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终结的人类处境 论历史终结的人类处境 时序逐渐逼近二十一世纪,全世界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方 面出现了惊人的共同体。本世纪初,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将 人类社会分裂开来,君主制度、法西斯主义、自由民主主义、共 产主义在政治权力上激烈的竞争,在此同时,众多国家选择了 不同的经济路线,像是保护主义、统合主义(Corporatism)、自由 市场、社会主义中央计划型经济等等。今天,所有先进国家实 际上都已经采行(或试图采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其中 多数也同时朝向市场导向的经济前进,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的 分工体制整合。 诚如我已在其他地方曾经论述过的,这项运动构成了所 谓的“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在此我采用的是马克 思和黑格尔对历史的界定,在他们的学说里,历史是人类社会 朝向一终极目标迈进的广义演化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发 达,科技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塑造了国家经济,使各个国家和巨 大的金球经济体串连起来;此外,现代化生活日益复杂,信息 流量越来越密集,使得中央集权的计划型经济变得极为困难。 由科技主导的资本主义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回过头来义孕育 出主张均权的自由体制,追求人类尊严的奋斗达到颠峰。当 许多国家在创造民主与自由市场体制上遭遇困难,而原来属 7
信 任 于共产主义世界的另一些国家,又倒退回法西斯主义或无政 府主义时,世界的先进国家除了民主的资本主义(democratic capitalism)之外,并未提供其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模式可供仿 效。 然而,民主资本主义模式的制度同化并不代表社会的挑 战已经结束,在相同的体制架构下,有些比较富裕,有些比较 贫穷,他们在社会生活或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上,也各自不 同,但是在“历史终结”之际,体制同化的必然结果已是众所皆 知,那就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我们无法再透过野心勃勃的社 会工程来达成更进一步的改善。我们都已不再抱持不切实际 的想法,希冀经由大型的政府计划,来造就“伟大的社会”。美 国的克林顿(Clinton)政府在一九九四年推动卫生保健改革的 法案,遭遇到强大的阻力,显示美国人对于政府大规模介入管 理人民的重要经济事务,仍然普遍存有疑虑。 在欧洲,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今天欧洲大陆的主要问题, 例如持续上升的失业率和外来移民问题,都不能够靠扩张福 利政策来解决,相反的,如果有任何改革方案提出来,多半是 主张削减福利政策,以便使欧洲的工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有 竞争力。即便是大萧条时期之后广为工业化民主国家采用的 凯恩斯(Keynes》赤字支出以刺激经济循环的控制方式,在当 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也变成了日后国家自我毁灭的根 源。目前,大部分国家制定总体经济政策时,最大的野心仅仅 是不要制造伤害,确保稳定的财源,还有控制巨额预算赤字, 如此而已。 现在,世人已经放弃期待社会工程的美好远景,所有认真 的观察家都了解,自由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仰赖健康、活力旺盛 8
论历史终结的人类处境 的公民社会,才能够维持下去。“公民社会”是各种中层组织 的复杂大拼盘,里面包含了企业、志愿团体、教育机构、俱乐 部、工会、蝶体、慈善机构、教堂等等,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家 庭,也就是人们融入其文化的主要社会化工具,另外,家庭也 是人们学习谋生技能,为跨入更广阔的社会作准备的地方,更 是社会价值观与知识得以代代相传的凭借。 强大而稳定的家庭结构和持久的社会机制,绝对无法像 政府创建中央银行或军队一般,以法律的力量建构起来。一 个大步前进的公民社会所依赖的是人民的习惯、风俗和伦理 …有意识的政治活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影响这些属性,只 有人民对文化的认识与尊重不断加强,这些属性才能够越来 越丰富。 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超越特定的国家疆界,延伸到全球经 济和国际秩序的领域。事实上,自从冷战结束之后,各种大规 模制度的同化现象形成一幅唱讽刺的画面,其中之一就是现 在全世界的人们甚至比以往更加意识到文化差异的现象。举 列来说,过去十年来美国人比从前更加意识到,冷战时期“自 由世界”的旧盟友日本虽然也采行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可是 他们所遵循的文化规范却和美国截然不同,这些差别导致两 国之间偶尔产生相当严重的摩擦,例如日本企业情愿以较高 的价钱向同一家企业集团下的成员公司采购,也不愿意接受 外国公司所能提供的较低价格或较高品质。再看看另一个层 面,许多亚洲国家在某些方面都苦于美国文化强势的彩响,臂 如美国人喜欢兴讼的个性,或是宁可栖牲大我也要坚持个人 权利的观念,都令亚洲人感到困扰;如今,有越来越多亚洲国 家提出他们自己文化传承的优越性,例如尊重权威、强调教 9
信 育、重视家庭价值观,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杜会延续的宝贵资 产。 在全球秩序范畴下,文化歧异性日益凸显,程度之剧促使 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Huntingtion)提出主张,直指世界正朝 向“文明冲突”的时期迈进,他指称,在文明冲突的世界里,人 们的主要认同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他们认同的是文 化。依照此逻辑,未来人类的冲突不再是法西斯主义、社会主 义、民主主义之间的争执,而是世界主要文化集团,即西方文 化、回教、儒教、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之间的冲突。 亭廷顿认为从现在开始文化差异会越来越显著,所有社 会因为要应付的不只是内部问题,还有相关的外界问题,所以 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议题。这些论点显然正确无误;不过,亨廷 顿的主张有一部份无法令人信服,那就是文化差异必然会引 发冲突。事实正好相反,不同文化的互动所产生的棋逢对手 意识,反而经常激荡出具有创意的改变,这种文化交互刺激的 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例如一八五三年美国海军准将派力 (Commodore Perry)的“黑色船队”抵达日本,日本文化和西方 文化首度相逢,为日后日本的明冶维新和随后而来的工业化 进程奠下基础。再看看最近一代的故事,日本所创造的技术 如精简式生产(lean manufacturing,意即铲除生产过程中的障 碍,以加速生产效率的技巧)已经从日本传到美国,美国企业 因此而受惠。究竟不同文化相会时,会导致冲突或彼此的适 应与进步?由于环绕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打转的议题,越来 越和文化息息相关,因此现在正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差 异与其由来的时候。 在现代生活中,文化对国内福利与国际秩序产生最直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