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术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 “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 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 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 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文艺研究》2007年第 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 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 雅·无羊》)、“三百赤芾”(《曹风·候人》)、“三百廛…‘三百亿…‘三百 困”(《魏风·伐檀》)等 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 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 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不能证明当时存在 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 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 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 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 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 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 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 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 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为“去其重”?从清华简《周公之 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 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 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 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 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 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选编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颖《诗 三百与孔子删诗》)
安徽省蚌埠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术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 “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 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 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 者认为,孔子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 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文艺研究》2007 年第 11 期刊登《“诗三百”正义》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 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维群”(《小 雅•无羊》)、“三百赤芾”(《曹风•候人》)、“三百廛…‘三百亿…‘三百 困”(《魏风•伐檀》)等。“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 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不能证明当时存在 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 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 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至于孔子何时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 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 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 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 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 不晚于是年。 下面对“孔子删诗”的具体工作流程试作描述。司马迁《孔子世家》叙述 孔子删诗时,“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何为“去其重”?从清华简《周公之 琴舞》来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选取某组诗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将其他部 分视作意义重复而不取。因为教学读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层 意义是,从同一诗篇的诸多变体中择优挑选。清华简《耆夜》篇载周公所作之《蟋 蟀》,与今本既有诸多相似,又有明显相异之处。今本《蟋蟀》当为孔子所选取, 而清华简本仍流传于世。刘向自述,其“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 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 这一编选原则与结果,都与孔子删诗相类似,显示了文献传承的内在规律。 (选编自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李颖《诗 三百与孔子删诗》)
