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土壤筛(20目、60目、100目):广口瓶(500ml、250m1):油布或塑料布;木板:碎土木棒;土壤布袋或塑料袋;标签:土铲或剖面刀:铁铣:米尺:磁研钵【实验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1.实验学时:2学时2.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有机质对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原理和方法步骤3.实验内容:土壤样品消煮,滴定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4.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对所处理的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有机质消化装置;硬质试管(18×180毫米);油浴锅(可用铝锅代用):铁丝笼(消煮时插试管用);温度计(0300℃);分析天平,注射器(5m1),滴定管(25m1),吸管(5ml),三角瓶(250ml)【实验四】土壤含水量的测定1.实验学时:2学时2.实验目的:了解土壤实际水分情况,制定灌溉计划3.实验内容: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4.实验要求:掌握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计算方法5.实验设备及器材:铝盒、天平、烘箱、取土钻【实验五】土容重测定及孔隙度计算1.实验学时:2学时2.实验目的: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并对孔隙度进行计算;通过实验结果判断土壤容重是否符合作物的正常生长3.实验内容: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4.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对选定地点的土壤进行环刀取样,并进行容重的室内测定,最后得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天平、环刀、烘箱、小刀、铁铲、小铁锤、木垫板、小铝盒等【实验六】土壤酸碱性的测定1.实验学时:2学时2.实验目的:用电位测定土壤的pH值3.实验内容:土壤样品称取,土壤悬液制备,电位计测定土壤pH值4.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最后得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酸度计、振荡器、分析天平、100ml塑料瓶、量筒23
23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土壤筛(20 目、6 0 目、100 目);广口瓶(500 m1、250m1);油布 或塑料布;木板;碎土木棒;土壤布袋或塑料袋;标签;土铲或剖面刀;铁铣;米尺;磁研钵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实验学时:2 学时 2.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有机质对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原 理和方法步骤 3.实验内容:土壤样品消煮,滴定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4.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对所处理的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 有机质的方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有机质消化装置;硬质试管(18×180 毫米);油浴锅(可用铝锅代用); 铁丝笼(消煮时插试管用);温度计(0~300℃);分析天平,注射器(5 m1),滴定管(25 m1), 吸管(5 m1) ,三角瓶(250 m1) 【实验四】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1.实验学时:2 学时 2.实验目的:了解土壤实际水分情况,制定灌溉计划 3.实验内容: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4.实验要求:掌握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计算方法 5.实验设备及器材:铝盒、天平、烘箱、取土钻 【实验五】土壤容重测定及孔隙度计算 1.实验学时:2 学时 2.实验目的: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并对孔隙度进行计算;通过实验结果判断 土壤容重是否符合作物的正常生长 3.实验内容: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 4.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对选定地点的土壤进行环刀取样,并进行容重的室内测定,最 后得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天平、环刀、烘箱、小刀、铁铲、小铁锤、木垫板、小铝盒等 【实验六】土壤酸碱性的测定 1.实验学时:2 学时 2.实验目的:用电位测定土壤的 pH 值 3.实验内容:土壤样品称取,土壤悬液制备,电位计测定土壤 pH 值 4.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最后得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5.实验所需仪器设备:酸度计、振荡器、分析天平、100 ml 塑料瓶、量筒
【实验七】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研究1.实验学时:4学时2.实验目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明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3.实验内容:设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深度、太阳辐射情况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4.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时需科学严谨5.实验设备及器材:铝盒、天平、烘箱、土钻六、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将日常课程教学、环境热点问题、生态问题、土污染、王壤退化、生活实例、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机联系,列举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使思政元素在“土壤学”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讲授绪论时,开篇引出“土”的说文解字。早在5000一9500年前,甲骨文就根据土壤基本功能形象地描绘了“土”字,表明一粒种子在土层中发芽生长;在距今2000多年的《尚书禹贡》篇中,对“土”字也作了解释,“二”像地之上,地之中,“”物出之形也,即构成土字中的“二”,其指表土,其下指底土“,1”是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这是我国人民对土壤所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温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过程的条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土壤,其肥力特征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尚书禹贡》中也有记载,其概述了九州主的地理分布与肥力等级等特征,反映了土壤分类的萌芽,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壤专门论著。将土壤学课程理论讲授中的理论问题(例如: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与我党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重要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两山理论”的实质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情怀。将土壤学界优秀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引入课堂,例如:为我国土壤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侯光炯院士,以及扎根垦区、奉献垦区、一生致力于黑龙江省土壤保护事业的张之一教授,将这些身边优秀土壤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情怀,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像老一辈土壤学家一样,努力实现土壤科学为农业丰产服务的理想。将土壤学专业知识与当前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例如:秸秆还田在实施过程中的利整问题,王壤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相关视频学习,引导学生用土壤学专业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历史担当,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理论课教材:《土壤学》,孙向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年(2)实验课教材:《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胡慧蓉田昆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2.参考书:24
24 【实验七】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研究 1.实验学时:4 学时 2.实验目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明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 3.实验内容:设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深度、太阳辐射情况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 4.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时需科学严谨 5.实验设备及器材:铝盒、天平、烘箱、土钻 六、课程思政 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将日常课程教学、环境热点问题、生态问题、土壤 污染、土壤退化、生活实例、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机联系,列举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不 断充实课程内容,使思政元素在“土壤学”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讲授绪论时,开篇引出“土” 的说文解字。早在 5 000—9 500 年前,甲骨文就根据土壤基本功能形象地描绘了“土”字,表明一 粒种子在土层中发芽生长;在距今 2 000 多年的《尚书·禹贡》篇中,对“土”字也作了解释,“二” 像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之形也,即构成土字中的“二”,其指表土,其下指底土“,丨”是植物 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这是我国人民对土壤所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 的,但是由于温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过程的条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斓的土壤,其肥力 特征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在《尚书·禹贡》中也有记载,其概述了九州土壤的地理分布与肥力等 级等特征,反映了土壤分类的萌芽,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壤专门论著。将土壤学课程理论讲授中的 理论问题(例如: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与我党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重要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 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两山理论”的实质和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 保护情 怀。将土壤学界优秀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引入课堂,例如:为我国土壤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侯光 炯院士,以及扎根垦区、奉献垦区、一生致力于黑龙江省土壤保护事业的张之一教授,将这些身 边优秀土壤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情怀,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像老一 辈土壤学家一样,努力实现土壤科学为农业丰产服务的理想。将土壤学专业知识与当前农业生产 实际问题相 结合,例如:秸秆还田在实施过程中的利弊问题,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 相关视频学习,引导学生用土壤学专业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 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历史担当,树立生态环境保护 责任感。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理论课教材:《土壤学》,孙向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年 (2)实验课教材:《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胡慧蓉 田昆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 2.参考书:
