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叶技大唇医学院散亲首页 课程名称药理学 任课教师李瑞芳 第5章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计划学时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受体分布及激动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 作用靶点、基本药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合成与消除方式 3.了解传出神经解剖学分类,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信号传导机制 教学基本内容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ACh和NA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和作用消 除,突触前受体与突触后受体、叫、Q2、β1、β2、M1、M2及N1、N2等受体亚 型:受体和递质相互作用,受体后信息转导,与离子通道及第二信使cAMP Ca2+、IP3、cGMP联系。 2.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受体分布及兴奋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 用靶点及药物分类 难点: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合成与消除方式;肾上腺素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分 布及兴奋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机制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授课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方法和手段:讲解、板书及多媒体
医学院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药理学 任课教师 李瑞芳 第 5 章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受体分布及激动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 作用靶点、基本药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2. 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合成与消除方式。 3. 了解传出神经解剖学分类,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信号传导机制。 教学基本内容: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ACh 和 NA 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和作用消 除,突触前受体与突触后受体、α1、α2、β1、β2、M1、M2 及 N1、N2 等受体亚 型;受体和递质相互作用,受体后信息转导,与离子通道及第二信使 cAMP、 Ca2+、IP3、cGMP 联系。 2.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受体分布及兴奋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 用靶点及药物分类 难点: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合成与消除方式;肾上腺素受体及胆碱能受体的分 布及兴奋时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机制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授课方式: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 方法和手段:讲解、板书及多媒体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和受体 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一)传出神经的解剖学分类 1.运动神经( somatic motor nervous system):支配骨骼肌活动。 2.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支配内脏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及 副交感神经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1.胆碱能神经:指能自身合成、贮存乙酰胆碱,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的神经。包括:①运动神经;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③副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④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 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内脏大神经为交感节前纤维,故也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指能自身合成、贮存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其末梢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于这种神经。 还有多巴胺能神经、5-羟色胺能神经、嘌呤能神经和肽能神经。它们主要在局 部发挥调节作用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传出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衔接处,统称为突触(运动神经末 梢与骨骼肌纤维的衔接处称为运动终板,简称终板)。目前普遍认为,神经冲动 的传递,依赖于突触前膜处的囊泡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即递质而完成。突触的化学 传递过程包括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与受体的结合及消除等环节。传出 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突触化学传递过程,不同的药物可通过影响突触化学传递中 的某一环节而发挥药理作用。 ()神经系统递质的研究历史 1921年 Loewi的离体双蛙心实验及其伟大意义 证明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递质的双蛙心灌流实验 确认化学递质介导的传递过程,需包括:①证实所在部位有生理活性物质及 其生物合成酶的存在;②刺激所支配的神经,在灌流液中可检出该化合物;不刺 激时则不能检出(或很少量);③证实该物质可产生与刺激神经相似的效应;④ 证实由刺激神经所引起的反应和由该物质所引起的反应,可被药物以相同的方式 所影响,尤其是阻断药。 