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巩固诗歌的诵读技巧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岀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观赏相关的视频资料,初步感知诗歌:朗读全诗,把握大意:细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 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六课时:80年代“朦胧诗”(《双檐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提髙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象,体会朦胧诗的魅力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这首诗的“朦胧”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感受朦胧诗的魅力,体会女诗人的细腻情怀,领略诗坛另一片世界的风景。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 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品味“双桅式”意象(双桅并在, 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 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不让自己停息。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 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探究“朦胧”诗意:体 会抒情主人公的心绪情感:背诵全诗。 第七课时:别一个国度外国诗歌四首(重点是《致大海》 知识与技 1、学习《致大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 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美在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3、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其诗歌艺术特色、成 就 过程与方 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 情
6 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及其代表作,巩固诗歌的诵读技巧。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过程 观赏相关的视频资料,初步感知诗歌;朗读全诗,把握大意;细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 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六课时:80 年代“朦胧诗”(《双桅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象,体会朦胧诗的魅力。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这首诗的“朦胧”诗义;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 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朦胧诗的魅力,体会女诗人的细腻情怀,领略诗坛另一片世界的风景。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及朦胧诗的相关知识(《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 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品味“双桅式”意象(双桅并在, 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 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不让自己停息。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 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探究“朦胧”诗意;体 会抒情主人公的心绪情感;背诵全诗。 第七课时:别一个国度 外国诗歌四首(重点是《致大海》) 知识与技 能 1、学习《致大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 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美在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3、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其诗歌艺术特色、成 就。 过程与方 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 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 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 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交代写作背景:掌握诗歌大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 诗歌重点句子,领悟诗人的感情,体会大海之于诗人、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引导 学生对精彩的词句鉴赏评述,背诵全诗。 第八课时:文学之光壹(诺贝尔文学奖巡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了解泰戈尔、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沃尔科特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感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个人魅力,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了解三位作者获奖理由(印度作家泰戈尔1913因诗歌《吉檀枷利》和小说《饥 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 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波兰作家维斯瓦 娃·希姆博尔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寓严肃于幽默当中,以 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代表作有:《桥上的人们》和《写履历表》。沃尔科特,圣卢西亚诗人。19 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象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代表作有:《海 难余生》、《幸运的旅客》、长诗《另一生》与《荷马》。):朗读这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把握大意 品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九课时:新诗写作训练 本节课意在通过写作训练,巩固诗歌的相关知识,尝试一种新文体的写作 教学步骤 、讲解有关初学者学习写诗的知识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1、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2、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 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艾青说:“没有想象 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二)诗歌形象的创造
7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 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 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 神。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交代写作背景;掌握诗歌大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 诗歌重点句子,领悟诗人的感情,体会大海之于诗人、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引导 学生对精彩的词句鉴赏评述,背诵全诗。 第八课时:文学之光壹(诺贝尔文学奖巡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了解泰戈尔、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沃尔科特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品味意象,探究诗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把握诗的内容,揣摩诗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中独特的意象,探究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个人魅力,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了解三位作者获奖理由(印度作家泰戈尔 1913 因诗歌《吉檀枷利》和小说《饥 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 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波兰作家维斯瓦 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9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寓严肃于幽默当中,以 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代表作有:《桥上的人们》和《写履历表》。沃尔科特,圣卢西亚诗人。19 9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象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代表作有:《海 难余生》、《幸运的旅客》、长诗《另一生》与《荷马》。);朗读这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把握大意; 品读诗歌,体味诗味;吟诵诗歌,把握意象;深情吟唱,体味深意;背诵全诗,加深理解。 第九课时:新诗写作训练 本节课意在通过写作训练,巩固诗歌的相关知识,尝试一种新文体的写作。 教学步骤 一、讲解有关初学者学习写诗的知识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1、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 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2、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 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艾青说:“没有想象 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二)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 形象。” 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 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 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三)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诗的灵感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 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2、诗的构思 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 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 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 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一一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 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 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 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 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 (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 要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 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 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 写作 可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首诗 1、为学校写一首校歌或为你所在的班写一首班歌。 2、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首表现亲情的诗歌 3、以《夕阳》为题目,写一首不少于20行的诗歌 第十课时:诗歌朗诵(《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 本节课是结合诗歌的学习而展开的一次活动课,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 的基本方法,领会诗歌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热情 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1、学生自选诗歌,(可以从《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或本单元其他诗歌中选,也可以从课 外选,但必须是中外现代诗歌)自选背景音乐。要求音乐与诗歌的意境和谐统
