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制药 第四章抗体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 第四章 抗体制药
第四章抗体制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改造 第四节基因工程抗体和抗体工程 ·第五节抗体诊断试剂 ·第六节抗体治疗药物
第四章 抗体制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 第三节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改造 • 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和抗体工程 •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 • 第六节 抗体治疗药物
第一节概述 1890年: 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等发现了白喉抗毒素,并 建立了血清疗法,开抗体制药之先河 ·1937年: Tiselius等人用电泳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 甲种(a)球蛋白、乙种(β)球蛋白和丙种(y)球 蛋白,并证明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丙种球蛋白组分 20世纪60年代初期:抗原决定簇,精制单价血清。 1975年:Kohe和 Milstein等,单克隆抗体,其具有高度 特异性、均一性,以及来源稳定可大量生产等特点。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 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第一节 概述 • 1890年: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等发现了白喉抗毒素,并 建立了血清疗法,开抗体制药之先河。 • 1937年:Tiselius等人用电泳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 甲种()球蛋白、乙种( )球蛋白和丙种( )球 蛋白,并证明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丙种球蛋白组分。 • 20世纪60年代初期:抗原决定簇,精制单价血清。 • 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等,单克隆抗体,其具有高度 特异性、均一性,以及来源稳定可大量生产等特点。 •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 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与某些疾病相关的抗原,辅助临床诊断,或用放 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显像,进行 免疫鉴定。用于临床治疗,如针对T淋巴细胞共 有的分化抗原CD3的单克隆抗体,用作免疫抑制 剂。 单克隆抗体还可作为载体制备导向药物。但是要 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 免疫原性;(2)完整的抗体分子分子量过大, 难以穿透实体肿瘤组织,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与某些疾病相关的抗原,辅助临床诊断,或用放 射性核素标记 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显像,进行 免疫鉴定。用于临床治疗,如针对T淋巴细胞共 有的分化抗原CD3的单克隆抗体,用作免疫抑制 剂。 • 单克隆抗体还可作为载体制备导向药物。但是要 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 免疫原性;(2)完整的抗体分子分子量过大, 难以穿透实体肿瘤组织,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 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 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 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 子的1/80~1/3,而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 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 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 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 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 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 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 子的1/80~1/3,而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 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 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 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