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河蟹的养殖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见图3-3-1),属甲 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称毛蟹、 螃蟹,是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 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
第三章 河蟹的养殖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见图3-3-1),属甲 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称毛蟹、 螃蟹,是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 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1.栖居方式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 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 式有隐居和穴居二种。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或 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 蟹穴一般位于高低潮水位线之间;在各类水域 岸滩地带,蟹穴大多在水面之下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1.栖居方式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 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 式有隐居和穴居二种。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或 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 蟹穴一般位于高低潮水位线之间;在各类水域 岸滩地带,蟹穴大多在水面之下
洞口直径与穴道直径一致(洞穴大小和深 浅与河蟹个体大小有关,洞口呈扁圆形或半月 形,穴深20cm~80cm,与地面呈15度左右倾 斜)。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 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河蟹一般不挖穴,隐 伏在水草和水底淤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隐居 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 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脐、金爪、 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 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锈多, 素有“乌小蟹”之称
洞口直径与穴道直径一致(洞穴大小和深 浅与河蟹个体大小有关,洞口呈扁圆形或半月 形,穴深20cm~80cm,与地面呈15度左右倾 斜)。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 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河蟹一般不挖穴,隐 伏在水草和水底淤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隐居 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 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脐、金爪、 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 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锈多, 素有“乌小蟹”之称
2.食性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 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 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 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 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 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 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2.食性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 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 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 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 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 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 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 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 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 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 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 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 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 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 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 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 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 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 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 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 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 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 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