8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 形象。” 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 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 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三)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1、诗的灵感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 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2、诗的构思 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 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 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 54 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 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 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 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 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 景写感。如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 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 (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 要。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 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 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 等。 二、写作 可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写一首诗: 1、为学校写一首校歌或为你所在的班写一首班歌。 2、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首表现亲情的诗歌。 3、以《夕阳》为题目,写一首不少于 20 行的诗歌。 第十课时:诗歌朗诵(《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 本节课是结合诗歌的学习而展开的一次活动课,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 的基本方法,领会诗歌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热情。 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1、学生自选诗歌,(可以从《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歌词四首》或本单元其他诗歌中选,也可以从课 外选,但必须是中外现代诗歌)自选背景音乐。要求音乐与诗歌的意境和谐统 一
2、制定比赛规则,可从诗歌内容、朗诵技巧、表演、配乐、效果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设计得分点。把比赛 规则向全班宣布。 3、每个四人小组推出一名选手,选手抽签决定比赛出场的顺序 4、选评委若干,记分员3个,主持人1个。(以上人员均为学生) 动实施阶段: 1、选手按抽签顺序出场朗诵 2、评委打分 3、记分员统计成绩,并按成绩高低排出名次。 4、评委点评 5、颁奖。(重在参与,所有参与的同学均应有所奖励。) 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五课六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而且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中国现代作家的散文三篇(《窗 《渐》《鱼书》),当代作家散文两篇(《菱角的喜剧》《说不尽的狗》),外国作家散文一篇(《门》)。 其特点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 抒写的都是“个人 的见解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值得挖掘、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的地方都非常多:作者、 背景、主题、结构、材料、语言、技巧、风格……不一而足,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无底洞。但从 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只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大可不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 能意行集中起来“一网打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本单元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 应该有那些呢?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时是否考虑如下内容 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性散文,对文体的陌生必然会给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什么是议论 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属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毋庸讳言,议论性散文属于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 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 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 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 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 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 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让学生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同类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周国平的哲 学随笔等),而且对于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写话题性作文。我们知道,很多话题 作文其实就是议论性散文,有道理、有文采、写法灵活、表达自由,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结合话题 的写作,其结果有可能是事半功倍。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让学生把握并学习这组议论性散文的共性特征—平常之中见深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单元的散文也不例外。不过,这一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稍 微用心阅读就会发现,那就是“平常之中见深意”。这里所说的“平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见、 所闻,所经历的凡常之事、之物,象课文中的“窗”、“门”、“菱角”、“书信”、“狗”等,“渐” 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流动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时间”,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 可谓习以为常。这里所说的“见深意”就是指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文化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 或独特的意义。象《窗》中对“窗”的独特作用的认识,隐含的对“有限自由”的追求,《门》中人生命 题诸如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活况味、人生终极的多方面思考,《菱角的喜剧》中“事物是
9 2、制定比赛规则,可从诗歌内容、朗诵技巧、表演、配乐、效果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设计得分点。把比赛 规则向全班宣布。 3、每个四人小组推出一名选手,选手抽签决定比赛出场的顺序。 4、选评委若干,记分员 3 个,主持人 1 个。(以上人员均为学生) 活动实施阶段: 1、选手按抽签顺序出场朗诵。 2、评委打分。 3、记分员统计成绩,并按成绩高低排出名次。 4、评委点评。 5、颁奖。(重在参与,所有参与的同学均应有所奖励。) 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五课六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而且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中国现代作家的散文三篇(《窗》 《渐》《鱼书》),当代作家散文两篇(《菱角的喜剧》《说不尽的狗》),外国作家散文一篇(《门》)。 其特点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抒写的都是“个人 的见解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值得挖掘、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的地方都非常多:作者、 背景、主题、结构、材料、语言、技巧、风格……不一而足,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无底洞。但从 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只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大可不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 能意行集中起来“一网打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本单元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 应该有那些呢?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时是否考虑如下内容: 一、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性散文,对文体的陌生必然会给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什么是议论 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属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毋庸讳言,议论性散文属于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 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 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 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 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 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 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 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让学生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同类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周国平的哲 学随笔等),而且对于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写话题性作文。我们知道,很多话题 作文其实就是议论性散文,有道理、有文采、写法灵活、表达自由,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结合话题 的写作,其结果有可能是事半功倍。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让学生把握并学习这组议论性散文的共性特征——平常之中见深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单元的散文也不例外。不过,这一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稍 微用心阅读就会发现,那就是“平常之中见深意”。这里所说的 “平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见、 所闻,所经历的凡常之事、之物,象课文中的“窗”、“门”、“菱角”、“书信”、“狗”等,“渐” 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流动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时间”,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 可谓习以为常。这里所说的“见深意”就是指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文化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 或独特的意义。象《窗》中对“窗”的独特作用的认识,隐含的对“有限自由”的追求,《门》中人生命 题诸如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活况味、人生终极的多方面思考,《菱角的喜剧》中“事物是
