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2届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北京 2012 届高考预测试卷 语文试题 题 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得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 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 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 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 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 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 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 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 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 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 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 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 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 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 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 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 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 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 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 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 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 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 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 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 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 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 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 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 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 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 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 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 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 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 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 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 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 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 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 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門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 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土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 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日:“赏钱十干『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 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 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 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 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 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 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 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 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 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 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 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 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 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 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 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 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 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 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 “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 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 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 “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 “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 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 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 “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 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 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 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 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 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 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 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 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 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 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聊斋志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己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⑥D.②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 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 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 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 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身去国六干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选自《聊斋志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 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 C.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 唱:写名字。 D.迨.望报也 迨:等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 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 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 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 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 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 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分) 9.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孟子《鱼我 所欲也》)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 亭集序》) (3)莫道不销魂, (李清照《醉 花阴》)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 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 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 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 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 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 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 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8.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 分) 9.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 (孟子《鱼我 所欲也》)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 亭集序》) (3)莫道不销魂, , 。 (李清照《醉 花阴》)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 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 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 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 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 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 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 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