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根据《易传》七种十篇的内容要点,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 认识:《易传》诸篇的创作,尽管其抒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 述的重点各有所主,但其基本宗旨无不就《周易》经文而发。 那么,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 所公认、无与伦比的解经专著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 周易》经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 得深入探讨 应当指出,《易传》七种原皆单独流行,后来被合入六十 四卦经文并行。p能周易》屬《彖传》、《象 传》均附于相应的秘兰沙敌言传》分附于 《乾》、《坤》两繼后~领兑卦传》、《序卦 传》、《杂卦传》战士种经传合编本 《周易》,是《易》 便听学文与传文相对照 研读而编成的,大编当时崇尚经学的社 会背景的一方面反。酸传合编本传习,影 响至广,遂使《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 地位。乃至学者论及《周易》一书,往往兼指“经”、“传 两部分。故凡言《周易》者,有广狭二义:其狭义特指“经” 部分,其广义则兼含“经”、“传” 、《周易》的作者及其时代 班固《汉书·艺文志》曾对《周易》经传的创作问题概括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
四卦经文并行。 传》均附于相应的 《乾》、《坤》两 传》、《杂卦传》 《周易》,是《易 研读而编成的,大 会背景的一方面反 根据《易传》七种十篇的内容要点,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 认识:《易传》诸篇的创作,尽管其抒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 述的重点各有所主,但其基本宗旨无不就《周易》经文而发。 那么,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 所公认、无与伦比的解经专著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 《周易》经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 得深入探讨。 应当指出,《易传》七种原皆单独流行,后来被合入六十 《彖传》、《象 言 传 》 分 附 于 卦传》、《序卦 种 经 传 合 编 本 文与传文相对照 时崇尚经学的社 合编本传习,影 响至广,遂使《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 地位。乃至学者论及《周易》一书,往往兼指“经”、“传” 两部分。故凡言《周易》者,有广狭二义:其狭义特指“经” 部分,其广义则兼含“经”、“传”。 《易》曰: 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 道 班固《汉书 艺文志》曾对《周易》经传的创作问题概括 二、《周易》 作者及其时代 第 11 页
第12页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 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 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 《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 《易》道深矣,人更三世,世历三古。 班固此说,实承司马迁《史记》的旧说而加以综合。所引伏羲 亦戏)始作八卦之语,乃出自《系辞下传》。所谓“三圣” “三古”之义,颜师古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 子为下古。”这里,班固明确指出,《周易》经传的作者为 人,即上古伏羲作八卦,中古周文王重卦并撰卦爻辞,下古孔 子著《易传》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最为汉代学者所接受。 《周易乾凿度》叙及《周易》作者时,也说:“垂皇策者羲, 益卦德者文,成命者孔也。”这种说法,可视为汉儒之通谊 当然,某些异说还是存在的。汉魏之间,尚有四种观点 是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是认为神农重卦 是认为夏禹重卦,四是认为周文王作卦辞而周公作爻辞(见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但这些异说只是在重卦与撰写 卦爻辞问题上持不同见解,而于“三古”之大旨则未有根本性 的违背。 到了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以勇于疑古的精神,考辨 了《易传》七种的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传》、《说 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未可视 为孔子所作
孔颖达《周易正义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 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 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 《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 《易》道深矣,人更三世,世历三古。 班固此说,实承司马迁《史记》的旧说而加以综合。所引伏羲 (亦戏)始作八卦之语,乃出自《系辞下传》。所谓“三圣 “三古”之义,颜师古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 子为下古。”这里,班固明确指出,《周易》经传的作者为三 人,即上古伏羲作八卦,中古周文王重卦并撰卦爻辞,下古孔 子著《易传》。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最为汉代学者所接受。 《周易乾凿度》叙及《周易》作者时,也说:“垂皇策者羲, 益卦德者文,成命者孔也。”这种说法,可视为汉儒之通谊。 当然,某些异说还是存在的。汉魏之间,尚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伏羲画八卦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是认为神农重卦, 三是认为夏禹重卦,四是认为周文王作卦辞而周公作爻辞(见 卷首》)。但这些异说只是在重卦与撰写 卦爻辞问题上持不同见解,而于“三古”之大旨则未有根本性 的违背。 到了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以勇于疑古的精神,考辨 了《易传》七种的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传》、《说 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未可视 为孔子所作。 第 12 页
