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7区县2011~2012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议论文阅读篇(上) 01东城区阅读《发问的精神》,完成第23-25题。(共8分) 发问的精神 启凡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 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 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 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 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 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 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 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 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 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 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 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 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 就会看出漏洞。 11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 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 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12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 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 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 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 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13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 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 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
北京市 17 区县 2011~2012 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议论文阅读篇(上) 01 东城区 阅读《发问的精神》,完成第 23—25 题。(共 8 分) 发问的精神 启凡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 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里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 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 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 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 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 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 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 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 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 生的? 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 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 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⑩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 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 就会看出漏洞。 11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 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 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12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 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 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 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 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13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 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 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
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 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 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 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 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答案: 23答案:首先提出正面观点;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 事例;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 问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24答案: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 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2分) 25.答案: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02西城区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20-22题。(共8分) 请让孩 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 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 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 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 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 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 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 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 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 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 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 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
本上看到的,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 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 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14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 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 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23.简要概括文章第④-⑨段的论证过程。(3 分) 答: 24.作者在文中举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2 分) 答: 2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3 分) 答: 答案: 23.答案:首先提出正面观点;其次分别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和孔子的 事例;最后强调列举事例意在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劝勉我们要勤于发 问。 (共 3 分。共 3 点,每点 1 分) 24.答案: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 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共 2 分) 25.答案: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能发问,勤发问”的必要性。 (共 3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 02 西城区 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 20-22 题。(共 8 分) 请让孩 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 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 年龄不符的知识,拔苗助长。 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 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 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 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 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识失去兴趣。衡量教育是 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 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④20 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 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 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 大方。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 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 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
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 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 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 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 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 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 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 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 慧 (选自《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有改动) 20.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1.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4分) 答 22.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 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答题纸的横线上。(2分)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答案: 20.答案要点: ①通过列举部分家长的错误做法,(树立一个批驳的对象)。②引出下文的论 述 评分标准: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21.答案示例: 第⑧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论述的(1分)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 识失去兴趣。) 第⑤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分),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论述的(1 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 扎寨) 评分标准:共4分。共4点,每点1分。 22.答案:③②④① 评分标准:共2分。有误不得分。 03朝阳区 阅读《读书不肯为人忙》,完成第23-25题。(8分) 读书 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 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 加鞭,后劲十足。 ⑤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爱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 在某种意义上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可能会消失。因为 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几乎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 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 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他们知识渊博,但想 象力丧失,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 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___,___。___,___。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 慧。 (选自《北京晚报》 2009 年 9 月 11 日,有改动) 20.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21.阅读第③⑤段,指出作者分别从哪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4 分) 答: 22.