1.与“诗三百”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诗经》学术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 《诗经》名称、《诗经》文 本形成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与此类似的修辞手段很 多,如李白“天台四万 八千丈”的“四万八千”就是表示数量多。 C.《史记》称孔子编订的诗歌集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 称是“诗三百”,但 与孔子所说的“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D.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 《雅》《颂》之类音 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这句话就 否定“孔子删诗”之 说,是曲解文意,主观臆断。 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 《礼》《乐》,故其删订 《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 《诗》《书》《礼》《乐》等内容 D.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 性的篇章,从同 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从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 百”开始,来逐步论 证“孔子删诗”之说。 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 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 确认孔子删诗可信性的结论 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 且在论证《诗》成书 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 律,文献编选能 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仁美,深州人。开宝中,应募隶贝州骁捷军。关南李汉超选备给使,屡 捕获契丹谍者。从汉超战于西嘉山,身中重创,补队长。汉超上其功,隶殿前班
1.与“诗三百”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诗经》学术史上,“诗三百”和“孔子删诗”关系密切,它们和 《诗经》名称、《诗经》文 本形成过程等内容紧密关联。 B.“三百”用以“极言其多”,可谓古已有之,与此类似的修辞手段很 多,如李白“天台四万 八千丈”的“四万八千”就是表示数量多。 C.《史记》称孔子编订的诗歌集为“诗”。此诗集在先秦时期的另一名 称是“诗三百”,但 与孔子所说的“诗三百”的意思迥异。 D.孔子把古时三千余篇诗删订成三百零五篇,让它们合于《韶》《武》 《雅》《颂》之类音 乐,礼乐从此有了条理可以讲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有些学者根据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这句话就 否定“孔子删诗”之 说,是曲解文意,主观臆断。 B.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在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 《礼》《乐》,故其删订 《诗经》必不晚于鲁定公五年。 C.孔子回鲁国后,不满“陪臣执国政”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 《诗》《书》《礼》《乐》等内容。 D.孔子删诗“去其重”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从某组诗篇中去除缺乏代表 性的篇章,从同一 诗篇的诸多变体中去除不太优秀的篇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作者从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从说“诗三 百”开始,来逐步论 证“孔子删诗”之说。 B.由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诗三百”词语内涵 的正确阐释,我们可以 确认孔子删诗可信性的结论。 C.虽然有些诗歌亡逸于《诗经》之外,但其中有些至今仍流传于世,而 且在论证《诗》成书 过程方面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D.孔子删诗所遵循的编选原则,符合后世之人在文献编选方面的内在规 律,文献编选能 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仁美,深州人。开宝中,应募隶贝州骁捷军。关南李汉超选备给使,屡 捕获契丹谍者。从汉超战于西嘉山,身中重创,补队长。汉超上其功,隶殿前班
赐衣带、鞍勒马、什物、奴婢、器械。命王继恩引入纵观,过袛侯库,太祖问其 力能负钱几许,仁美曰:“臣可胜七八万。”太祖曰:“可惜压死。” 止命负四万五千,因赐之 稍迁右班都知、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戍环州。时牛耶泥族累岁为寇 仁美与陈德玄、宋思恭往击之,斩首三千级,获牛羊三百余,发戎族困窖以饷师。 至道初,石昌牛耶泥族复叛,德玄令仁美提兵抚辑之。仁美谓石昌镇主和文显日: 此贼不除,边患未弭。”因厚设肴酒,召酋长二十八人缚送州狱,自是诸族慑 年,又与马绍忠、白守荣、田绍斌部刍粮趣清远军,仁美为先锋。至岐 子平,与虏角,走之。明日,又战于浦洛河,自巳至戌,战数十合,进壁乾河 绍忠、守荣皆败走,绍斌退止浦洛,独仁美所部不满三千,身中八创,护刍粮 官吏直抵清远。绍斌继至,深叹其勇干,表上其功 时运粮民道路被伤者相继,仁美领徒援护,悉抵环州。补澶州龙卫军都虞 候。召见,会令诸军射,仁美自陈筋力未衰,愿对殿廷发二矢,上许之。既而前 奏曰:“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今日得对万乘 千载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上顾傅潜而笑,潜亦称其武干,力 留,补马步军副都军头。 累迁龙卫军都指挥使、领顺州刺史,复屯镇、定。时州有亡命卒聚盗,剽 村闾为患,王超委仁美招捕。仁美选勇敢卒,诈亡命趣贼所,得其要领,即自往 谕以祸福,留贼中一日。超忽失仁美,求之甚急。诘旦,仁美至,具道其事,乃 出库钱付仁美为赏。不数日,贼悉降,凡得二百余人,以隶军籍。 景德中,徙屯陈州,入掌军头引见司。先是,巡兵捕亡卒盗贼,不获皆有 罚,而获者无赏。仁美因差立赏格以闻,诏从其请。天禧三年,卒。 自《宋史·周仁美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 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B.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之 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C.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之 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D.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 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迁,意思是“两次升迁担任某职”;累迁,则指“多次升迁担任某 职 B.表,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 葛亮《出师表》)
