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系统探索的尝试。笔者曾经向多位英美国际关系学者征询过他 们对主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看法,许多人都首推这本书为 该领域的佳作。 (二) 国际政治的稳定与变革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 题,也是吉尔平教授《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所要探讨 的核心问题。正如他在书中所指出的,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 注重于研究稳定而忽视了对变革的研究,即使有一些对变革的研 究,也主要停留在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问题上,在分析变革之根 源时,并没有对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体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 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自70年代起,世界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不 确定性的政治变革时期”。所谓国际政治的变革,是指某…特定国 际体系之结构性变化。在吉尔平看来,国际体系本身是由三部分组 成,即多种多样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间有规则的互动:某种调整 行为的国际控制机制。国际体系的变革也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 “体系的变更”(systems change),即国际体系本身的特征发生重大 变化,如行为主体类型的变化。二是“系统性变革”(systemic change),即对国际体系之统治的变化,或体系内部的变化。三是 “互动的变化”(interaction change),即行为主体之间政治,经济以 及其他方面的互动形式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还有“渐进性变 革"(incremental change)和“革命性变革”(revolutionary change)之 分,前者是自由主义者的理想变革模式,后者为激进主义者所推 崇。吉尔平对变革的这些看法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前人在这方面早 已有诸多论述。吉尔平的重要创见在于他对变革的动力及根源之 分析。 5
吉尔平首先假定:如果没有哪一个国家认为力求变革国际体 系是有利可图的,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如 果可望得到的利益大于所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就将力图变革 这一体系。因此、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变革是由国家或其他行为主 体之行为所决定的。那么,决定国际行为主体行为的又是什么呢? 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认为,国家总是力图不断扩大自己的 政治权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保持和增强权力,它们往往不 顾收益和成本之间是否保持对自身有利之平衡,在吉尔平看来,一 个国家是否要变革或稳定某种国际体系,并不仅仅出于追求政治 权力的需要,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 作用。首先是经济体系,即商品与劳务之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 法和组织形式。在这一点上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生产 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中的变革是政治行为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其 次是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第三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第四是军 事技能和技术。吉尔平认为,“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 变革进程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力图在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是 寻求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动力,因而群体间和国家间的权力分配, 是经济活动类型,尤其是行为者能从国内或国际分工中获得最大 收益的那种经济活动的类型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权力分 配本身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如果由于经济效率、丁业场所或者 贸易趋势的变化,财富的源泉基础也发生变化的话,必定会相应 发生群体间和国家间权力的重新分配。为了获得权力而进行斗争 与力图经济上获益的愿望最终会纠缠在一起”。 国际政治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国家之对外行为的结果,也不是 某个国家力图改变就能够子以改变的。国际政治的变革归根到底 是一种结构的变化,即国际政治体系本身的变化,例如国际政治 格局由两极变为多极或一超多元。吉尔平在书中对国际体系的结 构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这里,他接受了美国学者肯尼思·沃 6
尔兹的结构理论,即认为“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际体系的国家之 相互关系的形式”。在他看来,“国际体系结构之所以意义重大, 在于它对行使权力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体系变革所要付出的成本 有着深刻的彩响。·个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以及它」之间的权 力分配,影响着组成能够取胜的联盟或形成权力的抗衡的难易程 度。这些结构因素决定了个国际体系的稳定或动荡,从而促进 戏抑制国际政治的变革”。 现代国际体系的特征是什么?它与前现代时期有什么区别?吉 尔平分析了历史上的三种国际体系的结构棋式,即原始杜会和奴 隶制时代的地方化结构,其特征是社会无力产生足够的经济盈余 投入政治或经济的扩张;帝国制结构,其特征是以农业作为产生 盈余的主要形式,而这些经济盈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武士、 宗教或官僚阶层所占有;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政怡经济结构。吉尔 平重点分析了现代结构,并将其与帝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 国际体系结构由帝国制向现代结构的转化,是与农业结构向 工业结构的转化联系在一起的。