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 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 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 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 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 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 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 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 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 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 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 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 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 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 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 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 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 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 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 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 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 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 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 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 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 而髙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 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 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不正确的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 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 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 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 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 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 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 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 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 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 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 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 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 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 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 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 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 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 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 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 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 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 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 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 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 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2017 年 1 月 23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 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不正确的
B.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 一谈,其错误在于把幸福的条件当作幸福本身。 C.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 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D.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 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古已有之,这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在今 天它们变得十分大胆直白,这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B.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对物质享受幸福观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利益且可以带来更大利益,故而不 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资源占有幸福观容易导致人生异化,使人被占有欲控制;且占有欲会不断膨 胀直至充斥人整个心灵,从而使人成为贪欲的奴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 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B.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 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C.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相反,却容易陷入 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D.除物质需要外,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情感满足、社会尊重以及自我 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比物质需要重要得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庄重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 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 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 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 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 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 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一一所 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 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 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 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 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 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 来是办丧事一一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
B. 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 一谈,其错误在于把幸福的条件当作幸福本身。 C.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 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D.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 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古已有之,这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在今 天它们变得十分大胆直白,这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B.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对物质享受幸福观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利益且可以带来更大利益,故而不 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 资源占有幸福观容易导致人生异化,使人被占有欲控制;且占有欲会不断膨 胀直至充斥人整个心灵,从而使人成为贪欲的奴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 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B. 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 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C. 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相反,却容易陷入 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D. 除物质需要外,人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情感满足、社会尊重以及自我 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比物质需要重要得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 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 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 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 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 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 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 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 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 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 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 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 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 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
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 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 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 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 重视的记录—一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 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 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 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 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 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 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 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 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 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 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 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 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 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 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 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 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 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 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 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 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 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 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 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 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 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 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一一没 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 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 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 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 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
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 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 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 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 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 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 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 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 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 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 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 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 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 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 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 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 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 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 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 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 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 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 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 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 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 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 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 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 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 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 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 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 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 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 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 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
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 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 市的习俗。 B.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 心怀感恩。 C.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 懂得敬畏。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 难的过去。 5、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一一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 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 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 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 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 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 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 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 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 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 ·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 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 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 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 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 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 常好的发展特色
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 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 市的习俗。 B.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 心怀感恩。 C.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 懂得敬畏。 D.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 难的过去。 5、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5 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 3 月 6 日新媒体专电】 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 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 33 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 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 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 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 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 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 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 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 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 •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 奇迹。“美国的 GPS 和俄罗斯的 GLONASS 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 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 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 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 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硏究领域取得 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 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 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硏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 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 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 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 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 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 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 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 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 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 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 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 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 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一一李 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 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硏究领域取得突破, 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嬴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硏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 乔万尼·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 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D.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 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8、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 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 20 年坚守, 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 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 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 “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 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 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 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 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 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 2012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 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知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 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 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 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 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 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 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李 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 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 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 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 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D.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 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8、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