源是谷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一谷氨酸钠。 D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E.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到了 1981年,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 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 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東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 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 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 年,一位名 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 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 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 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 世纪 60 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 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 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 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 400 万美元, 同时外销味精赚进 600 万美元。到了 1981 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 12353 吨, 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高汤几乎是全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 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 谷氨酸钠。 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剌激舌蕾上的鲜味受 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烹饪佳肴时放点儿味精提鲜,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在没有味精的古代, 人们为了提鲜还要辛苦煮制各种高汤。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 量生产。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 源是谷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一谷氨酸钠。 D 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E.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到了 1981 年,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 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书剑侠事 (清)王士祯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 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 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