赐衣带、鞍勒马、什物、奴婢、器械。命王继恩引入纵观,过祗侯库,太祖问其 力能负钱几许,仁美曰:“臣可胜七八万。”太祖曰:“可惜压死。” 止命负四万五千,因赐之。 稍迁右班都知、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戍环州。时牛耶泥族累岁为寇, 仁美与陈德玄、宋思恭往击之,斩首三千级,获牛羊三百余,发戎族困窖以饷师。 至道初,石昌牛耶泥族复叛,德玄令仁美提兵抚辑之。仁美谓石昌镇主和文显日: “此贼不除,边患未弭。”因厚设肴酒,召酋长二十八人缚送州狱,自是诸族慑 畏。 二年,又与马绍忠、白守荣、田绍斌部刍粮趣清远军,仁美为先锋。至岐 子平,与虏角,走之。明日,又战于浦洛河,自巳至戌,战数十合,进壁乾河。 绍忠、守荣皆败走,绍斌退止浦洛,独仁美所部不满三千,身中八创,护刍粮、 官吏直抵清远。绍斌继至,深叹其勇干,表上其功。 时运粮民道路被伤者相继,仁美领徒援护,悉抵环州。补澶州龙卫军都虞 候。召见,会令诸军射,仁美自陈筋力未衰,愿对殿廷发二矢,上许之。既而前 奏曰:“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今日得对万乘 千载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上顾傅潜而笑,潜亦称其武干,力 留,补马步军副都军头。 累迁龙卫军都指挥使、领顺州刺史,复屯镇、定。时州有亡命卒聚盗,剽 村闾为患,王超委仁美招捕。仁美选勇敢卒,诈亡命趣贼所,得其要领,即自往 谕以祸福,留贼中一日。超忽失仁美,求之甚急。诘旦,仁美至,具道其事,乃 出库钱付仁美为赏。不数日,贼悉降,凡得二百余人,以隶军籍。 景德中,徙屯陈州,入掌军头引见司。先是,巡兵捕亡卒盗贼,不获皆有 罚,而获者无赏。仁美因差立赏格以闻,诏从其请。天禧三年,卒。 (选 自《宋史•周仁美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 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B.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之 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C.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之 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D.臣老于戎门/多戍外郡/罕曾入觐京阙/前后征行/体被三十余创/ 今日得对万乘/千载 之幸/倘或备员宿卫/立殿庭下一日足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稍迁,意思是“两次升迁担任某职”;累迁,则指“多次升迁担任某 职”。 B.表,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 葛亮《出师表》)
C.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如,补官(补授官职)、补外(京 官调外地就职)。 D.领,兼任,本职之外兼较低职。如“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柳宗 元《段太尉逸事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仁美从军征战,屡次建有功劳。参加西嘉山战斗时,他英勇善战; 面对牛耶泥族的两 次叛乱,运用谋略,最终解除边关忧患 B.周仁美勇武有才,深得大臣喜爱。李汉超、田绍斌、傅潜等都先后夸 赞过他的功劳和能 干,向朝廷上表举荐他或当面向皇上推荐他。 C.周仁美贪慕名利,常有非分愿望。经过祗候库时,太祖问他能背多少 钱,他说七八万; 入觐京阙时,向皇上要求留在朝中宿卫,哪怕一天也好 D.周仁美恪尽职守,维护一方平安。无论是平定叛乱,还是护送运粮, 或者招捕盗贼,他 都能随机应变,机智勇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李汉超选备给使,屡捕获契丹谍者。从汉超战于西嘉山,身中重 创,补队长。 (2)因厚设肴酒,召酋长二十八人缚送州狱,自是诸族慑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①,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②,临歧③击剑生铜吼。 旗亭④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⑤。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⑥。 注:①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初试告捷,不料因“父名晋肃,子不得 举进士”而不得参加进土考试。②飞鹑(chun):形容衣衫褴褛。马如狗:形容 马极瘦小。③临歧:面临岔路。④旗亭:此指酒肆。⑤贳(sh):赊欠。⑥填豗 (hui):豗,相击。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8.诗的末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浑然一体,又脉络清晰,被钱钟书称为 眉疏目爽之作”,请简 要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轨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 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 的尴尬局面
C.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如,补官(补授官职)、补外(京 官调外地就职)。 D.领,兼任,本职之外兼较低职。如“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柳宗 元《段太尉逸事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仁美从军征战,屡次建有功劳。参加西嘉山战斗时,他英勇善战; 面对牛耶泥族的两 次叛乱,运用谋略,最终解除边关忧患。 B.周仁美勇武有才,深得大臣喜爱。李汉超、田绍斌、傅潜等都先后夸 赞过他的功劳和能 干,向朝廷上表举荐他或当面向皇上推荐他。 C.周仁美贪慕名利,常有非分愿望。经过祗候库时,太祖问他能背多少 钱,他说七八万; 入觐京阙时,向皇上要求留在朝中宿卫,哪怕一天也好。 D.周仁美恪尽职守,维护一方平安。无论是平定叛乱,还是护送运粮, 或者招捕盗贼,他 都能随机应变,机智勇敢,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关南李汉超选备给使,屡捕获契丹谍者。从汉超战于西嘉山,身中重 创,补队长。 (2)因厚设肴酒,召酋长二十八人缚送州狱,自是诸族慑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①,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②,临歧③击剑生铜吼。 