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淡水养鱼业,养殖周期一般为1 年~3年。大水面养殖,饲养密度较稀,水体 水质良好,养殖周期往往为2年(即第一年从 池塘中养成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在天然水域养 成食用鱼)。池塘养鱼由于饲养密度较高,水 质较差,生长比天然水域慢。在长江流域的池 塘养鱼业大多采用2年或3年的养殖周期,其中: 鲢、鳙、鲤、鲫为2年,草鱼、鲂鱼为2年或3 年,青鱼一般需3年~4年(见表2-3-1);珠 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较高,鱼类的生长期比长江 流域长,在池塘中各种鱼类
我国的淡水养鱼业,养殖周期一般为1 年~3年。大水面养殖,饲养密度较稀,水体 水质良好,养殖周期往往为2年(即第一年从 池塘中养成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在天然水域养 成食用鱼)。池塘养鱼由于饲养密度较高,水 质较差,生长比天然水域慢。在长江流域的池 塘养鱼业大多采用2年或3年的养殖周期,其中: 鲢、鳙、鲤、鲫为2年,草鱼、鲂鱼为2年或3 年,青鱼一般需3年~4年(见表2-3-1);珠 江流域年平均气温较高,鱼类的生长期比长江 流域长,在池塘中各种鱼类
养殖周期比长江流域短0.5年~1年;相反,东 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这些鱼类的养殖周期 则比长江流域长0.5年~1年。 由表2-3-1可见,与其他动物(畜、禽业) 饲养业相比,鱼类的养殖周期均较长。缩短养 鱼周期,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养鱼 设施的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饲养过程 的病害和其它损失,更多更快地提供食用鱼,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养殖周期比长江流域短0.5年~1年;相反,东 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这些鱼类的养殖周期 则比长江流域长0.5年~1年。 由表2-3-1可见,与其他动物(畜、禽业) 饲养业相比,鱼类的养殖周期均较长。缩短养 鱼周期,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养鱼 设施的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饲养过程 的病害和其它损失,更多更快地提供食用鱼,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鱼类的养殖周期为何如此长?究其原因, 除了与家畜、家禽相似的品种、病害和饲养工 艺等因素外,鱼类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二个: 一是温度。从理论上讲,鱼类属变温动物,所 摄取的能量不必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其饵料系 数低,饲料报酬高。但变温动物最大的弱点恰 恰是它们的新陈代谢水平随水温而变化。在非 适宜温度(例如低温条件),其新陈代谢水平 显著下降
鱼类的养殖周期为何如此长?究其原因, 除了与家畜、家禽相似的品种、病害和饲养工 艺等因素外,鱼类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二个: 一是温度。从理论上讲,鱼类属变温动物,所 摄取的能量不必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其饵料系 数低,饲料报酬高。但变温动物最大的弱点恰 恰是它们的新陈代谢水平随水温而变化。在非 适宜温度(例如低温条件),其新陈代谢水平 显著下降
在低温环境条件,鱼类很少摄食甚至停止 摄食,生长缓慢甚至停滞。鱼类在越冬阶段, 有机体主要靠消耗体内积贮的营养维持生命, 故其体重有所下降,俗称掉膘。在适温范围内, 水温提高10℃,其新陈代谢提高1倍。在最适 生长温度范围内,摄食量增大,肠道内消化酶 的活力明显增强,其生长迅速。因此,养殖鱼 类每年的最适生长时间只有水温较高的几个月。 其它时间由于水温较低,不是生长缓慢,便是 生长停滞
在低温环境条件,鱼类很少摄食甚至停止 摄食,生长缓慢甚至停滞。鱼类在越冬阶段, 有机体主要靠消耗体内积贮的营养维持生命, 故其体重有所下降,俗称掉膘。在适温范围内, 水温提高10℃,其新陈代谢提高1倍。在最适 生长温度范围内,摄食量增大,肠道内消化酶 的活力明显增强,其生长迅速。因此,养殖鱼 类每年的最适生长时间只有水温较高的几个月。 其它时间由于水温较低,不是生长缓慢,便是 生长停滞
二是在高密度精养殖条件下,鱼类的生长 还受环境条件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受水中的溶 解氧、分子态氨、盐度、pH等因子影响。在最 适生长温度中,其摄食量大,水质容易转肥, 往往在夜间造成缺氧、分子氨增高,轻则抑制 鱼类摄食生长,重则危及鱼类生存。因此,鱼 类就是在最适生长温度期间也不是每天24小时 都生长,由于受水质的制约,一昼夜有若干小 时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种现象在夏季 精养鱼池等小水体中尤为突出
二是在高密度精养殖条件下,鱼类的生长 还受环境条件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受水中的溶 解氧、分子态氨、盐度、pH等因子影响。在最 适生长温度中,其摄食量大,水质容易转肥, 往往在夜间造成缺氧、分子氨增高,轻则抑制 鱼类摄食生长,重则危及鱼类生存。因此,鱼 类就是在最适生长温度期间也不是每天24小时 都生长,由于受水质的制约,一昼夜有若干小 时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种现象在夏季 精养鱼池等小水体中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