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等社会服务规范,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教学单元 标 内容标准 1通过入学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了解高职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学校教 音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学习堂握体音课堂常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里解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疾病以及健康与疾病的相关概念以及他们之 1理论 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爱护公共财物、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常规、安全知识等 等的高尚情操。 理论 通讨学习短跑的起跑.途中跑及终点冲刺跑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谏度能 2短距离跑能力 体育1 力堂振人休品其本的云动机能 3.中长距离跑能力 3通过对中长跑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的学习,掌握中长跑训练的主要 4跳投类 手段,提高心肺功能,发展耐久力,增强体质。 5.健康长廊 4介绍健康长廊的基本知识,通村练习全面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平竹 6.休闲体育 是高学生的腰腹力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5通过对综合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素质机能。 1通过健康与亚健康理论课的学习,了解健康、亚健康的含义,能够简 1理论 单评价自身的身体状况。 健康与亚健康等理论 2.12分钟跑 2通过12分钟跑的锻炼,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 3.跳投类 体育2 3,通过健康走廊运动项目的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性等 4钟审长家 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得到发展。 5职业体能教育 4通过职业体能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体能,将高职体育 6.休闲与拓展 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1学习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 1理论 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掌握专项理论知识。 2,介绍蛙泳技术原理,通过多媒体及图片教学,初步掌握理论知识 运动处方的制定、专项 逐 理论 体育3 步熟恶水性,基本掌握蛙泳技术动作 3通过专项选项课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专 2游泳基本能力 3,专项技能 项技能和特长、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建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的意识观 4专项素质 4,通过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 1.学习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和专项理论知识 1理论 2专项选项课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 体育4 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专项技能和特长,建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的厘、专项理论 造识观念 2.专项技能 飞.通过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 3专项素质
3 气质等社会服务规范,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教学单元 目 标 内容标准 体育 1 1.通过入学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了解高职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学校教 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学习掌握体育课堂常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理解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疾病以及健康与疾病的相关概念以及他们之间 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爱护公共财物、公共体育设施 等的高尚情操。 2.通过学习短跑的起跑、途中跑及终点冲刺跑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速度能 力,掌握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机能。 3.通过对中长跑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的学习,掌握中长跑训练的主要 手段,提高心肺功能,发展耐久力,增强体质。 4.介绍健康长廊的基本知识,通过练习全面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性, 提高学生的腰腹力量、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5.通过对综合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素质机能。 1.理论 体育常规、安全知识等 理论 2.短距离跑能力 3.中长距离跑能力 4.跳投类 5.健康长廊 6.休闲体育 体育 2 1.通过健康与亚健康理论课的学习,了解健康、亚健康的含义,能够简 单评价自身的身体状况。 2.通过 12 分钟跑的锻炼,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 3.通过健康走廊运动项目的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平衡性等 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得到发展。 4.通过职业体能教育,有效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体能,将高职体育 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1.理论 健康与亚健康等理论 2.12 分钟跑 3. 跳投类 4.健康长廊 5.职业体能教育 6.休闲与拓展 体育 3 1.学习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 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掌握专项理论知识。 2.介绍蛙泳技术原理,通过多媒体及图片教学,初步掌握理论知识,逐 步熟悉水性,基本掌握蛙泳技术动作。 3.通过专项选项课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专 项技能和特长、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建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的意识观 念。 4.通过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 1.理论 运动处方的制定、专项 理论 2.游泳基本能力 3.专项技能 4.专项素质 体育 4 1.学习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和专项理论知识 2.专项选项课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 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掌握专项技能和特长,建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的 意识观念。 3.通过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全面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 1.理论 运动损伤 的急救 与处 理、专项理论 2.专项技能 3.专项素质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学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年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比 容 (体育1) (体育2) (体育3) (体育4) 13.3 11.1% 11.1% 11.1% 11.65% % 13.3 短距离跑 4 % 13.3 础 中长距离跑 4 % 16.9% 体 12分钟跑 6 16.7% 跳类 13.3 投掷类 A 4 11.1% % 游泳 22.2% 26.7 职 健康走廊 8 6 16.7% 业 % 21.95% 体 办公型专业 直立型专业 8 22.2% 运动型专业 跳绳、子 休 单双杠器械 闲 飞盘、飞镖 13.3 6 16.7% 7.5% 拔河 % 柔力球
4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第 一 学 年 第 二 学 年 总 比 例 上学期 (体育 1) 下学期 (体育 2) 上学期 (体育 3) 下学期 (体育 4) 理 论 4 13.3 % 4 11.1% 4 11.1% 4 11.1% 11.65% 基 础 体 能 短距离跑 4 13.3 % 16.9% 中长距离跑 4 13.3 % 1 2 分钟跑 6 16.7% 跳 类 4 13.3 % 4 11.1% 投掷类 职 业 体 能 游 泳 8 22.2% 21.95% 健康走廊 8 26.7 % 6 16.7% 办公型专业 直立型专业 8 22.2% 运动型专业 休 闲 拓 展 跳 绳 、踺子 4 13.3 % 6 16.7% 7.5% 单双杠器械 飞 盘 、 飞 镖 拔 河 柔力球 学 年 学 时 比 内 例 容
