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阳爻;所言“六”,皆指阴 爻。每卦六爻,又有高低不同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别称为 初 四 五 上”。于是 各卦凡是阳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九”、“九二”、 “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阴爻(六) 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六”、“六二”、“六三”、“六 上六”。举《乾》、《坤》两卦为例,可以 展示每卦中阴阳爻位及下(内)卦、上(外)卦的程式: 上九 上卦 九五 九四 三三 九三 ■六三 下卦 九二 下卦■■六二 初九 初六 为什么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呢?《周 易乾凿度》云:“《易》气从下生。”此说颇有理趣。我们平 时不难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发展情状无不是从小渐大、由低渐 高、自幼而壮:而融合“天人”理绪为一体的《易》卦的爻序 排列,岂不是正与此类规律切合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关《周易》符号象 征的结论: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的产生,又 以阴阳爻画为根柢。因此,阴阳两爻,实属《周易》六十四卦 符号系统的内核。 2。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周易》“经”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是六十四卦的 卦辞及各爻的爻辞
展示每卦中阴阳爻位及下(内)卦、 “ 初 ”、 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阳爻;所言“六”,皆指阴 爻。每卦六爻,又有高低不同的爻位,自下而上,分 、“三”、 别 称 为 四”、“五”、“上”。于是, 各卦凡是阳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九”、“九二”、 、 “ “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阴爻(六) 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六”、“六二 六三”、“六 四”,“六五”,“上六”。举《乾》、《坤》两卦为例,可以 上(外)卦的程式: 为什么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呢?《周 易乾凿度》云:“《易》气从下生。”此说颇有理趣。我们平 时不难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发展情状无不是从小渐大、由低渐 高、自幼而壮;而融合“天人”理绪为一体的《易》卦的爻序 排列,岂不是正与此类规律切合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关《周易》符号象 征的结论:六十四卦的构成,以八卦为基础;八卦的产生,又 以阴阳爻画为根柢。因此,阴阳两爻,实属《周易》六十四卦 符号系统的内核。 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周易》“经”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是六十四卦的 卦辞及各爻的爻辞。 第 6 页
第7页 卦爻辞,为附系于六十四卦符号下的文辞,分别表明各卦 各爻的寓意。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义;爻辞每爻一则 揭示该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相应 地系有六十四则卦辞、三百八十四则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其一,使《周易》“经”部 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 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 已:加入文字,图文并列,则使之具备一部特殊的哲理专著的 规模。其二,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 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如果仅凭卦爻符号, 卦一爻的内在含义颇难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卦爻 的象征意义遂获得文字形式的较明确喻示,便于读者理解。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 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 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九二爻辞曰:“鸣鹤在 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卦名“中孚”的意 思是“中心诚信”,九二爻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六五真 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故爻辞用譬喻性的语言说 道:“鹤鸟在山阴鸣唱,其同类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 与你共饮同乐。”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爻 义的文辞,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上文所引一则甚至采用了 比兴”手法。所以宋代陈骙《文则》指出“《易》文似 《诗》”,并说有些内容“使入《诗·雅》,孰别爻辞?”这 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因此,当卦爻辞撰定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 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一《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
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 卦爻辞,为附系于六十四卦符号下的文辞,分别表明各卦 各爻的寓意。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义;爻辞每爻一则, 揭示该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相应 地系有六十四则卦辞、三百八十四则爻辞。 其一,使《周易》“经”部 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 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 已;加入文字,图文并列,则使之具备一部特殊的哲理专著的 规模。其二,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 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如果仅凭卦爻符号,一 卦一爻的内在含义颇难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卦爻 的象征意义遂获得文字形式的较明确喻示,便于读者理解。 雅》,孰别爻辞?”这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 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 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九二爻辞曰:“鸣鹤在 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卦名“中孚”的意 思是“中心诚信”,九二爻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六五真 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故爻辞用譬喻性的语言说 道:“鹤鸟在山阴鸣唱,其同类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 与你共饮同乐。”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爻 义的文辞,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上文所引一则甚至采用了 “比兴”手法 。所以宋代陈骙《文则》指出 “《易》文似 《诗》”,并说有些内容“使入《诗 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 因此,当卦爻辞撰定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 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 第 7 页
第8页 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二)“传”部分,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 这些解经之论,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 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 传》等七种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 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后 世亦谓为《易传》。 《易传》七种的内容要点各不相同,兹作简要介绍。 1。《传》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 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字之义,犹言“断”,谓“断定 卦之义”。《彖传》阐释卦名、卦辞、卦义的基本体例,往 往取上下卦象、六爻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 而以简约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也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 象。其中释卦象者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传》:释 爻象者每爻一则,共三百八十四则(《乾》、《坤》两卦多出 九”、“用六”文辞之象,因不属爻象之列,故未合入统 计),称《小象传》。《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每卦上下象 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 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损》卦的《大象 传》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即表明该卦上 艮(≡)为山、下兑(≡=)为泽,有“损泽益山”、“损下益 上”之象,君子当效法此象,时时惩戒忿怒、抑止邪欲,以自 损不善。其它诸卦《大象传》的义例,无不如是:《小象传》
