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 筮书所表露的哲学内涵。换言之,要是抽掉了《周易》内在的 哲学意义,则其书必不可能成为古代“太卜”所执掌的上层统 治阶级奉为“圣典”的重要书籍。因此,南宋朱熹虽然极力强 调“《易》本为卜筮而作”,却也不曾抹煞其晢学蕴意,认为 “孔子恐义理一向没卜筮中,故明其义”(《朱子语类》) 即言孔子恐世人泥于《周易》的占筮之用,才撰写《易传》以 揭明《易》义。清人皮锡瑞也不同意把《周易》看成简单的 “筮书”,认为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及卦爻辞均寓含“义理” 《易传》作者只是把这些义理作了更加鲜明、更加切近“人 惠”的阐发(《经学通论》)。这种认识是较为客观的。其 实,倘若《周易》的卦形、卦爻辞没有内在的哲学性质,无论 哪一位“圣人”都无法凭空阐发出其中的“义理”来。所以, 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周易》的出现是以卜筮为用,但其内 容实质却含藏着深邃的哲学意义。 若进一步认真分析《周易》六十四封的大义,我们还可以 发现,自从代表阴阳观念的“一”、“”两画产生之日开 始,《周易》晢学就奠下了最初的萌芽因素;而当八卦重成的 独具体系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创成、编定之后,《周易》的象 征哲学就完全显示出奇异的思想光华。因此,《周易》的占筮 之道,仅仅是古人对六十四卦义理的一方面运用;《周易》的 象征,是其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全书的反映事物 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内在核 心。显然,《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 为里,应视为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哲学著作 (二)《易传》的性质 《易传》七种的性质,人们比较一致认为是一组颇有深度
” 两 画 产 生 之 日 开 筮书所表露的哲学内涵。换言之,要是抽掉了《周易》内在的 哲学意义,则其书必不可能成为古代“太卜”所执掌的上层统 治阶级奉为“圣典”的重要书籍。因此,南宋朱熹虽然极力强 调“《易》本为卜筮而作”,却也不曾抹煞其哲学蕴意,认为 “孔子恐义理一向没卜筮中,故明其义”(《朱子语类》)。 即言孔子恐世人泥于《周易》的占筮之用,才撰写《易传》以 揭明《易》义 。清人皮锡瑞也不同意把《周易》看成简单的 “筮书”,认为八卦、六十四卦符号及卦爻辞均寓含“义理”, 而《易传》作者只是把这些义理作了更加鲜明、更加切近“人 惠”的阐发(《经学通论》) 。这种认识是较为客观的 。其 实,倘若《周易》的卦形、卦爻辞没有内在的哲学性质,无论 哪一位“圣人”都无法凭空阐发出其中的“义理”来。所以, 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周易》的出现是以卜筮为用,但其内 容实质却含藏着深邃的哲学意义。 若进一步认真分析《周易》六十四封的大义,我们还可以 发现,自从代表阴阳观念的“一”、 始,《周易》哲学就奠下了最初的萌芽因素;而当八卦重成的 独具体系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创成、编定之后,《周易》的象 征哲学就完全显示出奇异的思想光华。因此,《周易》的占筮 之道,仅仅是古人对六十四卦义理的一方面运用;《周易》的 象征,是其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全书的反映事物 对立 、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 ,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内在核 心。显然,《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 为里,应视为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哲学著作。 (二)《易传》的性质 《易传》七种的性质,人们比较一致认为是一组颇有深度 第 16 页
第17页 的哲学著述。然而,我们还须明确一点:《易传》哲学思想的 个重要特色,是建立在对《周易》经义的阐释、发挥的基点 上。因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思想内容,如关于阴阳矛盾、事 物运动变化的辩证观念,关于以“乾”“坤”为本的宇宙生成 说,乃至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各方面的观点,常常是六十四 卦大义的直接引申,与“经”的本旨是无法割裂的。诚然,也 有不少内容是《易传》作者的独特见解,但仍然是在阐“经” 过程中得出的。朱熹论《系辞传》说:“或言造化以及《易》 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朱子语类》)即是认 为《系辞传》作者在解《易》的同时,泛及自然界的发展规 律,以体现其哲学思想。这一看法用来说明整个《易传》,似 也大略适合。 可以说,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 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著。 所以,《易传》七种的性质,应当视为一组以阐解《周易》经 义为宗旨的富有鲜明思想观点的哲学著作 当然,《周易》六十四卦经义和《易传》十篇的思想,是 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与价值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 具体深入的考察,才能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结论。而通过前面 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对《周易》全书的性质作出如下分析 包括经传在内的《周易》一书,由于其早期部分内容诞生之古 及其核心思想意义之深邃,不能不视为我国古代最早的 部容量丰富的具有特殊体系的哲学专
