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一—“评点”。“评点”始于唐, 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 《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 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 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 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 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 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 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 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 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 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 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 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 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 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 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 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 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 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 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 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 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 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 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 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 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 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 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 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 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 《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 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 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 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 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 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 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 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 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 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 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 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 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 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 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 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 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 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 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 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 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 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 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 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 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 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 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 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 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 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侧重论述了中国文艺评论上的一种独特的评论样式一—“评点” 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有的价值。 B.文章由“评点”这种评论样式随时代的发展已失去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地引 出与“评点”类似的“弹幕”。 C.文章在分析论证“弹幕”这种新的评论样式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既指 出其优势,也分析了其弊端 D.文章最后分析了“弹幕”的发展路径的两个方向,并认为“弹幕”会成为文 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 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 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 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 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答案】1.B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 根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 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 环境”可知“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 作品”错误。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 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 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 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 “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错误,原文“最后,弹幕也许就 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 项,原文的意思是:弹幕时代的“金圣叹”除了评价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 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 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 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 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侧重论述了中国文艺评论上的一种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有的价值。 B. 文章由“评点”这种评论样式随时代的发展已失去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地引 出与“评点”类似的“弹幕”。 C. 文章在分析论证“弹幕”这种新的评论样式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既指 出其优势,也分析了其弊端。 D. 文章最后分析了“弹幕”的发展路径的两个方向,并认为“弹幕”会成为文 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 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 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 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 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 根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 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 环境”可知“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 作品”错误。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 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 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 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 “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错误,原文“最后,弹幕也许就 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原文的意思是:弹幕时代的“金圣叹”除了评价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 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 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运河一一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 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 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 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 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 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 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 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 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 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 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 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 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 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 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 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 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 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 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 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 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 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 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 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 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 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 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 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 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 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 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 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 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 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 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 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 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 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 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 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 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 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 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 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 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 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 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 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 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 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 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 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 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 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 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 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 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 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 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 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 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 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 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 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 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①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 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 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 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 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 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 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 憾 5.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答案】4C5.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 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 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6.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 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 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 失落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 手法,B项考核语段的作用,D项考核文章的主旨,其中C项,“意在表明桨声 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理解错误,从原文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 流功能的失去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从第④段 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 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 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 垫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 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 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 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 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 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 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 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 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 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 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 情怀。 B. 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 消失。 C. 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 征。 D. 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 憾。 5. 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答案】4. C 5. 第 4 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 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 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6. 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 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 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 失落。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 项考核 手法,B 项考核语段的作用,D 项考核文章的主旨,其中 C 项,“意在表明桨声 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理解错误,从原文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 流功能的失去。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从第④段 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 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 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 垫。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
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含义,作答此 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 久的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 起来,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 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运河的急 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 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 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柯洁微博: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 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晩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 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 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 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 (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 名排在 AlphaGo之前的棋手。) 材料二: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 Master。对 弈刚刚结柬東,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 “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 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 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 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的不好, 我应该贏的,我的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 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 Ai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 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沉寂一年后, Ai phaGo的马甲 Master在网络围棋 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7天,车轮战60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 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 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 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 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AiphaGo用60盘对弈,真正 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奧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 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 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 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 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 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 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褀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
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含义,作答此 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 久的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 起来,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 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运河的急 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 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 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柯洁微博:我从 3 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 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 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 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 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 一战! (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 名排在 AlphaGo 之前的棋手。) 材料二: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 Master。对 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 “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 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 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 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 50 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的不好, 我应该赢的,我的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 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 AiphaGo 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 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沉寂一年后,AiphaGo 的马甲 Master 在网络围棋 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 7 天,车轮战 60 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 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 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不少“定 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 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AiphaGo 用 60 盘对弈,真正 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 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 IT 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 分析师付亮表示,从 Master 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 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 误,不需要休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 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 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