、“损下益 损不善。 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二)“传”部分,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 十翼》,后 这些解经之论,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 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 传》等七种十篇。这十篇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 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 世亦谓为《易传》。 《易传》七种的内容要点各不相同,兹作简要介绍。 《彖传》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的卦 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彖”字之义,犹言“断”,谓“断定 一卦之义”。《彖传》阐释卦名、卦辞、卦义的基本体例,往 往取上下卦象、六爻爻象为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 而以简约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象传》 也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 象。其中释卦象者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传》;释 爻象者每爻一则,共三百八十四则(《乾》、《坤》两卦多出 “用九”、“用六”文辞之象,因不属爻象之列,故未合入统 计),称《小象传》。《大象传》的体 是先释每卦上下象 相重之旨,然后从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 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 如《损》卦 传》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的 《 大 象 ”即表明该卦上 艮( )为山、下兑( )为泽,有“损泽益山 其它诸卦《大象传》的义例,无不如是 上”之象,君子当效法此象,时时惩戒忿怒、抑止邪欲,以自 《小象传 第 8 页
第9页 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 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传》曰:“六二之吉,顺 以则也。”即指明此爻柔顺中正,不违法则,故获吉祥。其它 各爻《小象传》义例,亦均类此。《象传》以言简义明的文 句,逐卦逐爻地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 《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阐说。 3。《文言传》 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 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传》所阐发 《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 传》、《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为深 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通。至于为何《文言传》只释《乾》、 《坤》两卦,而不涉其它各卦呢?朱熹《周易本义》认为 “此篇申《彖传》、《象传》之意,以尽《乾》、《坤》二卦 之蕴:而余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 4,《系辞传》 因其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前篇称《系辞上传》,后 篇称《系辞下传》。《系辞传》的义旨,是申说六十四卦经文 要领,条贯卦爻辞的基本义理,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 文中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全面可取的辨析 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通常义例 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周易》“观 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之象,或 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某些爻辞 的象征意义。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 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
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 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传》曰:“六二之吉,顺 以则也。”即指明此爻柔顺中正,不违法则,故获吉祥。其它 各爻《小象传》义例,亦均类此。《象传》以言简义明的文 句,逐卦逐爻地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 《周易》经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阐说。 《文言传》 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 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传》所阐发 《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 传》、《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为深 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通。至于为何《文言传》只释《乾》、 《坤》两卦,而不涉其它各卦呢?朱熹《周易本义》认为: “此篇申《彖传》、《象传》之意,以尽《乾》、《坤》二卦 之蕴;而余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 《系辞传》 因其篇幅较 系辞下传》 条贯卦爻辞的基本义理,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 文中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全面可取的辨析 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通常义例。 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周易》“观 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之象,或 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某些爻辞 的象征意义。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 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 篇称 要领 ,分为上下两篇,前篇称《系辞上传》,后 。《系辞传》的义旨,是申说六十四卦经文 第 9 页
第10页 观点又无不归趋于《易》理范畴。简言之,《系辞传》的本质 意义,在于抒发《易》理之精微,展示读《易》之范例 5。《说卦传》 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一篇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 用“蓍草”演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人 《易》说中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 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 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尤其对于明确《周易》六十四卦符号 的构成原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6。《序卦传》 旨在解说《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相 受的意义。全文分两段;前段叙上经《乾》至《离》三十卦次 序,后段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 当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有事物 或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 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7。《杂卦传》 其取名“杂”之意,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 散《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 举,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其卦或 “错”(亦称“旁通”,指六爻相互爻变,如《乾》■与《坤》 即是),或“综”(亦称“反对”,指卦体相互倒置,如 比》■与《师》鲳即是),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 “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成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 、一文,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卦形结构的认识,其哲学意义在 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变化规律
受的意义。全文分两段 观点又无不归趋于《易》理范畴。简言之,《系辞传》的本质 意义,在于抒发《易》理之精微,展示读《易》之范例。 《说卦传》 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一篇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 用“蓍草”演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人 《易》说中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 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 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尤其对于明确《周易》六十四卦符号 的构成原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序卦传》 旨在解说《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相 前段叙上经《乾》至《离》三十卦次 序,后段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 当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有事物 或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 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 《杂卦传》 其取名“杂 与《坤》 之意,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 散《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 举,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其卦或 “错”(亦称“旁通”,指六爻相互爻变,如《乾》 与《师》 即是),或“综”(亦称“反对”,指卦体相互倒置,如 《比》 即是),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 “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成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 、一文,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卦形结构的认识,其哲学意义在 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变化规律 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