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 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 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 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 谐的统 1、角度一:文学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 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 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 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2、角度二:人格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 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 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 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 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 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 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 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lec8d53f.doc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1ec8d53f.doc 6 二、反述 三、正述 1、 角度一:文学 2、 角度二:人格 四、结论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 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 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 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 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 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 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 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 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又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 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 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早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 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此文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以及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 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所选用的 素材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的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过,考生虽然写到“非独文学如是”,但在具体谈论“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个问题时,却依然停 留在文学作品的展示与分析上,而对作家的人格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文章就显得有些单薄 了。 上海师大附中语文教师 张艳
4、并列议论式 例5: 《学会感恩》(07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 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 落,一段一个小分论 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雨打风吹,但和着微风,还有缕缕暗香飘过。一—题记 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 山交代论点。这是一个由具体到 上帝也许不公平,对于某一个人给予的苦难太多。但另一方面,上帝又很公平,因为他给了我 抽象的过程即首先推出可以论们命运的恩人。 述命题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 人生的路既崎岖又坎坷,一不小心,栽得满身是伤。还好,一个好心人施于你一句关爱,你从 提炼与必要的概括确立自己的此觉得不再孤单,因为同时度过人生的人还很多,你也懂得知恩图报,也学会了从此要帮助别人。 认识,表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馨: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 每段用基本相同句式交代分亲情、友谊和爱情,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孤独的黑暗。正因为我遇见了雷锋,世界变得如此明亮,我 论点,三段构成排比。描述议论‖们不再担心黑暗中碰得鼻青脸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雷锋,那么人生的路将照得夜如白昼。 抒情结合 分论点A1 A1羊有跳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我们需要尽最大 A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努力去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感恩。授人以饭,也许他会渡过难关,也许 他会成就辉煌,但授人者施人不回报,作为一个受者要做一个有谦虚之德的人,一个有敬畏之心的 人,这样才能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分论点A2: A2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古人做得很好,这就是华夏古老民族的精神,一个知恩图报的信念 A2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至少对于我们接受恩德的人来说是这样。倘若每个人都冰着一张脸 庞,那么人世间就和地狱差不多,虽然太阳还是一天一天地升起。正因为有人施恩,有人报恩,我 们的生存空间才鸟语花香,饶有情趣 分论点A3 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诠释着命运的方略,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一个和谐的环境,造就一批 A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命运的恩人,让他们传播上帝的法旨,将爱心带给人间,将人世间的凄楚抛向天际。学会感恩,努 力感恩,感谢我们的朋友,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感谢我们命运的恩人,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人间的 沧桑,人间的温暖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lec8d53f.doc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1ec8d53f.doc 7 4、并列议论式 围绕中心排列几个议论段 落,一段一个小分论。 一、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 山交代论点。这是一个由具体到 抽象的过程。即首先推出可以论 述命题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 提炼与必要的概括,确立自己的 认识,表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二、每段用基本相同句式交代分 论点,三段构成排比。描述议论 抒情结合。 分论点 A1: A1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 之情 分论点 A2: A2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分论点 A3: A3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例 5: 《学会感恩》(07 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 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雨打风吹,但和着微风,还有缕缕暗香飘过。