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海洋和陆地水学时数:6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的起源、分布、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湖泊与沼泽,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冰川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理解海水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规律,知道水情要素基本内涵;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概念,流域的水量平衡,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环境的相互影响,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河流、地下水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地下水运动规律。教学要求: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的起源、分布、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湖泊与沼泽,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冰川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理解:海水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规律,知道水情要素基本内涵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概念,流域的水量平衡,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环境的相互影响,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按理藏条件的分类等。熟练掌握: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河流、地下水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地下水运动规律。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第六章地貌学时数:6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的发育过程;了解区域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理解地貌发育要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地貌的地理环境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貌发育与岩石、气候、水等地理要素的作用关系,地貌的地育过程,流水地貌,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各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与演变规律。教学要求:了解:区域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理解:地貌发育要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掌握:基本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的发育过程。熟练掌握:地貌发育与岩石、气候、水等地理要素的作用关系,地貌的地育过程,流水地貌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各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与演变规律。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学时数:4第七章土壤圈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含义,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物质组成及特征;理解土壤形成分布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过程,了解土壤类型特征,土壤分类及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8
8 第五章 海洋和陆地水 学时数:6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的起源、分布、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湖泊与沼泽,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冰川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成分;理解海水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规律,知道水情要素基本内涵; 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概念,流域的水量平衡,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环境的相互影 响,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河流、地下水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变化规律, 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地下水运动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的起源、分布、海水理化性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湖 泊与沼泽,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冰川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 学成分。 理解:海水运动及海平面变化规律,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规律,知道水情要素基本内涵。 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概念,流域的水量平衡,径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环境的 相互影响,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等。 熟练掌握: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河流、地下水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变化规律,径 流的形成与集流过程,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河流、地下水运动规律。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六章 地貌 学时数:6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的发育过程;了解区域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理 解地貌发育要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地貌的地理环境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貌发育与岩石、气候、水等地理要素的作用关系,地貌的地育过程,流水地 貌,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各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与演变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区域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 理解:地貌发育要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 掌握:基本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的发育过程。 熟练掌握:地貌发育与岩石、气候、水等地理要素的作用关系,地貌的地育过程,流水地貌,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各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与演变规律。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七章 土壤圈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土壤含义,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物质组成及特征;理解土壤形成分布的基本规律 和主要成土过程,了解土壤类型特征,土壤分类及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物质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境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壤的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要求:了解:土壤类型特征,土壤分类及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理解:土壤形成分布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掌握:主壤含义,成主因素学说,土壤物质组成及特征。熟练掌握:土壤物质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壤的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学时数:4第八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生物界的类型: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理解主要生态系统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要求:了解:地球生物界的类型。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熟练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第九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学时数:2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了解自然区划的方法,理解地学规律在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区划的方法。理解:地学规律在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中的应用。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域的原则。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王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含义,组分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9
