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 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 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 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答案]6.1.A 2.C 3.B [解析]6.1.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原文说“即使这位青年 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C原文说“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 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几乎没多少影响”的说法过 于绝对。D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从原文表述来看是说单凭孔子思想自身, 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说法绝对。B 因果倒置,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D《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不 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错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7.(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三2月调研测试,6-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 远古图腾 李泽厚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淅江河姆渡、河北 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 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 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 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 状、球状……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 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穿孔 的狐或獾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所有装饰品的穿孔, 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 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岀、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 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 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 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 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均匀、光滑等)和主体 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裝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 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 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 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 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 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 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答案] 6.1. A 2. C 3. B [解析] 6.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 项,原文说“即使这位青年 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C 原文说“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 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几乎没多少影响” 的说法过 于绝对。D 项是解释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出现的原因。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从原文表述来看是说单凭孔子思想自身, 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说法绝对。B 因果倒置,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D《论语》可靠的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不 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错。 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中有保守的思想。 7.(湖北省武汉市 2014 届高三 2 月调研测试,6-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远古图腾 李泽厚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 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 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 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 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 状、球状……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 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 :“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穿孔 的狐或獾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所有装饰品的穿孔, 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 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 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 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 上的自觉 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 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 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均匀、光滑等)和主体 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 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 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 和“人的对象化” ,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 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
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 的活动。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 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 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 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 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 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 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 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 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 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 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 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 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 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 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 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 内容及形式究竞如何,已很难确定。也许,只有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 传说”,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能 帮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6.下列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 加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现实的, 后者则是幻想的。 B.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遥远,因而前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精神生产、 意识形态的产物。 C.两者似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 后者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D.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等萌 芽在内的上层建筑 7.下列对山顶洞人“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对于他们甚至连同动物都一样能引起生理的刺激作用,但对他们却 还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B.这标志着他们拥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的开始,而不再是对鲜明夺 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 C.红色赋予当时的原始人群不仅仅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人类 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意义 D.这种行为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表明原始人类的意识 形态活动就算真正开始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 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 的活动。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 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 出上述种种“装饰品” ,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 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追溯到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 、尸体旁撒红粉,“红” 色对于他们 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 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 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 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 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 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 一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 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 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 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 饰” 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 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它们具体的形态、 内容及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也许,只有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 传说” ,这种部分反映或代表原始人们的想象和符号观念的“不经之谈” ,能 帮我们去约略推想远古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的面目。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6.下列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 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 加工”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现实的, 后者则是幻想的。 B.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遥远,因而前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后者则是精神生产、 意识形态的产物。 C.两者似是“自然的人化” 和“人的对象化” ,但前者是真正的物化活动, 后者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D.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等萌 芽在内的上层建筑。 7.下列对山顶洞人“染红穿戴、撒抹红粉”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 色对于他们甚至连同动物都一样能引起生理的刺激作用,但对他们却 还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 B.这标志着他们拥有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的开始,而不再是对鲜明夺 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 C.红色赋予当时的原始人群不仅仅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人类 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意义。 D.这种行为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观念性的想象和理解,表明原始人类的意识 形态活动就算真正开始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七十年代河姆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秘密 被揭开,近八千年前的文明已初显。 B.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很均匀、规整,而且还能打磨骨器,自觉加工“装饰品” 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C.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红粉,并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 质化的活动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D.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可能复现,但我们可以凭借远古“神话 传奇和传说”,去约略推想其面目。 [答案]7.6.B 7.A 8.D [解析]7.6.强加因果,原文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进行因果推理。 7.原文是说“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并未十分肯定。 8.A.“秘密被揭开”有误,原文“比过去所知”“已很难确定”表明了解 还不多;B.“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的解说有误;C.应是“它的成 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8.(湖北省黄冈市2014届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6-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 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 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 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 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 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 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 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 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 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 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 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 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 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 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 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 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 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 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
A.随着七十年代河姆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中国史前文化的秘密 被揭开,近八千年前的文明已初显。 B.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很均匀、规整,而且还能打磨骨器,自觉加工“装饰品” , 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C.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红粉,并做出种种“装饰品” ,这种原始的物 质化的活动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D.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可能复现,但我们可以凭借远古“神话、 传奇和传说” ,去约略推想其面目。 [答案] 7.6. B 7. A 8. D [解析] 7.6. 强加因果,原文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进行因果推理。 7. 原文是说“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 ,并未十分肯定。 8. A.“秘密被揭开” 有误,原文“比过去所知” “已很难确定” 表明了解 还不多;B.“表明他们追求精致,爱好红色” 的解说有误;C.应是“它的成 熟形态” 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 8.(湖北省黄冈市 2014 届高三 3 月份质量检测,6-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 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 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 三经” 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 也能背涌,只有“疏” 不尽记得,这种工 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 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 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 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 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 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 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 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 ,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 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 “跳读” 。朱子 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 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的过 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 ,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 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 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 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 来读古人的书,“客观” 是不可 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
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 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 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 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 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 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 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 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 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 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 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 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 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 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 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 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6.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 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 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 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 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 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 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7.“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 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 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 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 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 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的了解” 。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 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 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 和“谦” 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 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 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 籍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如果 有人认为这是“创造” 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 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 ,反而更干脆。不过 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 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 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 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 ,已是有相当 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 “先立说,拿古人意 来凑” 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 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 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 前人所未发” 。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 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 年第 9 期,有删节) 6.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 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 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 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 是在“专精” 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 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 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 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 的 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 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7.“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下列说法完全属于 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 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 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 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 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 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 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 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 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橫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 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 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 [答案]8.6.C 7.C [解析]8.6.“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 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不会有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7.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 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8.“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 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9.(湖北省八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6-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题。[来源:学§科§网]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 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 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 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 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 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 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 (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 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 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 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 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 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 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 不尽记 得外,经文与“注” 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 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 判” 。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 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 的 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 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 。 [答案] 8.6. C 7. C 8. A [解析] 8.6. “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 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7. 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 才失解西归》;D 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8. “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有误,从原文看, 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9.(湖北省八校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6-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来源:学§科§网] 表人流行词语探微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 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 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 考移民、宅男” 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 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 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 “~控” 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 的方式出现, 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 (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 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 “土豪” 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 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 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 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 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 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 和“炮灰” 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