在帝国时期,主要的决定因素是 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杜会化的财离和国家的力量取决 于对农民和农奴的剥削,经济盈余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帝国版图的 大小。因而、扩展领土并以此扩大政治控制的范围就成为这个时 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三种相互关联的重要发展导致了帝国体 系的终结: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主角的民族国家的胜利;建立于现 代科学技术之上的持续经济增长的出现;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 在17世纪以前,国家的财富与权力经常处于分离状态,“现 代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一一个相对有效率的经济 组织。…创造和捍卫人类整套财产权和人类自由的概念,从而 缩小了个入和社会成果率之间的差距”。对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 确立作用最大的是世界市场经济的出现。不论在一国范围内还是 在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方式的重
姕变革。从理论上讲,一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是不从属于任何国 家或集团的,它可以通过其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最大限度地提 高经济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活动的直接目标并不是增强国 家的权力和安全,而是最终有利于消费者,但是它在实践中又对 国家权力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 图之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吉尔平 显然是站在古典自由主义一边的,但是他又没有拘泥于自由派的 传统。他认为,世界市场经济的出现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但同 时义依赖于政治体系的多元化结构,即单一帝国政治统治结构的 崩溃、民族国家的出现。在这里,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新权周期理论”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这种理论认为,全球政治体系经历了~种明显的、可辨别的历史 循环或周期性行为模式,在每-·个周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大 国支配着世界。例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 至19世纪初再至.1945年的英国、1945年后的美国。每·个周期 的结束和新周期的开始,都是以战争为标志的。导致这种周期的 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吉尔平的观点,这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 一 是正处在上升地位的大国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全球秩序;二是全球 体系中财富与权力间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财富与权力分配结构 变化的国内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1)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2) 军事技术成本增加的趋势;(3)私人和公共消费的增长快于国民 生产总值增长的总趋势;(4)经济性质的结构转换;(5)富足所导 致的滴败。就国际因素而言,不断增加的政治统治成本是导致霸 权国家衰落的最重要原因。占支配地位的大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 位,必须不断地扩充其财源以支付越来越庞大的军事开支。在前 现代时期,帝国增加岁入的主要途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财富和不 断扩展自己的版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无法从农民身上 8
获得足够的资源、版图的扩人又进·步增大了统治的成本,最终 导致了帝国体系的崩溃。在现代社会,情况虽有不同,但是,无 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最终都面临着无法以足够的财富来维持其世 界领导地位的困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由于英国在经济和 科学技术上的长期优势地位,以及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使其得 以长期稳定地获取高额岁入,因而“大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维 持了两个多世纪。面美国的霸权地位仅仅二十几年就面临着巨大 的挑战。这是与第个国际因素,即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联系在 一起的。 在)论国际政治变革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战争问 题。吉尔平在书中用了两章多的篇幅讨论战争与国际变革的关系。 在他看来,国际政治的变革在听史上主要表现为居支配地位之大 国的衰落和新兴统治大国的出现。任何一个霸权国家要维持其霸 权地位,或应付统治成本的增长和防止衰退,可以有三种选择:一 是消除增加统治成本的原因,如削弱或摧毁可能的挑战者;二是 扩大较多安全却较少耗费的防卫圈:三是减少国际义务。而对于 一个正处于衰落的国家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方法是发动战争来削 弱或摧毁对其霸权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因此,解决国际体系结 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霸权战争”(即世 界战争)。一次翻权战争后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它改变了国际体 系,使之适应新的权力分配。 当然,除了战争以外,和平的变革始终是人类所向往的,并 且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大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被“美国统治 下的和平”所取代,并不是通过英美之间的战争,尽管第:次世 界大战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英美两国在战争中是站在同-一条战线 上的。英国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通过“绥靖”政策而逐步解决 了同其一个个对手的分歧。例如19世纪末对美国在美洲之游权地 位的承认,确立了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1902年的英日联盟、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