第13页 自欧阳修以后,疑古学风渐启。以致清人姚际恒《易传通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均认为《易传》非孔子所 作。康有为的议论,不但推翻了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并断 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为汉人伪作。康氏 的说法,带有不少主观臆测成分,但对后来学术界疑古风气的 盛行则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 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问 题较为关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主要倾向是否定汉代学 者“三圣”、“三古”之说,但所得具体结论也未臻一致。其 中较有影响的看法是:卦爻辞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春秋战 国间,经传作者均非一人,当是经过多人多时加工编纂而成 的。 平情论之,《周易》的作者与时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 题。既然其书的出现距今天的时代那样久远,则我们必须在尊 重旧有诸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冷静、科学的辨析,对这 问题作出合理近是的拟议 有一个事实是应当承认的:八卦的出现和六十四卦的创 成,当在西周以前的颇为远古的年代;古人称其作者为伏羲 神农、夏禹之类的“圣人”,自然可视为一种带有崇古、“崇圣 心理的传说,但此中所涉及的时代范围无疑是可以参考的。那 么,既然在西周以前就产生了以六十四卦符号为基础的筮书 (《周礼·春官》谓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 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 四”,所云《连山》、《归藏》即属此类筮书),则其间与之 相适应的筮辞也很可能同时出现了(至少在口头上流传)。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记载当时的《易》博士淳于俊
高贵乡公传》记载当时的《易》博士淳于俊 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均认为《易传》 自欧阳修以后,疑古学风渐启。以致清人姚际恒《易传通 非 孔 子 所 作。康有为的议论,不但推翻了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并断 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篇为汉人伪作。康氏 的说法,带有不少主观臆测成分,但对后来学术界疑古风气的 盛行则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 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问 题较为关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主要倾向是否定汉代学 者“三圣”、“三古”之说,但所得具体结论也未臻一致。其 中较有影响的看法是:卦爻辞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春秋战 国间,经传作者均非一人,当是经过多人多时加工编纂而成 的 。 平情论之,《周易》的作者与时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 题。既然其书的出现距今天的时代那样久远,则我们必须在尊 重旧有诸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冷静、科学的辨析,对这 一问题作出合理近是的拟议。 春官》谓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 有一个事实是应当承认的:八卦的出现和六十四卦的创 成,当在西周以前的颇为远古的年代;古人称其作者为伏羲、 神农、夏禹之类的“圣人”,自然可视为一种带有崇古、‘崇圣 心理的传说,但此中所涉及的时代范围无疑是可以参考的。那 么,既然在西周以前就产生了以六十四卦符号为基础的筮书 (《周礼 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 四”,所云《连山》、《归藏》即属此类筮书),则其间与之 相适应的筮辞也很可能同时出现了(至少在口头上流传)。 《三国志 魏志 第 13 页
第14页 说过一段话:“包羲(即伏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 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 事。”这里所说“各繇其事”,即是推述周代以前出现过的 《连山》、《归藏》也各有用以占筮的“繇辞”。沿此进展, 到西周初年产生了一部新编的卦形、卦爻辞井然有序的《周 易》,则是于理颇顺的。《系辞下传》曰:“《易》之兴也, 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又曰:“《易》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所言“殷之末世,周之 盛德”、“中古”,皆指商末周初,这正是对《周易》卦爻辞 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可取的推测。 至于《易传》之作于孔子,北宋以前学者确然无疑。欧阳 修推翻这一旧说,本属一家之见:且其所疑者仅《易传》中的 五种七篇,而《彖传》、《象传》则仍认为是孔子所撰。则后 人因否定孔子作《易传》,亦连同否定了《易传》的创作时代 范围,实未必然 因此,本着慎重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及实事求是的考辨精 神,我们可以对《周易》经传的创作历程作出如下拟议一西 周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古人就已运用以八卦重减的、类同 《周易》六十四卦的符号进行占筮活动,并附有简单的筮辞 到了殷末周初,当时的学者(或筮人)对旧筮书进行了一番革 故鼎新的改编工作,改编的大致项目可能有四方面:一是,使 卦形符号规范化:二是,确定六十四卦卦序:三是,充实卦爻 辞文句:四是,又经过多时多人的润色、增删,最后编定成卦 形体系完整、卦爻辞文句富有形象性的《周易》。时当为商朝 灭亡、周朝鼎盛之际,约公元前11+纪。此后,随着《易》 书传播日益广泛,及治《易》者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孔子设教