旗亭④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⑤。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⑥。 注:①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初试告捷,不料因“父名晋肃,子不得 举进士”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②飞鹑(chūn):形容衣衫褴褛。马如狗:形容 马极瘦小。③临歧:面临岔路。④旗亭:此指酒肆。⑤贳(shì):赊欠。⑥填豗 (huī):豗,相击。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8.诗的末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5 分) 9.本诗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浑然一体,又脉络清晰,被钱钟书称为 “眉疏目爽之作”,请简 要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轨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 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 “ ”的尴尬局面
(2)《诗经·氓》中,“, 两句诗是女主人以河为喻来说明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制,以此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3)在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庯之辈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2B铅笔在答 题卡卷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 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 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 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 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 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 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 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 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 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L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 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 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 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 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 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 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 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
(2)《诗经•氓》中,“____,____ ”两句诗是女主人以河为喻来说明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制,以此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3)在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庸之辈的句子是 “____ ”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 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卷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圈养在心中的狼 游睿 男人惧怕一匹狼,是儿子出生以后的事情。 男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人。他有一把祖传的猎刀,那刀锋芒毕露,削铁如 泥。有刀在手,男人握住的就是满满的自信,别说狼,就算老虎也不怕。 男人曾经被四大一小五匹狼团团围住过。男人拔出猎刀唰唰一阵挥舞,四 匹大狼瞬间就被砍成数段。剩下那匹小狼睁着黑豆般的眼睛连连后退,男人犹豫 了一下,仍一刀挥了过去。小狼哀号一声跑开,只留下了一只灰色的狼耳朵。 看着小狼边回头边跑远,男人有些后悔,他知道狼的报复心极强,它迟早 会找他报仇。 儿子出生之后,男人就放下了猎刀。儿子很瘦,半眯着眼睛像只孱弱的猫。 男人抱着他,心都快融化了。男人想,如果儿子看到一个残忍血腥的爸爸,会是 什么后果?男人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父亲,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于是 男人用麻布将猎刀缠住,挂在了墙角。 但男人总会想起那匹独耳狼,担心它随时可能出现。伤害他也就算了,万 一伤害到了儿子怎么办?所以男人从不让儿子离开他的视线。 儿子渐渐长大,那匹狼一直没出现过。可越是这样,男人越担心。男人知 道它一直在,作为一匹狼,它终究会来复仇。 不想,儿子却喜欢上了一只羊。 儿子五岁的时候,男人在石头缝里发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山羊。这种小羊, 以前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他口中喷香的烤乳羊。儿子却对这个湿漉漉的小家伙爱 不释手。 “它多可怜啊。”儿子说,“爸爸,我能把它养大吗?” 看着儿子清澈的大眼睛,男人点了点头。 男人花了小半天工夫搭出一个羊圈,再把小山羊放在里面。男人从外面割 回一些草,一根一根地喂到羊的嘴里。儿子用小手抚摸羊的毛,小山羊就把身子 往儿子身边靠。儿子开心极了,拍着手说:“它和我交朋友了。”男人就笑了。 儿子渐渐成长,小山羊也渐渐变成大山羊。儿子经常翻进羊圈和羊一起玩 儿,还骑在羊身上。男人发现不光是儿子,就连自己也和这只山羊有了感情。每 次男人走近羊圈,山羊都会咩咩地叫几声,还会把头撒娇般往他身上靠。男人甚 至觉得,这只山羊和儿子一样,看着就特别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