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1. 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 倾斜生长。 2. 茎是多汁的,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 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 下部多为中空的。 3.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 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 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 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
特点: 1. 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 倾斜生长。 2. 茎是多汁的,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 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 下部多为中空的。 3.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 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 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 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
4. 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 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 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茎的高度和株丛繁茂程度,因品种而异, 也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多数品种茎高为 30—l00Cm。茎节长度也因品种而异, 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 密度过多、肥水过大时,茎就变得高大 细弱,节间显著伸长,后期容易倒伏
4. 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 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 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茎的高度和株丛繁茂程度,因品种而异, 也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多数品种茎高为 30—l00Cm。茎节长度也因品种而异, 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 密度过多、肥水过大时,茎就变得高大 细弱,节间显著伸长,后期容易倒伏
(二)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 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 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 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 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 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 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 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 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 3—6条
(二)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 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 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 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 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 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 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 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 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 3—6条
(三)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 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 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 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 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 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 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 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 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 茎都能形成块茎
(三)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 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 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 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 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 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 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 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 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 茎都能形成块茎
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 发生后10—15天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 茎(图10—2)。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 发生匍匐茎。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 中在地表0一l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一 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 特性,担负着输送大量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 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
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 发生后10—15天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 茎(图10—2)。经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 发生匍匐茎。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 中在地表0一l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一 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 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 特性,担负着输送大量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 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