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结构,理解分析大气成分的变化与大气中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关系,掌握干结大气的概念,大气中和生物圈关系密切的四种气体。掌握大气的分层,熟练掌握大气分层的依据和对流层的基本特征。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二章辐射学时数:6教学目标:辐射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气象要素。本章主要讲解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以及辐射和植物的关系。目的使学生掌握辐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变化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1.辐射的基本定律;2.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3.日地关系,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4.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过程特点: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和光谱;6.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特征:7.辐射平衡。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辐射的基础知识第二节太阳短波辐射第三节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第四节地面净辐射第五节太阳辐射与植物教学要求:厂解辐射的概念、单位及基本定律。理解日地关系、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昼夜的形成与日照长短的变化。掌握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状况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和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及太阳辐射总量,以及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地面有效辐射,光谱和有效辐射、光照时间对作物的影响。熟练掌握全部重点和难点。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三章温度学时数:4教学目标:理解相关理论,熟练掌握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环境气象现象的分析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热量交换的方式,地表面的热量收支,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土壤的冰冻和解冻。2.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及水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3.空气温度的变化,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4.三基点温度、28
28 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结构,理解分析大气成分的变化与大气中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关系, 掌握干结大气的概念,大气中和生物圈关系密切的四种气体。掌握大气的分层,熟练掌握大气分 层的依据和对流层的基本特征。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 辐射 学时数:6 教学目标:辐射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气象要素。本章主要讲解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 以及辐射和植物的关系。目的使学生掌握辐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辐射的基本定律;2.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3.日地关系,太阳高度角和方 位角;4.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过程特点;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和光谱;6.地面和大气 的长波辐射特征;7.辐射平衡。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辐射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太阳短波辐射 第三节 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 第四节 地面净辐射 第五节 太阳辐射与植物 教学要求: 了解辐射的概念、单位及基本定律。理解日地关系、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 昼夜的形成与日照长短的变化。掌握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状况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 律和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及太阳辐射总量,以及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地面有效辐射,光谱 和有效辐射、光照时间对作物的影响。熟练掌握全部重点和难点。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章 温度 学时数:4 教学目标:理解相关理论,熟练掌握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环境气象现象 的分析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热量交换的方式,地表面的热量收支,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 变化,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土壤的冰冻和解冻。 2.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及水面温度的日变化 和年变化。3.空气温度的变化,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4.三基点温度
受害和致死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土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下垫面和近地面层温度变化的因素第二节土壤温度及其变化第三节水体温度及其变化第四节空气温度及其变化第五节空气的绝热变化与大气稳定度第六节温度与生物教学要求:了解热量交换的方式,冰冻和解冻,三基点温度、受害和致死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理解地表面的热量收支,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及水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掌握空气温度的变化,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土温对植物的影响。熟练掌握全部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时数:4第四章水分教学目标:掌握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原理,及其湿度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间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变化。2.水面蒸发公式、蒸散的概念。3.水汽凝结的条件,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及大气中的凝结物。4.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种类及降水的表示方法。5.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利用率。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湿度第二节蒸发、蒸腾与蒸散第三节凝结物第四节降水第五节水分在农林业中的应用教学要求:29
29 受害和致死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土温对 植物的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下垫面和近地面层温度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温度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水体温度及其变化 第四节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第五节 空气的绝热变化与大气稳定度 第六节 温度与生物 教学要求: 了解热量交换的方式,冰冻和解冻,三基点温度、受害和致死温度,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 响。理解地表面的热量收支,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及水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掌握空气温度的变化,气温的垂直分布及空 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土温对植物的影响。熟 练掌握全部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 水分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原理,及其湿度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间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变化。2.水面蒸发公式、蒸散的概念。3.水 汽凝结的条件,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及大气中的凝结物。4.降水的形成, 降水的种类及降水的表示方法。5.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利用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气湿度 第二节 蒸发、蒸腾与蒸散 第三节 凝结物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水分在农林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蒸发、植物蒸发和蒸散,了解降水的形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理解和掌握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水面蒸发,水汽凝结的条件,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及大气中的凝结物,降水的种类及降水的表示方法。熟练掌握本章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间题,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时数:4第五章气压与风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和风两个气象要素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两要素的相关关系,能根据气压场分析判断风场,同时也能根据风场判断气压场。教学重点和难点:1.气压概念及其变化。2.气压场的表示方法。3.气压场的基本型式。4.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5.风的概念,风向风速。6.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7.自由大气中的风及摩擦层中的风。8.三圈环流模型。9.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环流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压及其变化第二节风及其变化第三节大气环流第四节地方性风第五节风和乱流与生物生命活动教学要求: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变化,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理解并掌握气压场的基本型式,风的概念,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自由大气中的风及摩擦层中的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环流。熟练掌握重点和难点,并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六章天气及灾害性天气学时数:3教学目标:对天气系统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所讲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气团的概念和天气特点。2.锋的概念和关气特点。3.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和天气特点。4.西风槽和切变线的概念和天气特点。5.低温灾害的种类及特点。6.干早与干热风种类、指标、特点30
