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借鉴和运用。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1宏观vs.微观(分子生态)1.2长期定位研究1.3数学和计算机学科先进技术和理论2全球变化生态学2.1光的变化2.2水的变化2.3温度的变化3.根系生态学3.1根系的结构与功能3.2根系与共生微生物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引入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学时数2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教学目标:掌握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这些重要的概念,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和生产力的关系,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格局和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1森林生态学研究进展2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2.1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2.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2.3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3.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展望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引入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果。第四章生态环境工程学时数23
3 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借鉴和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1 宏观 vs.微观(分子生态) 1.2 长期定位研究 1.3 数学和计算机学科先进技术和理论 2 全球变化生态学 2.1 光的变化 2.2 水的变化 2.3 温度的变化 3.根系生态学 3.1 根系的结构与功能 3.2 根系与共生微生物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引入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提高 教学效果。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学时数 2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这些重要的概念,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 和生产力的关系,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格局和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功能的内涵和外延。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 森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2 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1 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 2.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3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 3.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展望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引入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提高 教学效果。 第四章 生态环境工程 学时数 2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环境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生态环境工程和一般的环境工程之间的异同,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工程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研究进展,掌握我校生态学科研发的种基盘育苗和空气断根在困难地造林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环境工程和一般的环境工程之间的异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1生态环境工程的概念和产生背景2生态环境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区别与联系3生态环境工程的研究进展4种基盘育苗和空气断根在困难地造林中的应用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研讨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景和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五、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将课程教学、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全球变化、生活实例、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机联系,列举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使思政元素在“生态学导论"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困难地造林这些重要的生态学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重新理解国家的战略方针,明白生态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战略都密切相关。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由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201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环境生态工程》,由朱端卫编著,2017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七、教学条件本课程的课程组教师有4人,均为教授。多媒体教室具备满足课程教学需求。八、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测试、出勤考核、小组学习讨论及课堂表现等方面。2.终结性评价:期末为结课论文,占总成绩70%。A
4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环境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生态环境工程和一般的环境工程之间的异 同,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工程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研究进展,掌握我校生态学科研发的种基盘育苗 和空气断根在困难地造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环境工程和一般的环境工程之间的异同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 生态环境工程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2 生态环境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3 生态环境工程的研究进展 4 种基盘育苗和空气断根在困难地造林中的应用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研讨生态环境工程的前景和问题,提 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思政 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将课程教学、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全球 变化、生活实例、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机联系,列举出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不断充实课程 内容,使思政元素在“生态学导论”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例如,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困难地造林 这些重要的生态学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重新理解国家的战略方针,明白生态学与我们的日常生 活乃至国家战略都密切相关。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由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2015 年由高等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2)《环境生态工程》,由朱端卫编著,2017 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七、教学条件 本课程的课程组教师有 4 人,均为教授。多媒体教室具备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八、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包括课堂测试、出勤考核、小组学习讨论及课堂表 现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期末为结课论文,占总成绩 70%
2、自然地理学(Physiography)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51002课程总学时:48实验学时:1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专业类开设学期:第3学期课程负责人:李强课程团队:李强授课语言:汉语适用专业:生态学对先修的要求:生态学导论对后续的支撑:综合教学实习等主撰人:李强审核人:孔德良、郭二辉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06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主要任务及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地球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分布及形成过程,分析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先修课程生态学导论在自然地理模块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同时也是后续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等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基本分析以及制图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然地理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2.实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岩石矿物认识实习,地质实习和地貌实习,通过实习认知常见的岩石、矿物和化石,野外识别褶皱、断层、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构造,止确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了解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5
5 2、自然地理学 (Physiograph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51002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12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专业类 开设学期:第 3 学期 课程负责人:李强 课程团队:李强 授课语言:汉语 适用专业:生态学 对先修的要求:生态学导论 对后续的支撑:综合教学实习等 主撰人:李强 审核人:孔德良、郭二辉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06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自然地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主要任务及自然地理学与 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地球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分布及形成过程,分析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 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先修课程生态学导论在自然地理 模块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同时也是后续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等课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 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观念,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基本分析以及 制图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然地理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理 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 境的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 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2.实验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岩石矿物认识实习,地质实习和地貌实习,通过实习认知常见的岩 石、矿物和化石,野外识别褶皱、断层、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构造,正确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 了解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基本分析以及制图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然地理基础。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1.21务,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2.1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认识自然地理22.1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及野外调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区域与全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人地1.2 3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学时)第一章绪论学时数:2教学目标:明确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位置,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地理学的分科及各学科间的关系。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地理学的任务。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地理学的分科及各学科间的关系。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学时数:4第二章地球教学目标:了解星系的组成及地球在总星系中的位置,掌握太阳系是行星的组成及其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理解月球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形成。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其带来的意义,掌握地球6
6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各自然 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特别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 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建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的观念,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基 本分析以及制图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然 地理基础。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 务,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 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 1.2 2.1 2 掌握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认识自然地理 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及野 外调查分析能力。 2.1 3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区域与全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人地 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1.2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学时数:2 教学目标:明确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位置,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地理学的分科及各学科间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地理学的任务。 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及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地理学的分科及各学科间的关系。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 地球 学时数:4 教学目标:了解星系的组成及地球在总星系中的位置,掌握太阳系是行星的组成及其绕太阳运动 的共同特征,理解月球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形成。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其带来的意义,掌握地球
运动,四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化基本规律和意义。明确地理坐标的含义,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表面基本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星系的组成及地球在总星系中的位置。理解:月球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形成,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其带来的意义。掌握:太阳系是行星的组成及其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地球运动,四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化基本规律和意义。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地球运动,四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化基本规律和意义。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第三章地壳学时数:4教学目标: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震、火山的基本知识和分布理解大地构造学说,了解地壳演变简史。教学重点和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及地震、火山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说理论。教学要求:了解:地壳演变简史。理解:大地构造学说。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震、火山的基本知识和分布。熟练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及地震、火山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说理论。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第四章大气和气候学时数:4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热能,蒸发、凝结和降水现象基本原理,掌握三圈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简史。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要求:了解:气候变化简史。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影响因素。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热能,蒸发、凝结和降水现象基本原理,三圈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与联系。熟练掌握: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7
7 运动,四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化基本规律和意义。明确地理坐标的含义,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 表面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 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星系的组成及地球在总星系中的位置。 理解:月球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形成,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及其带来的意义。 掌握:太阳系是行星的组成及其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 地球运动,四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 化基本规律和意义。 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地球运动,四 季变化及黄赤交角变化基本规律和意义。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 地壳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震、火山的基本知识和分布, 理解大地构造学说,了解地壳演变简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及地震、火山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说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地壳演变简史。 理解:大地构造学说。 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震、火山的基本知识和分布。 熟练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及地震、火山的基本概念。大地构造学说理论。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四章 大气和气候 学时数:4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热能,蒸发、凝结和降水现象基本原理,掌握三圈 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 简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要求: 了解:气候变化简史。 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影响因素。 掌握: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热能,蒸发、凝结和降水现象基本原理,三圈环流和主 要天气系统,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与联系。 熟练掌握: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组织与实施:理论讲授与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