1926年, Loewi和 Navratil证实该物质是ACh 1933年, Feldberg和 Krayer也证明哺乳动物心脏的迷走物质是ACh 1946年 Von euler证实交感物质是NA (二)递质的合成、转运、贮存、释放和代谢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和受体 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一)传出神经的解剖学分类 1.运动神经 (somatic motor nervous system): 支配骨骼肌活动。 2.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支配内脏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及 副交感神经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 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1. 胆碱能神经:指能自身合成、贮存乙酰胆碱,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的神经。包括:①运动神经;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③副交感神经节 后纤维;④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 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内脏大神经为交感节前纤维,故也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 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指能自身合成、贮存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其末梢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于这种神经。 还有多巴胺能神经、5-羟色胺能神经、嘌呤能神经和肽能神经。它们主要在局 部发挥调节作用。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传出神经末梢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衔接处,统称为突触(运动神经末 梢与骨骼肌纤维的衔接处称为运动终板,简称终板)。目前普遍认为,神经冲动 的传递,依赖于突触前膜处的囊泡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即递质而完成。突触的化学 传递过程包括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与受体的结合及消除等环节。传出 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突触化学传递过程,不同的药物可通过影响突触化学传递中 的某一环节而发挥药理作用。 (一)神经系统递质的研究历史 1921 年 Loewi 的离体双蛙心实验及其伟大意义 证明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递质的双蛙心灌流实验 确认化学递质介导的传递过程,需包括:①证实所在部位有生理活性物质及 其生物合成酶的存在;②刺激所支配的神经,在灌流液中可检出该化合物;不刺 激时则不能检出(或很少量);③证实该物质可产生与刺激神经相似的效应;④ 证实由刺激神经所引起的反应和由该物质所引起的反应,可被药物以相同的方式 所影响,尤其是阻断药。 1926 年,Loewi 和 Navratil 证实该物质是 ACh。 1933 年,Feldberg 和 Krayer 也证明哺乳动物心脏的迷走物质是 ACh。 1946 年 Von Euler 证实交感物质是 NA。 (二) 递质的合成、转运、贮存、释放和代谢
1.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 ACh的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催 化下合成ACh。ACh进入囊泡与ATP和囊泡蛋白结合,贮存于此 NA主要在神经末梢合成。酪氨酸进入神经元后,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生成 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多巴胺进入囊泡经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 合成为NA,并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此。酪氨酸羟化酶是此过程 的限速酶。 2.递质的释放有胞裂外排、量子化释放等机制 3.递质的消除 ACh主要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酶(AChE)所分解,每一分子的AChE在 一分钟内能水解105分子的ACh,其水解产物胆碱可被摄入神经末梢,作为ACh 再合成的原料 NA主要依赖于神经末梢的摄取,即为摄取1。释放量的NA约有75%~90% 被这种方式所摄取。进入神经末梢的NA可进一步转运进入囊泡中贮存,即为囊 泡摄取。部分未进入囊泡的NA可被胞质液中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MAO) 破坏。许多非神经组织如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也可摄取NA即为摄取2。摄 入组织的NA并不贮存而很快被细胞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MAO 所破坏,因此,摄取1为贮存型摄取,摄取2为代谢型摄取。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一)受体命名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乙酰胆碱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胆 碱受体)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胆碱受体)。可与NA、AD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 素受体,可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 (二)受体分型 1.胆碱受体( cholinoceptor):M受体:M1、M2、M3、M4、M5 N受体:Nm受体、Nn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 adrenoceptor):a受体:a1、a β受体:β1、β2、β3 (三)受体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1.M胆碱受体鸟核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耦联的超级家族受体 2.N胆碱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3.肾上腺素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 M胆碱受体 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与M受体偶联的G蛋白有:Gq(毒素不敏感型)蛋 白、Go/Gi(百日咳毒素敏感型)蛋白 M(m,m,ms)受体兴奋:①通过Gq蛋白激活PLC,生成IP3和DAG
