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为其在远东的伙伴;1904年的英法协约,缓和了两国在地 中海和其他殖民地的矛盾;1907年的英俄协议,解决了两国在远 东的冲突.即使是30年代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在吉尔平看来也是 合理的,问题在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政权不能以常理论之。 第: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变革的要求和可能性比历史上的任 时期都大大地增强了。这主要是因为,核武器的出现使任何全 面战争都变得成本昂贵而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承担。但是它并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战争与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系列有限的战争 同样有可能促进国际体系的变革,持别是核讹诈和核扩散之可能 性的出现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其次是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发展, 使得过去的得失观念发生了笪大变化,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使 得和平变革国际体系的可能性更为现实。但是,相互依存并不能 解决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没有消除国家间的竞争和相 互不信汇。“相反,随着相互依存性的增加,国家变得更担心失去 自治权以及担心诸如进入外国市场、原料来源的安全以及与相互 依存相关的代价。经济民族主义就隐藏在表面的平静下面,作为 s 对民族义的回答、本世纪国际经济的突破性进展已经成为神突 中的起作用的因素。”特别是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巨大鸿沟,是国际 政治经济体系变革的巨大动力。 三) 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对我们 认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吉尔平在本书 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国际问题的新方法。正如本文在一开始 时所提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当前国际问题研究中 非常流行的方法,而青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 是这一领域最早的研究著述之一。吉尔平在书中不仅系统论述了 10
现代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而且在 分析国际政治的变革问题时,具体应用了这些观,点。例如,他在 分析过际政治体系的稳定时,就运用了寡头垄断理论、卡特尔理 论、收益递减理论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在对国际变革之 基本动力的分析中,他运用了社会学的结构理论、经济学中的损 益估价理论、依附理论等等。 其次,吉尔平对国际体系变革模式和大国对变革之态度的分 析,特别是对美国战后霸权地位的衰落等问题的分析是很有见地 的。他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强弱是至 关重要的。英国之所以能够维持两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就在于 它作为赳界工业中心的地位。英国的衰落也首先是从其经济和科 学技术的停滞开始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所经 历的命运转折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和 军事实力是如此之强大,以致使其领导人没有认真地考虑如何使 其拥有的资源与所承担的义务达至平衡。在冷战的第·个10年, 美国靠耗费其国际射政储备和缩减国内的消费来资助资本主义世 界的经济复兴和同苏联进行对抗;在冷战的第二个10年,它靠贸 易盈余和印制钞票来维持其在全球的军事和政治地位。80年代的 世界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为资助美国的全球地位而付出的高昂代 价。 最后,吉尔平对霸权战争的分析也是很有新意的。在分析战 争问题时,传统的理论一般着眼于分折战争的根源,人们可以列 举出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体制上的及领袖个人等很多方面 的原因。吉尔平则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战争与世界政治变革的关系 上,认为国家发动战争的主要动机在于维持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特 定位置,在于维护或变革特定的国际体系。关于核时代、相互依 存的时代以及全球社会出现的时代之战争的可能性问题上,他提 出,核武器的出现并没有完全解决战争问题,而且也没有完全排 11
除核战年可能性;相互依存并不等于没有冲突;“全球社会”中的 政治分裂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因此,战争的动因并没有消 除。这与般西方学者的观点是不同的。 当然,对吉尔平的许多观点我们也是有保留的。首先,吉尔 ,平在书中以相当大的篇辐论及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但是 他对克思主义理论的有些理解是带有很大偏见的,他关于马克 思主义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国际变革的结论也是我们所不能同意 的。其次,吉尔平在书中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些观点进行了批判, 从新现实义或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系列理论 现点,但是地最终也未能完全摆脱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即以权 力关系为核心来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此外,吉尔平对国际变革的 分析尽管很有府发意义,但是对一些问题的论述也存在许多漏洞。 例如,他把国家对预期收益和预期代价的估计作为国际体系变革 的主要动力,以及国际体系的变革完全是一种权力再分配的反映 的观点,就有些偏颇。最后,吉尔平对0年代后国际体系变革的 估计,在今天看来是不够准确的。但是,应该看到,本书出版于 198】年,没有人能够在当时预见到10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之剧 烈变动。尽管如此,他对国际体系变革的些基本估计还是基本 正确的,包括对苏联东欧局势的大体看法和对美国地位衰落的基 本估计。这也反映出吉尔平教授作为一名学风严谨的学者之科学 探索精神。 1993年夏于中国人民大学 12
序 布赖恩·巴里(Brian Barry)在其l970年出版的杰作《社.会 学家、经齐学家与民主》一书中,曾划分并分析了当代社会科学 中理论建构方面的两种最重要方法 理论建设的社会学模式和 经济学模式。为求得对国际政治变革的理解,本书将吸收这两种 社会理论所提供的见解。无疑,上述两种理论各有建树,但在我 们的研究项目中将只把它们视作一种启迪,而不是应予完全使用 的方法论。正因为如此,我们还得首先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长 处和不足,以使读者熟悉本书的理论育景以及方法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整个社会体系。诚然,对社会 体系的定义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系列可证明是同一的要素。这 些要素的突出特征是具有明显或隐约的相互关系。无论是个人、群 体还是其他社会角色,社会学理论都假定:个体行为要由其所处 制度的性质及其在该制度中的地位来解释。社会体系是行为的基 本决定因素,其影响不是通过一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使行为者 社会化,就是通过对行为者施加各种约束来实现。总之,整体大 于其部分的总和;社会体系本身必须是理论建设的核心。 经济学理论,或者某些学者所称的理性选择理论,则与社会 学理论的整体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它假定, 个人行为是完全由合理性来决定的。个人力图在付出尽可能低 加里·贝克尔: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方法》(The Eronomic Approach to)Hu man Behaviour),芝加哥人学出版朴】976年版,第5页:罗纳德·罗之夫斯基:《政治 学的理性主义理论》(Rationalist Theory of Politics),载《世界政治》1978年第30期, 第296·323页, 1
的成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或至少是满足)某些价值或 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合理性只适用于努力过程,而不适用于结 果;因无知或某种其他因素而不能实现某一目标,并不能说明下 述推理的前提是错误的,即个人在成本与利益或手段与目的的核 算基础上行事。最后,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人将力图实现其目标 直至实现,市场均等;也就是说,个人对某种目标的追求,要在相 应的成本与已实现的利益相等时才会停止。经济学家正是极力按 照这些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假设来解释人类行为的。 社会学方法的长处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个人行为的结 构性和制度性决定因素上。在一个有原则和规范的世界里,个人 的抉择和行为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来决定的。况且,这些限制性的 原则和社会结均也不能完全变得自私自利;在许多情况下,甚至 可以认为个人是按某些与其自身利益相对立的方式行事的。当然, 为了符令自己的利益,个人会(通过个体、群体或国家)谋求原 则和结构的变革。可是他们却永远不能完全逃脱社会结构的各种 限制。此外,正知珀西·科恩(Percey S.Cohen)所强调的那样, 尽管个人和群体想增进自身的利益,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产生预料 不到的后果。无论自身利益还是社会结构,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 因米. 经济学理论的优点是,它体现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一般概念, 而这种概念有助于理解国际攻治的变革。约翰·素尔绍尼(john Harsanyi)认为,社会变革问题“最终要从一些人政变自己行为的 个人动力方面去解释”。这就是一种变革理论。它试图解释,为件 么“一些人会断定,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利益。 它的焦点,集中在解释技术的、经济上的及其他方面的变革,是 ①珀西·科恩:《现代杜会理论(Modern Soal Theory),纽约1968年版,第 126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