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学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命题人:于秀琴 校对人:刘日善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 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 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 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 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 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 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 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 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 “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 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 石 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 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 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 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 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 “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 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 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 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 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 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 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一一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 的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学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命题人:于秀琴 校对人:刘日善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 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 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 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 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 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 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 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 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 “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 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 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 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 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 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 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 “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 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 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 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 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 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 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 的体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 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 的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 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 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 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 大巧若拙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B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 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 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 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 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B.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 处。 C. 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 为。 D. 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 的痕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 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 就道。 C. 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 ——拙趣。 D. 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 大巧若拙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 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 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 D. 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 能算“巧”,扩大范围。C 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 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 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 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 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 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 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 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 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 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 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 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 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 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 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 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 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 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 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 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 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 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 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 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 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 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岀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 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 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 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 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 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 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 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一一剃头司务的背心 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 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 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 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C 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 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 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 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 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 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 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 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 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 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 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 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 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 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 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 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 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 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 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 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 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 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 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 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 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 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 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 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 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 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 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 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 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
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 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 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 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 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 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 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 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 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B5.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 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 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 人的尊重和赞美。 6.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 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 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 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 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辶 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以为只有风、花、雪、 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 “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 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而作 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 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 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 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 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 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 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 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 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 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 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 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 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 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 人的尊重和赞美。 6. 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 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 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 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故选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 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这 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以为只有风、花、雪、 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 “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 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而作 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 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 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 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 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 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 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赏析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 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 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给人历历在目之感。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 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因为在姿势上, 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使用比喻 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 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 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 得旋转头去。……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 的傀儡。”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 了生活之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 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 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 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 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 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 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 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给人历历在目之感。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 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因为在姿势上, 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使用比喻 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 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 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 得旋转头去。……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 的傀儡。”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 了生活之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