1.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 ACh 的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和乙酰辅酶 A 在胆碱乙酰化酶催 化下合成 ACh。ACh 进入囊泡与 ATP 和囊泡蛋白结合,贮存于此。 NA 主要在神经末梢合成。酪氨酸进入神经元后,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生成 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多巴胺进入囊泡经多巴胺 β-羟化酶催化, 合成为 NA,并与 ATP 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贮存于此。酪氨酸羟化酶是此过程 的限速酶。 2.递质的释放 有胞裂外排、量子化释放等机制。 3.递质的消除 ACh 主要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酶(AChE)所分解,每一分子的 AChE 在 一分钟内能水解 105 分子的 ACh,其水解产物胆碱可被摄入神经末梢,作为 ACh 再合成的原料。 NA 主要依赖于神经末梢的摄取,即为摄取 1。释放量的 NA 约有 75%~90% 被这种方式所摄取。进入神经末梢的 NA 可进一步转运进入囊泡中贮存,即为囊 泡摄取。部分未进入囊泡的 NA 可被胞质液中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MAO) 破坏。许多非神经组织如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也可摄取 NA 即为摄取 2。摄 入组织的 NA 并不贮存而很快被细胞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 MAO 所破坏,因此,摄取 1 为贮存型摄取,摄取 2 为代谢型摄取。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一)受体命名 能与 Ach 结合的受体称为乙酰胆碱受体。可分为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 胆 碱受体)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 胆碱受体)。可与 NA、AD 结合的受体称肾上腺 素受体,可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 (二)受体分型 1.胆碱受体(cholinoceptor) : M 受体:M1、M2、M3、M4、M5。 N 受体:Nm 受体、Nn 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α 受体:α1、α2 β 受体:β1、β2、β3 (三)受体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1.M 胆碱受体 鸟核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 蛋白)耦联的超级家族受体 2.N 胆碱受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3.肾上腺素受体 G 蛋白耦联受体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 一、M 胆碱受体 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与 M 受体偶联的 G 蛋白有:Gq(毒素不敏感型)蛋 白、Go/Gi(百日咳毒素敏感型)蛋白。 M(m1,m3,m5)受体兴奋:①通过 Gq 蛋白激活 PLC,生成 IP3 和 DAG;
IP3引起胞内Ca2+↑,→致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DAG激活ⅨC,使靶蛋白 磷酸化→效应。②通过Gq蛋白使钙依赖性Kˉ、C通道开放,膜超极化→窦房 结兴奋性HR↓ M(m2,m4)受体兴奋:通过Go/G1蛋白抑制AC→cAMP↓→心肌收缩力↓ N胆碱受体 N受体属配体门控型受体(离子通道),a亚基为Ach的结合受点,当接受 信息后,离子通道开放,膜外Na、Ca2+进入、引发终板电位;大量进入胞内, 产生可传播的Ap,胞内Ca2释放,激发兴奋收给缩偶联,骨骼肌收缩。 三、a受体 磷酸肌醇-钙信号系统是α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该系统通过G蛋白激 活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PC)导致磷酯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PI) 水解,产生二酰甘油( diacylglycerol,DAG)和三磷酸肌醇( 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IP3作用于内质网上的受体,引起胞内Ca2库释放和胞外Ca+内流。所有 a1受体激活均导致[Ca2升高。 不同亚型偶联的G蛋白不同:a1A受体与Gaq、Gau或Ga14相偶联;αB受 体与Gαq、Ga、Gαu4或Gαi6相偶联,而ωD受体与Gq或Gα1相偶联。a受 体三种亚型所介导的磷酸肌醇Ca2+信号也存在差异。aA受体受体主要以细胞内 贮Ca2+动员为主,而αB和aD亚型比aA亚型更依赖于细胞外Ca2+内流。a1受 体亚型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存在差异,有可能是由于采用的组织或细胞不同所 四、β受体所有β受体亚型与激动药结合后,通过G蛋白均能兴奋腺苷酸 环化酶,使cAMP增加,产生不同效应 第三节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机体的多数器官都接受上述两类神经的双重支配,而产生效应往往相互拮 抗,同时兴奋时,占优势的神经效应通常会显现出来。如窦房结,当肾上腺素能 神经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但胆碱能神经兴奋时则引起心率减慢,是以后者效 应为优势的。故两类神经兴奋时,常表现为心率减慢,作用部位及功能见表1。 表1传出神经系统的主要受体功能 生理指征 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旧碱受体兴奋 类型 效应 效应 率 收缩力 脏|传导 M|+++ 自律性 ββ +++ a1,d2 收缩 浮/动脉静脉 体|无作用 B1,B2 舒张 无作用