以下四个句子是从第⑥段的画线处截取的,请根据作者的观点,将这四句话 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到答题纸的横线上。(2 分) ①却输掉人生 ②能赢得人生 ③输在起跑线上 ④赢在起跑线上 答案: 20. 答案要点: ①通过列举部分家长的错误做法,(树立一个批驳的对象)。②引出下文的论 述。 评分标准:共 2 分。共 2 点,每点 1 分。 21. 答案示例: 第③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 分),会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角度论述的(1 分)。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知 识失去兴趣。) 第⑤段从过早的灌输知识(1 分),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的角度来论述的(1 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 扎寨) 评分标准:共 4 分。共 4 点,每点 1 分。 22.答案:③②④① 评分标准:共 2 分。有误不得分。 03 朝阳区 阅读《读书不肯为人忙》,完成第 23-25 题。(8 分) 读书 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 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 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 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 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 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_【甲】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 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 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 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 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乙】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 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 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 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 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 的目的。【丙】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 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 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 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 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 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 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 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 方能读出境界”。(3分) 答 答案: 23.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背为人忙’是教 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个 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答案:【甲】⑧【乙】①【】② (共3分,每空1分 25.答案示例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 80 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 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 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 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 【甲】 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 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 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 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 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乙】 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 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 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 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 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 的目的。 【丙】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 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 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 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 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 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 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 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 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 方能读出境界”。(3 分) 答: 答案: 23. 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 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 2 分。共 2 个要点,每点 1 分。第二个 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 答案:【甲】③【乙】①【丙】② (共 3 分,每空 1 分。) 25. 答案示例一: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 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 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谷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 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 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共3分。点明含义1分,分析事例2分) 04海淀区 阅读《说“慎言”》,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说“慎言” ①我国的文化典籍《论语》中多次提及“慎言”。子贡曾请教孔子何为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慎言。”司马牛曾向孔子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意思是说行仁义之人讲话十分谨慎。看来,“慎言”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之- 在当今社会,“慎言”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于为官者而言,“慎言”是一种政治操守,体现出为官者对职守的忠诚。为 官者不可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否则就可能会贻害无穷。汉成帝时,大臣孔光为官 谨慎。每天回家与家人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家人无意中问到 朝臣议事的温室殿中种了什么树,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因为他明白,如果讲 了温室树,那接下来就是温室事,拿朝廷政事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会泄露国家 机密,危及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党 的纪律,在家从不言及政事,也成为“口不言温室树”的典范。在今天“慎言” 也还是领导干部坚持原则、遵守纪律的信条。 ③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社会 名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往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 他们尤其需要“慎言”。例如,名人代言广告,就需要“慎言”。英国巨星贝克 汉姆在接拍广告前,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调 査和检验,把其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可以说,贝克汉姆“慎言”的表现既 是对自己,更是对公众的负责。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名人不“慎言”而导致 低俗乃至恶俗的“口水仗”“对骂仗”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有的演员利用微博, 大出不堪之言,谩骂他人,致使众多的粉丝也纷纷加入谩骂行列。这样的名人不 慎言”,不仅有损于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 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此看来,社会名人不可不“慎言”! ④对于广大民众个人而言,“慎言”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与 人交往时,我们大多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能不能说, 都口无遮拦,只图一时痛快,其结果是伤人伤己。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慎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言有原则、言有分寸的人,势必会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当然,“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慎言”是思而后言,“言”的是深思 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言”的形式自由而灵活,如果我 们能够做到负责任地言,讲道德地言,多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之言 那么就可以说拥有了“慎言”的美德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 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 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 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 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 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共 3 分。点明含义 1 分,分析事例 2 分) 04 海淀区 阅读《说“慎言”》,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说“慎言” ①我国的文化典籍《论语》中多次提及“慎言”。子贡曾请教孔子何为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慎言。”司马牛曾向孔子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意思是说行仁义之人讲话十分谨慎。看来,“慎言”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标准之一。 在当今社会,“慎言”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于为官者而言,“慎言”是一种政治操守,体现出为官者对职守的忠诚。为 官者不可随意谈论国家大事,否则就可能会贻害无穷。汉成帝时,大臣孔光为官 谨慎。每天回家与家人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家人无意中问到 朝臣议事的温室殿中种了什么树,他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因为他明白,如果讲 了温室树,那接下来就是温室事,拿朝廷政事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就会泄露国家 机密,危及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大姐,几十年如一日,严格遵守党 的纪律,在家从不言及政事,也成为“口不言温室树”的典范。在今天“慎言” 也还是领导干部坚持原则、遵守纪律的信条。 ③对于社会名人而言,“慎言”是一种高尚美德,也是有社会责任的表现。社会 名人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行,往往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 他们尤其需要“慎言”。例如,名人代言广告,就需要“慎言”。英国巨星贝克 汉姆在接拍广告前,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调 查和检验,把其结果作为是否代言的依据。可以说,贝克汉姆“慎言”的表现既 是对自己,更是对公众的负责。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名人不“慎言”而导致 低俗乃至恶俗的“口水仗”“对骂仗”事件频频发生。例如有的演员利用微博, 大出不堪之言,谩骂他人,致使众多的粉丝也纷纷加入谩骂行列。这样的名人不 “慎言”,不仅有损于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而且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 线,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此看来,社会名人不可不“慎言”! ④对于广大民众个人而言,“慎言”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中,与 人交往时,我们大多会遇到各种矛盾,如果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不管能不能说, 都口无遮拦,只图一时痛快,其结果是伤人伤己。因此,要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 系,“慎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言有原则、言有分寸的人,势必会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尊重。 ⑤当然,“慎言”不是讳言自己的观点,“慎言”是思而后言,“言”的是深思 熟虑之后的真知灼见。当今社会,资讯发达,“言”的形式自由而灵活,如果我 们能够做到负责任地言,讲道德地言,多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之言, 那么就可以说拥有了“慎言”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