的哲学著述。然而,我们还须明确一点:《易传》哲学思想的 一个重要特色,是建立在对《周易》经义的阐释、发挥的基点 上。因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思想内容,如关于阴阳矛盾、事 物运动变化的辩证观念,关于以“乾”“坤”为本的宇宙生成 说,乃至关于政治、伦理、道德各方面的观点,常常是六十四 卦大义的直接引申,与“经”的本旨是无法割裂的。诚然,也 有不少内容是《易传》作者的独特见解,但仍然是在阐“经” 过程中得出的。朱熹论《系辞传》说:“或言造化以及《易 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朱子语类》)即是认 为《系辞传》作者在解《易》的同时,泛及自然界的发展规 律,以体现其哲学思想。这一看法用来说明整个《易传》,似 也大略适合。 可以说,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 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著 所以,《易传》七种的性质,应当视为一组以阐解《周易》经 义为宗旨的富有鲜明思想观点的哲学著作。 当然,《周易》六十四卦经义和《易传》十篇的思想,是 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与价值必须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 具体深入的考察,才能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结论。而通过前面 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对《周易》全书的性质作出如下分析: 包括经传在内的《周易》一书,由于其早期部分内容诞生之古 远,及其核心思想意义之深邃,不能不视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 部容量丰富的具有特殊体系的哲学专著。 第 17 页
第18页 第二章象数与义理是《周易》 哲学的本质内涵 作为一部影响于中国整个文化史的哲学专著,《周易》 书内容的蕴蓄量是十分奇特而丰富的。如何把握这部奇书的内 容实质,是今天认识《周易》的真面目并进一步深入研讨它的 关键所在。当然,我们这里所着重分析的,是狭义的《周易》, 今本《周易》的“经”部分(六十四卦的卦形及卦爻辞) 至于“传”部分,乃作为最重要的论证依据,本书以下各章均 将以此为立说原则。 就《周易》哲学基本内容而言,其所牵动学人之心,广泛 深入地影响于后世的,莫过于此书所包含的“象数”与“义 理”这两大要素。换言之,这两者构成了《周易》象征哲学的 本质内涵。 、《周易》的象数内涵 《系辞下传》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作为一部影响于中国整个文化史的哲学专著,《周易》一 书内容的蕴蓄量是十分奇特而丰富的。如何把握这部奇书的内 容实质,是今天认识《周易》的真面目并进一步深入研讨它的 关键所在。当然,我们这里所着重分析的,是狭义的《周易》, 即今本《周易》的“经”部分(六十四卦的卦形及卦爻辞); 至于“传”部分,乃作为最重要的论证依据,本书以下各章均 将以此为立说原则。 就《周易》哲学基本内容而言,其所牵动学人之心,广泛 深入地影响于后世的,莫过于此书所包含的“象数”与“义 理”这两大要素。换言之,这两者构成了《周易》象征哲学的 本质内涵。 《系辞下传》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一 、 周易》的象数内涵 第 18 页
第19页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言象此物之形状也。”这是指明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是以喻象来展示哲理 《左传》昭公二年载 晋侯使韩宜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 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 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这里,迳将《周易》称为《易象》,与《系辞下传》“《易》 者,象也”之语正相吻合。孔颖达《左传正义》日:“《易》 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故《易·系辞》云‘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又云‘《易》者,象也,,是故谓之《易象》。” “象”字固可统指《周易》,然细推究之,《周易》之象 又当区分为六个层次。 (一)阴阳二画之象。 即以阴(--)、阳(一)两种符号喻示大自然万物的矛盾对 立情状。为什么古人用这两种符号,而不是用别的符号来象征 阴阳呢?这一问题因时代久远,颇难切实考明。人们曾就此作 过各种猜测,如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见郭著《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阳(一)和 --)符号分别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高亨《周易杂论》 (19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阳(一)和阴(-)分别 是古代占筮时所用的一节和两节的“竹棍”(即“蓍草”) 的象形:陈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载《孔孟学报》第12 期,台湾1966年9月出版)认为阴(-)、阳(一)符号源 于“结绳”时代绳子上“有结”、“无结”的形态。诸说不
