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2~2016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02年北京卷】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登颧雀楼畅当 迴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髙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 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 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 【2003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一(2)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 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内容) (写法)
北京 2002~2016 年十五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汇编 【2002 年北京卷】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 分) 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 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 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 【2003 年北京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6 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 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 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内容) (写法)
【2004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1)一(2)题。(4分)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 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 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 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005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一③题(7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2004 年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4 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 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 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 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 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005 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 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 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 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006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 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 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2007年北京卷】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 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 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 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006 年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 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 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 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 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 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 分) 【2007 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補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uyi) 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o): 摘取、拾取。⑤捋(luo):成把地握取。⑥袺(ji白):手持衣角盛物。⑦ (xi白):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 来的?(2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 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 分析。(4分)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 分)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 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 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1 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 来的?(2 分)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 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 分) 【2008 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 分析。(4 分)
【2009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泂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 作分析。(5分) 【2010年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髙望远,看到天髙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 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2009 年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 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 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 作分析。(5 分) 【2010 年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 诗昂扬奋发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