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弹劾/弹丸之地 解救/浑身解数畜牧/六畜兴旺 B.泊位/淡泊明志 长进/身无长物责难/多难兴邦 C.皱纹/骤然发生 柳花/扭转乾坤溯源/素昧平生 D.赡养/瞻仰英雄调试/阴阳调和涤纶/羽扇纶巾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这几天,谢亚龙出尽了“风头”。先是因为谢亚龙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的头条,还因为谢亚龙案的扑朔迷离,翻来覆去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臭名昭著如谢亚龙的, 政府官员无出其右者。有足球比赛的地方,“谢亚龙下课”的吼叫声就会惊天动地。2010 年9月,一位外国的足球巨星对媒体说,我喜欢中国球迷,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球队不喊“加 油!”,而喊“谢亚龙下课 A.扑朔迷离 B.臭名昭著 C.无出其右 D.惊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 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B.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 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C.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 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 难的150多人中有70多人伤情严重,另有2000多人失踪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1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 2011 届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4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弹劾/弹丸之地 解救/浑身解数 畜牧/六畜兴旺 B.泊位/淡泊明志 长进/身无长物 责难/多难兴邦 C.皱纹/骤然发生 柳花/扭转乾坤 溯源/素昧平生 D.赡养/瞻仰英雄 调试/阴阳调和 涤纶/羽扇纶巾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这几天,谢亚龙出尽了“风头”。先是因为谢亚龙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的头条,还因为谢亚龙案的扑朔迷离,翻来覆去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臭名昭著如谢亚龙的, 政府官员无出其右者。有足球比赛的地方,“谢亚龙下课”的吼叫声就会惊天动地。2010 年 9 月,一位外国的足球巨星对媒体说,我喜欢中国球迷,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球队不喊“加 油!”,而喊“谢亚龙下课”! A. 扑朔迷离 B. 臭名昭著 C. 无出其右 D. 惊天 动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 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B.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 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C.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 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2010 年 8 月 8 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 难的 150 多人中有 70 多人伤情严重,另有 2000 多人失踪。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 , , ________, 。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2)③④⑤①②B.②③①⑤④C.②③④①⑤D.②③④⑤①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 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 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 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 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 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朿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丛 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 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 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干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 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 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 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 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u)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d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 之车,供使者乘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教导 B.戊不好学,疾申公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完美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不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2
2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2)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③④⑤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 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 戊立为楚王,胥靡①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② 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 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 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 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③从 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 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 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 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 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 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 殊,多本于申公。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胥(xū)靡:禁锢。②王:指鲁恭王刘余。③轺(yáo)传:一马或二马拉的驿站 之车,供使者乘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教导 B.戊不好学,疾申公 嫉妒 C.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完美 D.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不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①申公者,鲁人也 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 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 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7.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3分)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 子刘戊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 中教书,不出家门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 百余人。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 子使使東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3 A.①申公者,鲁人也。 ②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B.①独王命召之乃往 ②臧乃上书宿卫上 C.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②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D.①申公耻之 ②天子问治乱之事 7.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申公“儒学之士”气质的一组是( ) (3 分) 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 ②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③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④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⑤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⑥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①②④ D. 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当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公带着弟子跟着他的老师到鲁国的南宫拜见过汉高祖。 B.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与刘郢同师受业。后来刘郢做了楚王,就请申公教育他的儿 子刘戊。 C.刘戊被立为楚王后,就把申公禁锢起来。申公感到耻辱,辞职回了鲁国,隐退在家 中教书,不出家门。 D.申公的弟子中人才辈出,做博士官的有十多个人,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 百余人。 9.断句和翻译。(10 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绾 臧 请 天 子 欲 立 明 堂 以 朝诸 侯 不 能 就 其 事 乃言师申 公 于 是 天 子 使 使 束 帛 加 璧 安 车 驷 马 迎 申 公 弟 子 二 人 乘 轺 传 从 至 见 天 子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②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诉衷情 金·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使金,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此词写 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阙,诗人是怎样表现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的?(4分) (2)简析词的下阙“忆当年”一句的妙处。(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 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 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 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 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 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 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 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 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 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 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 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
4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诉衷情 金·吴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使金,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此词写 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阙,诗人是怎样表现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的?(4 分) (2)简析词的下阙“忆当年”一句的妙处。(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 (高适《燕歌行》)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 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 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 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 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 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 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 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 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 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 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 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
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音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 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 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 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 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 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 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 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 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 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 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 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 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 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 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己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 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 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 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就是批评有类寿到元、明,,对诗的洋价到然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那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 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 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 书以为诗”的流行病。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 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13.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
5 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 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 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 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 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 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 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 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 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 “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 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 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 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 “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 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 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 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 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 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 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 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 书以为诗”的流行病。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 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13.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