IP3 引起胞内 Ca2+↑, →致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DAG 激活 PKC,使靶蛋白 磷酸化→效应。②通过 Gq 蛋白使钙依赖性 K+、Cl-通道开放,膜超极化→窦房 结兴奋性↓HR↓ M(m2,m4)受体兴奋:通过 Go/Gi 蛋白抑制 AC→cAMP↓→心肌收缩力↓ 二、N 胆碱受体 N 受体属配体门控型受体(离子通道),α 亚基为 Ach 的结合受点,当接受 信息后,离子通道开放,膜外 Na+、Ca2+进入、引发终板电位;大量进入胞内, 产生可传播的 Ap,胞内 Ca2+释放,激发兴奋收给缩偶联,骨骼肌收缩。 三、α 受体 磷酸肌醇-钙信号系统是 α1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该系统通过 G 蛋白激 活磷脂酶 C(phospholipase C, PLC)导致磷酯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 水解,产生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 ,DAG)和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IP3 作用于内质网上的受体,引起胞内 Ca2+库释放和胞外 Ca2+内流。所有 α1 受体激活均导致[Ca2+]i 升高。 不同亚型偶联的 G 蛋白不同:α1A 受体与 Gαq、Gα11 或 Gα14 相偶联;α1B受 体与 Gαq、Gα11、Gα14 或 Gα16 相偶联,而 α1D 受体与 Gαq 或 Gα11 相偶联。α1受 体三种亚型所介导的磷酸肌醇-Ca2+信号也存在差异。α1A 受体受体主要以细胞内 贮 Ca2+动员为主,而 α1B和 α1D 亚型比 α1A 亚型更依赖于细胞外 Ca2+内流。α1受 体亚型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存在差异,有可能是由于采用的组织或细胞不同所 致。 四、β受体 所有 β 受体亚型与激动药结合后,通过 G 蛋白均能兴奋腺苷酸 环化酶,使 cAMP 增加,产生不同效应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机体的多数器官都接受上述两类神经的双重支配,而产生效应往往相互拮 抗,同时兴奋时,占优势的神经效应通常会显现出来。如窦房结,当肾上腺素能 神经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但胆碱能神经兴奋时则引起心率减慢,是以后者效 应为优势的。故两类神经兴奋时,常表现为心率减慢,作用部位及功能见表 1。 表 1 传出神经系统的主要受体功能 生理指征 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胆碱受体兴奋 类型 效应 效应 心 脏 心率 收缩力 传导 自律性 β1 β1 β1 β1 ++ ++ ++ +++ M 受 体 +++ + +++ 平 滑 动脉静脉 α1,α2 β1,β2 收缩 舒张 无作用 无作用
肌[气管支气管B2 舒张+ 收缩++ 胃壁 a1 a 2B 舒张+ 收缩 肠壁 a1a2P2B2舒张+ 收缩+++ 括约肌 收缩+ 舒张+ 胆囊胆道 舒张+ 收缩+ 膀胱逼尿肌B2 舒张+ 收缩+++ 三角肌与括约a1 收缩++ 舒张++ 瞳孔开大肌a1 收缩(散)+ 无作用 瞳孔扩约肌 收缩(瞳H艹 睫状有肌 舒张远 收缩近H+ 汗腺分泌 +(手心 原|唾液腺分泌 K和H2O K+和H2O 体 淀粉酶 支气管 减少 分泌+++ 腺体 2 增加 代|肝脏糖代谢|a1β2 糖原分解、异生 无作用 谢骨骼肌糖代谢β2 肝糖原分解+ 无作用 脂肪代谢a1B2B3脂肪分解++ 无作用 第四节ENS药物的作用靶点和药物分类 、基本作用形式: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 产生2种结果:一种是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的作用,加强生理功能, 称为拟似药或激动药:另一种是阻断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 生拟似递质的作用,相反却能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了递质的作用,称 为拮抗药或阻断药。 (二)影响递质合成、转运、贮存、释放与失活 1.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Q-甲基酪氨酸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卡比多 巴和α一甲基多巴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前者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 要辅助药物,后者也是脱羧酶底物,形成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是血管运动 中枢突触后膜a2受体激动药。 2.影响递质转化:乙酰胆碱主要被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抗胆碱酯酶药能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或妨碍乙酰胆碱的水解失活,使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 浓度升高,从而发挥拟胆碱作用,故该类药属拟胆碱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肌 气管支气管 β2 舒张+ 收缩++ 胃壁 肠壁 括约肌 α1α2β2 α1α2β2β2 α1 舒张+ 舒张+ 收缩+ 收缩+++ 收缩+++ 舒张+ 胆囊胆道 β2 舒张+ 收缩+ 膀胱逼尿肌 三角肌与括约 肌 β2 α1 舒张+ 收缩++ 收缩+++ 舒张++ 瞳孔开大肌 瞳孔扩约肌 睫状有肌 α1 - β2 收缩(散)++ - 舒张(远)+ 无作用 收缩(瞳)+++ 收缩(近)+++ 腺 体 汗腺分泌 α1 +(手心) (交)+++ 唾液腺分泌 α1 β K+和 H2O 淀粉酶+ K+和 H2O +++ 支气管 腺体 α1 β2 减少 增加 分泌+++ 代 谢 肝脏糖代谢 骨骼肌糖代谢 脂肪代谢 α1β2 β2 α1β2 β3 糖原分解、异生 肝糖原分解+ 脂肪分解+++ 无作用 无作用 无作用 第四节 ENS 药物的作用靶点和药物分类 一、基本作用形式: (一)直接作用于受体 产生2种结果:一种是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的作用,加强生理功能, 称为拟似药或激动药;另一种是阻断受体, 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不产生或较少产 生拟似递质的作用,相反却能妨碍递质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了递质的作用,称 为拮抗药或阻断药。 (二)影响递质合成、转运、贮存、释放与失活 1.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α-甲基酪氨酸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卡比多 巴和α-甲基多巴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前者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 要辅助药物,后者也是脱羧酶底物,形成 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是血管运动 中枢突触后膜 α2 受体激动药。 2.影响递质转化:乙酰胆碱主要被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抗胆碱酯酶药能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或妨碍乙酰胆碱的水解失活,使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的 浓度升高,从而发挥拟胆碱作用,故该类药属拟胆碱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