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故《易 期,台湾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言象此物之形状也。”这是指明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是以喻象来展示哲理。 《左传》昭公二年载: 晋侯使韩宜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 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 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这里,迳将《周易》称为《易象》,与《系辞下传》“《易》 者,象也”之语正相吻合。孔颖达《左传正义》日:“《易》 系辞》云‘八卦成列, “ 象 ” 象在其中’,又云‘《易》者,象也,,是故谓之《易象》。” 字固可统指《周易》,然细推究之,《周易》之象 又当区分为六个层次。 (一)阴阳二画之象。 即 以 阴( 、阳(一)两种符号喻示大自然万物的矛盾对 立情状。为什么古人用这两种符号,而不是用别的符号来象征 阴阳呢?这一问题因时代久远,颇难切实考明。人们曾就此作 过各种猜测,如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见郭著《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 阴 ( )分别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阳(一)和 )符号分别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高亨《周易杂论》 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阳(一)和阴( 是古代占筮时所用的一节和两节的“竹棍”(即“蓍草”) 的象形;陈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载《孔孟学报》第 年 月 出 版 ) 认 为 阴 ( )、阳(一)符号源 于“结绳”时代绳子上“有结”、“无结”的形态。诸说不一, 第 19 页
第20页 见仁见智,皆可并存。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阴阳符号的 形成,本于古人对宇宙间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 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二)八卦之象。即以八种三画的卦形来喻示天、地、 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形态 这八种卦形符号,其取象内核,正是建立在阴阳符号之象 的基础上,以之三迭而为八卦。然而,八卦的取象依据又何在 呢?也就是为何用三条阳画代表“乾”卦以象征“天”,用 条阴画代表“坤”卦以象征“地”,以及用其它六种卦形代表 坎 兑”以象征 “雷”、“风”、“水”、“火”、“山”、“泽”呢?这里, 我们试为辨析八卦的八种基本象征物取象的客观依据: 乾(≡),三条阳画相迭,象征阳气上升为“天”。古人 认为,“天”是轻清明澈的阳气升腾而形成的,故以三阳相迭 为“天”之象。《淮南子·天文训》曰:“宇宙生气,气有涯 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天”这 自然物象的认识。 坤(≡),三条阴画相迭,象征阴气下凝为“地”古人 认为,“地”是重浊浑仄的阴气沉聚而形成的,故以三阴相迭 为“地”之象。《黄帝素问》曰:“积阴为地,故地者浊阴 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地”这一自然物象的认识。 震(≡),两条阴画迭于一条阳画之上,喻示上两阴下 降,下一阳上升,犹如阴阳冲突,爆发为“雷”。《淮南子 地形训》曰:“阴阳相薄为雷。”可见古人认为“雷”是阴阳 气交相冲突而产生的,故以此卦形为“雷”之象 巽(),两条阳画迭于一条阴画之上,喻示二阳升腾于
古人 形成, 见仁见智,皆可并存。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阴阳符号的 本于古人对宇宙间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 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二)八卦之象。即以八种三画的卦形来喻示天、地、 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形态。 ? 这八种卦形符号,其取象内核,正是建立在阴阳符号之象 的基础上,以之三迭而为八卦。然而,八卦的取象依据又何在 呢?也就是为何用三条阳画代表“乾”卦以象征“天”,用三 条阴画代表“坤”卦以象征“地”,以及用其它六种卦形代表 “震”、“巽”、“坎”、“离”、“艮”、“兑”以象征 “雷”、“风”、“水”、“火”、“山”、“泽 这里, 乾 ( 天”。古人 我们试为辨析八卦的八种基本象征物取象的客观依据: ),三条阳画相迭,象征阳气上升为 天文训》曰:“宇宙生气,气有涯 认为,“天”是轻清明澈的阳气升腾而形成的,故以三阳相迭 为“天”之象。《淮南子 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天”这一 自然物象的认识。 坤( ),三条阴画相迭,象征阴气下凝为“地” 认为,“地”是重浊浑仄的阴气沉聚而形成的,故以三阴相迭 为“地”之象。《黄帝素问》曰:“积阴为地,故地者浊阴 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地”这一自然物象的认识。 震 ( ) ,两条阴画迭于一条阳画之上 ,喻示上两阴下 降,下一阳上升,犹如阴阳冲突,爆发为“雷”。《淮南子 地形训》曰:“阴阳相薄为雷。 可见古人认为“雷”是阴阳 二气交相冲突而产生的,故以此卦形为“雷”之象。 巽 ( ),两条阳画迭于一条阴画之上,喻示二阳升腾于 第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