———题记 上帝也许不公平,对于某一个人给予的苦难太多。但另一方面,上帝又很公平,因为他给了我 们命运的恩人。 人生的路既崎岖又坎坷,一不小心,栽得满身是伤。还好,一个好心人施于你一句关爱,你从 此觉得不再孤单,因为同时度过人生的人还很多,你也懂得知恩图报,也学会了从此要帮助别人。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馨;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 亲情、友谊和爱情,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孤独的黑暗。正因为我遇见了雷锋,世界变得如此明亮,我 们不再担心黑暗中碰得鼻青脸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雷锋,那么人生的路将照得夜如白昼。 A1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我们需要尽最大 努力去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感恩。授人以饭,也许他会渡过难关,也许 他会成就辉煌,但授人者施人不回报,作为一个受者要做一个有谦虚之德的人,一个有敬畏之心的 人,这样才能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A2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古人做得很好,这就是华夏古老民族的精神,一个知恩图报的信念。 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至少对于我们接受恩德的人来说是这样。倘若每个人都冰着一张脸 庞,那么人世间就和地狱差不多,虽然太阳还是一天一天地升起。正因为有人施恩,有人报恩,我 们的生存空间才鸟语花香,饶有情趣。 A3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诠释着命运的方略,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一个和谐的环境,造就一批 命运的恩人,让他们传播上帝的法旨,将爱心带给人间,将人世间的凄楚抛向天际。学会感恩,努 力感恩,感谢我们的朋友,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感谢我们命运的恩人,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人间的 沧桑,人间的温暖
、深化论点。用排比句 学会感恩,学着去感恩,将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世界连起来,用 A1+A2+A3点题 爱心串联起每一个角落,将爱抛向最需要的地方。将被爱者传承,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 即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的呼唤,回应无穷的力量。学会感恩,将爱心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推出更 全面的阐述,达到理论上的深 人生是一场苦旅,它很漫长,但我们遇见了命运的恩人,是他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学会 化与升华,提出总体性的认感恩,让感恩的心飞出万里,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专家点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否鲜明直接关乎作文的得分。“学会感恩”这个题目拟得 好,它表明考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命题人所给的材料,一语中的,要言不烦 从文章内容看,考生的“腹贮”是比较丰厚的。围绕主题,考生运用了不少词汇和典 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衔 环结草”等,不仅用得恰如其分,而且増添了文章的意蕴和文采,既凸现了文章的主旨,又展现 了考生的功底和才情。 开门见山交代论点: 例6 包容北京一考生 首先推出可以论述命题 苍鹰搏狼,狼食麋鹿,麋鹿逐草,草也无过。似乎,这就是人自身的缩影,对于群体中的“异 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己”,总是惊恐地把他生吞活剥,直到他变成不名一文的废物,才稍稍减轻了惊惧。 与概括,确立自己的认识,表 是吗?是,也不是 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人们的确很难包容“另类”,可是历史却以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姿态吞吐万物,容得人间帝胄, 也容下落魄乞儿。 二、每段用基本相同句式交代 曾经,人们希望从宗教的光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然而,中世纪昏暗的烛火却引燃了人性 分论点,二段构成排比。描述深处的蒙昧、嗜血和狂热,一切的智慧和理性的堤坝被仇恨的洪水冲得丝毫不剩,当伽利略在“鲜 议论抒情结合 花广场”上浴火,当塞尔维特在加尔文的“恩赐”下绞死,智慧与理性似乎再也难以容身于欧洲, 分论点A1 欧洲疯狂了,疯狂得包容不下文明的火种。然而,有一些人隐藏在人群中,当历史翻过了那一页 曾经,人们希望从宗教的他们站了出来,棱角分明地站在那里,沉默的伊拉斯谟也终有一天和他的“愚人”一起潮弄那个疯 光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 狂的时代,历史无言,却包容下文明与理性的火种,默默看着一个时代的疯狂烧尽,然后聆听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lec8d53f.doc
b274a5f98acb495580b0ee9c1ec8d53f.doc 8 三、 深化论点。用 排比句 A1+A2+A3 点题 即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 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推出更 全面的阐述,达到理论上的深 化与升华,提出总体性的认 知。 一、开门见山交代论点: 首先推出可以论述命题 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 与概括,确立自己的认识,表 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二、每段用基本相同句式交代 分论点,二段构成排比。描述 议论抒情结合。 分论点 A1: 曾经,人们希望从宗教的 光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 学会感恩,学着去感恩,将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世界连起来,用 爱心串联起每一个角落,将爱抛向最需要的地方。将被爱者传承,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 的呼唤,回应无穷的力量。学会感恩,将爱心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人生是一场苦旅,它很漫长,但我们遇见了命运的恩人,是他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学会 感恩,让感恩的心飞出万里,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专家点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否鲜明直接关乎作文的得分。“学会感恩”这个题目拟得 好,它表明考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命题人所给的材料,一语中的,要言不烦。 从文章内容看,考生的“腹贮”是比较丰厚的。围绕主题,考生运用了不少词汇和典故,诸 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衔 环结草”等,不仅用得恰如其分,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意蕴和文采,既凸现了文章的主旨,又展现 了考生的功底和才情。 例 6: 包容 北京一考生 苍鹰搏狼,狼食麋鹿,麋鹿逐草,草也无过。似乎,这就是人自身的缩影,对于群体中的“异 己”,总是惊恐地把他生吞活剥,直到他变成不名一文的废物,才稍稍减轻了惊惧。 是吗?是,也不是。 人们的确很难包容“另类”,可是历史却以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姿态吞吐万物,容得人间帝胄, 也容下落魄乞儿。 曾经,人们希望从宗教的光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然而,中世纪昏暗的烛火却引燃了人性 深处的蒙昧、嗜血和狂热,一切的智慧和理性的堤坝被仇恨的洪水冲得丝毫不剩,当伽利略在“鲜 花广场”上浴火,当塞尔维特在加尔文的“恩赐”下绞死,智慧与理性似乎再也难以容身于欧洲, 欧洲疯狂了,疯狂得包容不下文明的火种。然而,有一些人隐藏在人群中,当历史翻过了那一页, 他们站了出来,棱角分明地站在那里,沉默的伊拉斯谟也终有一天和他的“愚人”一起潮弄那个疯 狂的时代,历史无言,却包容下文明与理性的火种,默默看着一个时代的疯狂烧尽,然后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