灭亡、周 朝鼎盛之际, 约公元前 人因否定孔子作《易传 范围,实未必然。 西 因此,本着慎重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及实事求是的考辨精 神,我们可以对《周易》经传的创作历程作出如下拟议 周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古人就已 运用以八卦重 成 的 、 类 同 《周易》六十四卦的符号进行占筮活动,并附有简单的筮辞; 到了殷末周初,当时的学者(或筮人)对旧筮书进行了一番革 故鼎新的改编工作,改编的大致项目可能有四方面:一是,使 卦形符号规范化;二是,确定六十四卦卦序;三是,充实卦爻 辞文句;四是,又经过多时多人的润色、增删,最后编定成卦 形体系完整、卦爻辞文句富有形象性的《周易》。时当为商朝 世 纪。此后,随着《易》 书传播日益广泛,及治 易》者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孔子设教 曰:“《易》之兴也, 说过一段话:“包羲(即伏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 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 事。”这里所说“各繇其事”,即是推述周代以前出现过的 《连山》、《归藏》也各有用以占筮的“繇辞”。沿此进展, 到西周初年产生了一部新编的卦形、卦爻辞井然有序的《周 易》,则是于理颇顺的。《系辞下 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又曰:“《易》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所言“殷之末世,周之 盛德”、“中古”,皆指商末周初,这正是对《周易》卦爻辞 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可取的推测。 至于《易传》之作于孔子,北宋以前学者确然无疑。欧阳 修推翻这一旧说,本属一家之见;且其所疑者仅《易传》中的 五种七篇,而《彖传》、《象传》则仍认为是孔子所撰。则后 ,亦连同否定了《易传》的创作时代 第 14 页
第15页 授徒亦涉及《易》学,遂陆续出现了从各种角度阐释《周易》 大义的作品,并被学者编为专书传习,这就是汉儒称为《十 翼》的《易传》。从《易传》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 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似可说明其作 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间 总之,应该认为,《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 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是“人更多手,时历多世”的集体 撰成的作品。 、《周易》的性质 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上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 或以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书,或以为是哲学著作。这一问题 牵涉到对《周易》经传大义的认识,因此,这里也分“经”、 “传”两部分略作剖析 (一)《司易》“经”部分的性质 毋庸讳言,《周易》的卦形、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 的应用是占筮。《周礼》称“太卜掌《三易》之法”,所谓 太卜”,便是专司占卜的官。再从《左传》、《国语》所记 载的春秋时代用《周易》占筮的诸多例子,也足以印证这一事 然而,先秦时期的《易》筮,又在很大程度取资于《周 易》的哲学思想。当时的占筮,往往与军政大事密切相关,天 子、诸侯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取决于卜官的占筮结 果:而卜官对揲筮结果的占断,又无不依据卦象以推衍《易》 理。那么,事实上影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是
三、《周易》的性质 授徒亦涉及《易》学,遂陆续出现了从各种角度阐释《周易》 大义的作品,并被学者编为专书传习,这就是汉儒称为《十 翼》的《易传》。从《易传》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 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似可说明其作 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间。 总之,应该认为,《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 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是“人更多手,时历多世”的集体 撰成的作品。 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上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 或以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书,或以为是哲学著作。这一问题 牵涉到对《周易》 经传大义的认识,因此,这里也分“经”、 “传”两部分略作剖析。 (一)《司易》“经”部分的性质 再从《左传》、《国语》所记 毋庸讳言,《周易》的卦形、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 的应用是占筮。《周礼》称“太卜掌《三易》之法”,所谓 “太卜”,便是专司占卜的官 载的春秋时代用《周易》占筮的诸多例子,也足以印证这一事 实。 然而,先秦时期的《易》 ,又在很大程 度取资于《周 易》的哲学思想。当时的占筮,往往与军政大事密切相关,天 子、诸侯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取决于卜官的占筮结 果;而卜官对揲筮结果的占断,又无不依据卦象以推衍《易》 理。那么,事实上影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是 第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