9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物质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壤的形成与地 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土壤类型特征,土壤分类及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 理解:土壤形成分布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 掌握:土壤含义,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物质组成及特征。 熟练掌握:土壤物质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壤的形成与地理 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八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学时数:4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生物界的类型;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 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理解主要生态系统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地球生物界的类型。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熟练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生 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九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学时数: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区划的原则,了解自 然区划的方法,理解地学规律在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 综合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涵义,组分及特征及空间分 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自然区划的方法。 理解:地学规律在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中的应用。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域的原则。 熟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 合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含义,组分及特征及空间分布 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学时)(一)实验课程简介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安排3个实验,共12个学时。(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2.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摆放整齐,布局合理;3.进入实验室,不得高声喧哗和打闹,不准乱丢纸屑和杂物,保持实验室安静与整洁:4.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严禁在有易燃易爆危险品处使用明火;5.爱护仪器,轻拿轻放,避免划伤桌面;6.小心操作仪器,防止温度表等玻璃制品损坏,水银溢出:7.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校验和标定:8.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组织修复,并做好维修记录:9.注意大型仪器设备停电保护,防止因电压波动或突然停电造成仪器设备损坏;10.离开实验室时,要确实做到断电、断水、关闭门窗。(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序号学时类型实验名称实验要求每组人数44必做02051002+01矿物岩石认识实习综合性实验4402051002+02必做地质实习综合性实验4402051002+03必做地貌实习综合性实验(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方式:实验室讲解和认知,实地观测。基本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六)实验内容安排【实验一】矿物岩石认识实习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通过对标本的认知,了解主要的岩石、矿物和化石基本物理性状。能够区分三大类岩石,识别常见的矿物类型。3.实验内容:(1)通过标本,认知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认知常见的造岩矿物10
10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2 学时) (一)实验课程简介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安排 3 个实验, 共 12 个学时。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 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2.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摆放整齐,布局合理; 3.进入实验室,不得高声喧哗和打闹,不准乱丢纸屑和杂物,保持实验室安静与整洁; 4.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严禁在有易燃易爆危险品处使用明火; 5.爱护仪器,轻拿轻放,避免划伤桌面; 6.小心操作仪器,防止温度表等玻璃制品损坏,水银溢出; 7.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校验和标定; 8.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组织修复,并做好维修记录; 9.注意大型仪器设备停电保护,防止因电压波动或突然停电造成仪器设备损坏; 10.离开实验室时,要确实做到断电、断水、关闭门窗。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实验要求 每组人数 02051002+01 矿物岩石认识实习 4 综合性实验 必做 4 02051002+02 地质实习 4 综合性实验 必做 4 02051002+03 地貌实习 4 综合性实验 必做 4 (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方式:实验室讲解和认知,实地观测。基本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矿物岩石认识实习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通过对标本的认知,了解主要的岩石、矿物和化石基本物理性状。能够区分三大 类岩石,识别常见的矿物类型。 3.实验内容: (1)通过标本,认知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认知常见的造岩矿物
(3)识别生物化石4.实验要求:岩石先要区分不同岩类,然后再认知具体名称,区分相似形态的矿物特征,注意化石标本保护。5.实验设备及器材:岩石、矿物和生物化石标本。【实验二】地质实习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山体形成过程、主要出露的地层、地层接触关系、典型构造及罗盘使用等;旨在认识基本的地层、构造,掌握地质测量罗盘使用方法。3.实验内容:(1)野外识别褶皱、断层,判断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构造(2)野外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倾向、走向、倾角4.实验要求:野外注意观测褶皱、断层等识别标志:测量产状时一定找准正确的层面:测量倾角时多测几次。5.实验设备及器材:地质图、地质罗盘。【实验三】地貌实习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地貌形成过程、地层接触关系、矿物组成及地貌形态等:旨在把地质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3.实验内容:(1)地貌形态观测(2)地层成分、磨圆度、分选性、排列方向,交错层理观测(3)地层接触关系、矿物组成及地貌形态(4)南京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地质现象等认知4.实验要求:把地质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5.实验设备及器材:地质剖面图,遥感影像图。六、课程思政基于地理类自然科学精神培养(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求真务实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人文精神培养(如热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爱国奉献精神培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英勇抗争等方面)并用这些思政元素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致力于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价值引领以及行为的塑造。11
11 (3)识别生物化石 4.实验要求:岩石先要区分不同岩类,然后再认知具体名称,区分相似形态的矿物特征,注意 化石标本保护。 5.实验设备及器材:岩石、矿物和生物化石标本。 【实验二】地质实习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山体形成过程、主要出露的地层、地层接触关系、典型构造及罗 盘使用等;旨在认识基本的地层、构造,掌握地质测量罗盘使用方法。 3.实验内容: (1)野外识别褶皱、断层,判断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构造 (2)野外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倾向、走向、倾角 4.实验要求:野外注意观测褶皱、断层等识别标志;测量产状时一定找准正确的层面;测量倾角时 多测几次。 5.实验设备及器材:地质图、地质罗盘。 【实验三】地貌实习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地貌形成过程、地层接触关系、矿物组成及地貌形态等;旨在把 地质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3.实验内容: (1)地貌形态观测 (2)地层成分、磨圆度、分选性、排列方向,交错层理观测 (3)地层接触关系、矿物组成及地貌形态 (4)南京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地质现象等认知 4.实验要求:把地质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5.实验设备及器材:地质剖面图,遥感影像图。 六、课程思政 基于地理类自然科学精神培养(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求真务实精神、团 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人文精神培养(如热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 爱国奉献精神培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英勇 抗争等方面)并用这些思政元素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致力于实现自然地理学课程价值引领 以及行为的塑造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伍和光,王乃昂,胡双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参考书:(1)罗怀良.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2)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4)杨景春等.地貌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1)i自然(中国自然资源报),https://www.iziran.net/(2)自然地理学(复旦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UDAN-1003402003八、教学条件本课程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需要用到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本课程实验课在教学实验室进行,教学条件均已具备,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即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由平时作业成绩(al)、平时测试成绩(a2)、小组作业成绩(a3)、课堂考勤成绩(a4)、课堂表现成绩(a5)构成。比重占40%。过程性评价=a1×0.2+a2×0.2+a3×0.3+a4×0.2+a5×0.1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比重占60%。3.课程综合评价: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对应课程目标1、2、3,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2、3。12
12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伍和光,王乃昂,胡双熙.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2.参考书: (1)罗怀良.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年. (2)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4)杨景春等.地貌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 (1)i 自然(中国自然资源报),https://www.iziran.net/ (2)自然地理学(复旦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UDAN-1003402003 八、教学条件 本课程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需要用到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本课程实验课在教学实 验室进行,教学条件均已具备,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即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由平时作业成绩(a1)、平时测试成绩(a2)、小组作 业成绩(a3)、课堂考勤成绩(a4)、课堂表现成绩(a5)构成。比重占 40%。 过程性评价=a1×0.2+a2×0.2+a3×0.3+a4×0.2+a5×0.1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比重占 60%。 3.课程综合评价: 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对应课程目标 1、2、3,平时成绩对应课程目标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