复杂多样的”“认识事物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渐》中对“渐”的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们“珍 惜时间,把握人生”的激励,《鱼书》中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 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和抱憾,《说不尽的狗》对东西方“狗”文化的多元思考 和纵深剖析。教材的编者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精心挑选了这一组有共性的课文,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题为 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的表达交流活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写作特 “平凡之中见新意”(最好应叫“平凡之中见深意”),对作者来说,既是个表达问题,更是个 思维问题,它反映的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个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的问 题,更是个表达交流过程中“思考”“应用”的问题,对教者来说,既是个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个指 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问题。如果从理解性阅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把握这个特点并不困难,意义也不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从创造性阅读和应用(表达交流)性学习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三、让学生认识、把握并学习每一篇散文“最基本”的个性特征 共性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一总的目标 但是,完成总目标决不是篇章教学的最终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 章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一一在构思、选材、组材、表达、结构、手法、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作为教学,考虑到课时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应把握的文章的“个性”,一定是最“基本”的(可以是内 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这样才能把一篇篇文章区别开来。具体到这六篇散文,从教学的实用 性出发,哪些个性是“最基本”的,我个人的看法是 《窗》有两点:一是比较手法(求同和别异),即窗子和门的不同点,窗子和眼睛的相同点 是奇趣横生、庄谐杂出的连珠妙语 《门》中的象征手法 《菱角的喜剧》中深入浅出的写作特色。“深入”既散文阐发的哲理,“浅出”即散文使用生活材料, 如菱角、蝴蝶等。 《渐》中化抽象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如文章的前三段)。 《鱼书》中古雅的文风(如四字短语) 《说不尽的狗》中涉及到的多元文化问题(比较)和幽默诙谐的语言。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分析,能说明,能举例,或者还能迁移应 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四、让学生感受、体验散文的人文内蕴,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文化陶冶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对文章的文化内蕴的把握和学习,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 子”。散文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而不是回避文化,应该是本单元议论 性散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作家的知识,二是关于文章中的引文和典故,三是文中大量的熟语,四是文中蕴涵的社 会学知识 这些社会人文知识,有的要让学生记住,有的是一般了解,没有必要展开讲解,应该潜移默化地 渗透 应该承认,本单元的六篇散文虽都是名家名篇,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有的文章难免引不起 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现代白话的语言隔膜和时代的现实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教学。在 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文章,和文本对话,和大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 消解时代和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 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教学目的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 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开展多向度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编者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
10 复杂多样的”“认识事物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渐》中对“渐”的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们“珍 惜时间,把握人生”的激励,《鱼书》中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 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和抱憾,《说不尽的狗》对东西方“狗”文化的多元思考 和纵深剖析。 教材的编者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精心挑选了这一组有共性的课文,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题为 《“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的表达交流活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写作特 点。 “平凡之中见新意”(最好应叫“平凡之中见深意”),对作者来说,既是个表达问题,更是个 思维问题,它反映的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个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的问 题,更是个表达交流过程中 “思考”“应用”的问题,对教者来说,既是个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个指 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问题。如果从理解性阅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把握这个特点并不困难,意义也不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从创造性阅读和应用(表达交流)性学习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三、让学生认识、把握并学习每一篇散文“最基本”的个性特征 共性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一总的目标。 但是,完成总目标决不是篇章教学的最终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 章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在构思、选材、组材、表达、结构、手法、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作为教学,考虑到课时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应把握的文章的“个性”,一定是最“基本”的(可以是内 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这样才能把一篇篇文章区别开来。具体到这六篇散文,从教学的实用 性出发,哪些个性是“最基本”的,我个人的看法是: 《窗》有两点:一是比较手法(求同和别异),即窗子和门的不同点,窗子和眼睛的相同点;二 是奇趣横生、庄谐杂出的连珠妙语。 《门》中的象征手法。 《菱角的喜剧》中深入浅出的写作特色。“深入”既散文阐发的哲理,“浅出”即散文使用生活材料, 如菱角、蝴蝶等。 《渐》中化抽象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如文章的前三段)。 《鱼书》中古雅的文风(如四字短语)。 《说不尽的狗》中涉及到的多元文化问题(比较)和幽默诙谐的语言。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分析,能说明,能举例,或者还能迁移应 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四、让学生感受、体验散文的人文内蕴,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文化陶冶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对文章的文化内蕴的把握和学习,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 子”。散文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而不是回避文化,应该是本单元议论 性散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作家的知识,二是关于文章中的引文和典故,三是文中大量的熟语,四是文中蕴涵的社 会学知识。 这些社会人文知识,有的要让学生记住,有的是一般了解,没有必要展开讲解,应该潜移默化地 渗透。 应该承认,本单元的六篇散文虽都是名家名篇,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有的文章难免引不起 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现代白话的语言隔膜和时代的现实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教学。在 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文章,和文本对话,和大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 消解时代和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 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教学目的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 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开展多向度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编者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