30 了解土壤蒸发、植物蒸发和蒸散,了解降水的形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水分利用 率及其提高途径。理解和掌握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水面蒸发,水汽凝结 的条件,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近地气层中的凝结物及大气中的凝结物,降水的种类及降水的表 示方法。熟练掌握本章重点和难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间题。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 气压与风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和风两个气象要素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两要素的相关关系,能根据气压场 分析判断风场,同时也能根据风场判断气压场。 教学重点和难点:1.气压概念及其变化。2.气压场的表示方法。3.气压场的基本型式。4.气压系 统的垂直结构。5.风的概念,风向风速。6.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7.自由大气中的风及摩擦层 中的风。8.三圈环流模型 。9.季风环流和地方性环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压及其变化 第二节 风及其变化 第三节 大气环流 第四节 地方性风 第五节 风和乱流与生物生命活动 教学要求: 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变化,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理解并掌握气压场的 基本型式,风的概念,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自由大气中的风及摩擦层中的风,三圈环流,季 风环流和地方性环流。熟练掌握重点和难点,并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学时数:3 教学目标:对天气系统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所讲重点和难 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气团的概念和天气特点。2. 锋的概念和天气特点。3.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 和天气特点。4.西风槽和切变线的概念和天气特点。5.低温灾害的种类及特点。6.干早与干热 风种类、指标、特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第二节气团第三节锋面第四节气旋及其天气第五节反气旋及其天气第六节高空天气系统第七节温度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第八节水分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教学要求:了解低温灾害,连阴雨和洪涝灾害,干旱与干热风,冰苞与台风,天气预报方法与近代气象监测技术。理解掌握气团、锋、气旋与反气旋,西风槽和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熟练掌握概念、基本原理、重点和难点。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学时数:6教学目标: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分类,能用所学知识描述地区气候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太阳辐射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2.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形成。3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作用。4.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5.气候带划分。6.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7.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8.近代气候变迁和气候异常原因。9.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气候和气候系统第二节气候形成的因素第三节气候带和气候型第四节气候变迁第五节世界主要气候带内的农林业教学要求:厂解气候变迁和气候异常原因,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与物候。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形成,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候带和气候型。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与多种多样气候类型。熟练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能用所学知识描述地区气候特点。31
31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第二节 气团 第三节 锋面 第四节 气旋及其天气 第五节 反气旋及其天气 第六节 高空天气系统 第七节 温度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 第八节 水分异常造成的气象灾害 教学要求: 了解低温灾害,连阴雨和洪涝灾害,干旱与干热风,冰雹与台风,天气预报方法与近代气象 监测技术。理解掌握气团、锋、气旋与反气旋,西风槽和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熟练掌握概念、基 本原理、重点和难点。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学时数:6 教学目标: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分类,能用所学知识描述地区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太阳辐射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2.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形成。3 下垫面对气候 形成的作用。4.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5.气候带划分。6.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7.季 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8.近代气候变迁和气候异常原因。9.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候和气候系统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四节 气候变迁 第五节 世界主要气候带内的农林业 教学要求: 了解气候变迁和气候异常原因,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与 物候。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形成,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 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候带和气候型。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明显,大 陆性气候特点与多种多样气候类型。熟练掌握气候形成的原因,能用所学知识描述地区气候特点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八章农业小气候学时数:3教学目标:掌握小气候形成的原因,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2.农田小气候特征。3.坡地小气候特征。4.林带的防风效应5.森林小气候。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气候第二节农业小气候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小气候与下垫面能量平衡。熟练掌握活动面和活动层概念并能分析小气候形成的原因,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学时)(一)实验课程简介实验按照气象要素、仪器综合使用、资料分析等三部分内容,安排6个实验12个学时。(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仪器原理,掌握观测方法,会处理观测资料并能分析出结论。(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按照《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每组人序号实验名称学时类型实验要求数综合性实验02011002+012测温仪器介绍与温度观测方法必做5综合性实验必做02011002+0225空气湿度的观测必做02011002+032综合性实验5气压、风、蒸发和降水的观侧界限温度稳定通过日期的确定必做02011002+04综合性实验2和积温求算降水保证率的求算和等值线图必做2综合性实验02011002+055的绘制32
32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 农业小气候 学时数:3 教学目标:掌握小气候形成的原因,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2.农田小气候特征。3. 坡地小气候特征。 4.林 带的防风效应 5.森林小气候。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气候 第二节 农业小气候 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小气候与下垫面能量平衡。熟练掌握活动面和活动层概念并能分析小气候形成的 原因,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2 学时) (一)实验课程简介 实验按照气象要素、仪器综合使用、资料分析等三部分内容,安排 6 个实验 12 个学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仪器原理,掌握观测方法,会处理观测资料并能分析出结论。 (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按照《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 数 02011002+01 测温仪器介绍与温度观测方法 2 综合性实验 必做 5 02011002+02 空气湿度的观测 2 综合性实验 必做 5 02011002+03 气压、风、蒸发和降水的观侧 2 综合性实验 必做 5 02011002+04 界限温度稳定通过日期的确定 和积温求算 2 综合性实验 必做 5 02011002+05 降水保证率的求算和等值线图 的绘制 2 综合性实验 必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