体前屈、仰卧 起坐 登山攀爬 专项技术(选项) 18 509% 24 66.7% 29.18 专项素质 11.1% 6 16.7% 6.95% 机动 6.7% 2 5.6% 5.6% 5.6% 5.88% 小计 30 100% 36 100% 36 100% 36 100% 100% 说明:以上学时含考核学时 二、教学建议 1.一年级教学以自然班开课,二年级执行“三自主”选项教学。 2.学期数学以周学时为单位,按项目内容学时比例分程教学时数 3.学生感知练习或采用辅助练习法过程, 4,通讨身体练习达到堂提基本运动技能。 5.通过对某项技术动作的分解练习到完整技术练习,并通过实践练习一纠正错误一再练习过程, 达到熟练掌握的某一技术动作的目的。 6.教学方法采用语言传授(示范、讲解、实践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法、循环练习法,并通过竞赛法或游戏法练习进入情景教学,从而达到掌握某一技术动作的目的。 7.通过对项目的测试或技术评定,检查学生对项目技术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建议 为了合理和准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规定学期相应的考核项目(测试、动作技术评定):并按各 考试项目所占的百分比进行评分,最后综合评定学生体有成绩。评价方法上,在重视原有基础与学习 过程的考评,采用多维评价。建立标准评价模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 学生最终体育成绩)和参照评价模式(学生的体育态度、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学生自我评价、同学 之间的互评、自己进步的幅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多维评价,即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 加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自评等内容。 (一)考核内容 1.理论部分:理论考试以理论课教学内容为主,闭卷或开卷考试,满分100分,占学期成绩的 10% 2.实践部分:各项目考核占总成绩的90%。 (二)成绩评定
5 体 前 屈 、仰 卧 起 坐 登 山 攀 爬 专项技术 (选 项 ) 18 50% 24 66.7% 29.18 专项素质 4 11.1% 6 16.7% 6.95% 机 动 2 6.7% 2 5.6% 2 5.6% 2 5.6% 5.88% 小 计 30 100% 36 100% 36 100% 36 100% 100% 说明:以上学时含考核学时 二、教学建议 1.一年级教学以自然班开课,二年级执行“三自主”选项教学。 2.学期教学以周学时为单位,按项目内容学时比例分配教学时数。 3.学生感知练习或采用辅助练习法过程。 4.通过身体练习达到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5.通过对某项技术动作的分解练习到完整技术练习,并通过实践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过程, 达到熟练掌握的某一技术动作的目的。 6.教学方法采用语言传授(示范、讲解)、实践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法、循环练习法,并通过竞赛法或游戏法练习进入情景教学,从而达到掌握某一技术动作的目的。 7.通过对项目的测试或技术评定,检查学生对项目技术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建议 为了合理和准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规定学期相应的考核项目(测试、动作技术评定);并按各 考试项目所占的百分比进行评分,最后综合评定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方法上,在重视原有基础与学习 过程的考评,采用多维评价。建立标准评价模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 学生最终体育成绩)和参照评价模式(学生的体育态度、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学生自我评价、同学 之间的互评、自己进步的幅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多维评价,即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增 加学生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自评等内容。 (一)考核内容 1.理论部分 : 理论考试以理论课教学内容为主,闭卷或开卷考试,满分 100 分,占学期成绩的 10 % 2. 实践部分 : 各项目考核占总成绩的 90 %。 (二)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按五级评分标准进行: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 分)、不及格(60分以下),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课堂常规要求(主要是考勤规定办法) 执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内容评价比例见下表: 学期内容评分比例 学 年 学年 第二学年 分 比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内 容 (体育1) (体育2) (体育3) (体育4) 理论部分 10% 10% 10% 10% 短跑 20% 基 中长跑 20% 体 12分跑 20% 能 跳投类 20% 20% 游泳 10% 职 健康长廊 20% 20% 体 办公型 每 直立型 20% 践 运动型 部 跳绳、避子 单双杠器械 休 飞盘、飞镖 闲 拔河 多 10% 10% 柔力球 体前屈 仰卧起坐 登山華爬 专项能力 60% 70% 专项素质 20% 20%
6 成绩评定按五级评分标准进行:优(90 分以上)、良(80-89 分)、中(70-79 分)、及格(60-69 分)、不及格(60 分以下),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课堂常规要求(主要是考勤规定办法) 执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内容评价比例见下表: 学 期 内 容 评 分 比 例 第 一 学 年 第 二 学 年 上学期 (体育 1) 下学期 (体育 2) 上学期 (体育 3) 下学期 (体育 4) 理 论 部 分 10% 10% 10% 10% 实 践 部 分 基 础 体 能 短 跑 20% 中长跑 20% 1 2 分 跑 20% 跳 投 类 20% 20% 职 业 体 能 游 泳 10% 健康长廊 20% 20% 办公型 直立型 20% 运动型 休 闲 项 目 跳绳、踺子 10% 10% 单双杠器械 飞盘、飞镖 拔 河 柔力球 体前屈 仰卧起坐 登山攀爬 专 项 能 力 60% 70% 专项素质 20% 20% 学 年 评 分 比 内 例 容
小计 100%100% 100%100%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高等院校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方儒钦,高松龄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2.自编教材《新编高职体育教程》,方儒钦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充分发挥体有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有锻炼,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调动 学生参与体有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3.改造场地器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2.新兴运动项目的应用 3民族传统体有资源的开发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有、社区体有、体有夏(冬)令营、体有节、郊 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五)自然地理课程裔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 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六)体育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拓展课程内容。 第五部分附录 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是依据《学校体有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纲 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淮》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编写。 2.通过对体有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 3.《体有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写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能、职业体能,发展学生专项运动能 力,掌握12项能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对象是大一学生、大二学生。 >
7 小 计 100% 100% 100% 100%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高等院校教材《体育与健康教程》,方儒钦,高松龄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自编教材《新编高职体育教程》,方儒钦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年。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调动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3.改造场地器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2.新兴运动项目的应用。 3.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 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 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六)体育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拓展课程内容。 第五部分 附录 1.《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是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纲 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编写。 2.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 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的编写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体能、职业体能,发展学生专项运动能 力,掌握 1-2 项能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 4.《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对象是大一学生、大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