(1)《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2)《环境土壤学》第二版,陈怀满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3)《土壤物理研究法》,依艳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TheNatureandPropertiesof Soils》(15thedition),RayRWeil&NyleCBradyPersonEducation,Inc.,NewJersey,2017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www.issas.cas.cn(2)中国环境生态网:http://www.eedu.org.cn/index.shtml(3)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http://www.iuss.org/(4)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https://www.soils.org/八、教学条件本课程的任课老师均毕业于土壤学相关专业,并开展了大量土壤学相关方面的研究,熟悉土壤学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实施需要有教材、多媒体教室,土壤学实验室。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根据线上学习、实验情况、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学习讨论及课堂表现综合给分。2.终结性评价:期末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50%。25
25 (1)《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年 (2)《环境土壤学》第二版,陈怀满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土壤物理研究法》,依艳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15th edition), Ray R Weil & Nyle C Brady Person Education, Inc., New Jersey,2017 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www.issas.cas.cn/ (2)中国环境生态网:http://www.eedu.org.cn/index.shtml (3)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 http://www.iuss.org/ (4)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https://www.soils.org/ 八、教学条件 本课程的任课老师均毕业于土壤学相关专业,并开展了大量土壤学相关方面的研究,熟悉土 壤学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实施需要有教材、多媒体教室,土壤学实验室。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根据线上学习、实验情况、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小 组学习讨论及课堂表现综合给分。 2.终结性评价:期末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 50%
4.气象学Meteorology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51003课程总学时:48实验学时:1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陈景玲课程团队:杨小燕魏琳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生态学对先修的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对后续的支撑:主撰人:陈景玲杨小燕审核人:张志铭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06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气候学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并能用气象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问题和各种相关环境问题。主要讲述影响环境变化和生物生长的气象要素如:光、温、水、气压、风等的基本知识及与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并讲述天气学、气候学和小气候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光、温、水、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理论,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和生物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掌握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掌握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仪器使用和气象资料整理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成分和分层,了解和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引起的环境气象问题;掌握各种气象要素(光、温、水、气压、风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变化规律并能够分析相关问题;以及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分析各种相关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2、实验技能方面:了解各种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识别和掌握各种仪器的观测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各个参数的计算,以及气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围绕生态学科的发展需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思政融入教学,26
26 4. 气象学 Meteorolog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51003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 12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陈景玲 课程团队:杨小燕 魏琳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生态学 对先修的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对后续的支撑: 主撰人:陈景玲 杨小燕 审核人:张志铭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06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气候学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并能 用气象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问题和各种相关环境问题。主要讲述影响环境变化和生物 生长的气象要素如:光、温、水、气压、风等的基本知识及与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并讲述天气学、 气候学和小气候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光、温、水、气压、风等气象 要素的基本理论,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和生物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 掌握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掌握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仪器使用和 气象资料整理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成分和分层,了解和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引起的环境气象问题;掌握各种 气象要素(光、温、水、气压、风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变化规律并能够分析相关问题; 以及天气学、气候学、小气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分析各种相关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 2、实验技能方面: 了解各种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识别和掌握各种仪器的观测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各个 参数的计算,以及气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围绕生态学科的发展需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思政融入教学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2.21目标1:使学生具备分析各种相关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的能力。目标2:使学生具备分析各种气象环境变化与生物的关系,解决生产中的相22.3关问题。目标3: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气象要素的观测及气象资料整理和分3.13析的能力。44.1目标4: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相关问题。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学时)绪论学时数:2教学目标:讲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教学重点和难点: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二节大气污染第三节大气与农林业生产教学要求:了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解气象学的任务,掌握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熟练掌握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时数:4第一章大气教学目标:讲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分层的依据和对流层的基本特征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二节大气污染第三节大气与农林业生产教学要求:27
27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目标 1:使学生具备分析各种相关气象现象的发生及分布特点的能力。 2.2 2 目标 2:使学生具备分析各种气象环境变化与生物的关系,解决生产中的相 关问题。 2.3 3 目标 3: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气象要素的观测及气象资料整理和分 析的能力。 3.1 4 目标 4: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相关问题。 4.1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 学时) 绪论 学时数:2 教学目标:讲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第二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与农林业生产 教学要求: 了解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解气象学的任务,掌握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熟 练掌握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组织与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 课后借助超星网上教学平台进行章节测验,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章 大气 学时数:4 教学目标:讲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分层的依据和对流层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第二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与农林业生产 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