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5届高三4月(第四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2015.4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 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 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 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 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 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 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 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 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 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 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 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 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 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 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 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 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 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 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 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 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 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 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 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 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
内蒙古赤峰市 2015 届高三 4 月(第四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2015.4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 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 修建军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 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 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 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 化。“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对这种政治文化 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 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 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 上就是“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 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 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 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 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 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 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 前无分贵贱。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 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 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会导致社会危害。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 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文化,作 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 感悟,而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从而走到儒法的反面。而恰好在这一 面,道家走向对肉身的感悟,强调了对精神自由的思考,把文化的视野收束到了 个体那里,追求一种柔弱、安静、素朴、自然的生命状态。 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 了“王道”;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那里,膨胀为“霸道”;而在以老子为代表 的道家那里退化为“无为而治”。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对立结构,中国传统
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 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原文第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 系 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 的 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礼 易僵化,乐以辅之”、孔子的“齐之以礼”都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礼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应是“礼”。西周 “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 井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 和 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B.“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 中,“礼”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 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 家 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 化 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 化 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D.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 家 和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 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 系, 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 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出了自己 的 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礼 易僵化,乐以辅之”、孔子的“齐之以礼”都是为了唤醒社会对礼的重视。 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应是“礼”。西周 时 “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目的是想通过礼来使社会秩序 井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其实是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伦理感 和 道德心为依托,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 B.“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 “仁” 中,“礼” 应该是核心,“仁”是方法手段。 C.管仲属法家的主要原因是,执法严厉,表现较为强势,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 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认为社会退步,文明才能发展;“无 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法两家主张均体现了民本思想, 两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而道 家 走向了儒法对立面,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 B.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重性,正是这多重文 化 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才让中华古老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 C.孔子的“齐之以礼”,管仲的“‘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是同一种政治文 化, 而老子强调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追求精神的自由。 D.儒法道三种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双重对立结构,第一重是由有理想化色彩的儒 家 和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构成;第二重是由法家与注重精神自由的道家构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 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撈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盜。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 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 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 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 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 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 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 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 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 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 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 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 隶风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 以充数。悉条奏之,帝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 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八十卒。(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撈掠诬服,狱具掠:拷打 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任:承担 C.畀付后人,传之无穷畀:赐予、给予 D.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赡:供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盜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 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B.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在回答金以儒亡这个问题时,他为儒臣开脱,指 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C.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世祖问到祖宗法度不能完全实施时,他将开创国 家大业比作制造银盘,要选良匠按规矩制成,再由谨慎厚道之人掌管。 D.张德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 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老人都不远数百里来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 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 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 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 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 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 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 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 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 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 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 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 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 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 以充数。悉条奏之,帝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 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八十卒。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搒掠诬服,狱具 掠:拷打 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 C.畀付后人,传之无穷 畀:赐予、给予 D.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 赡:供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 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盗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 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B.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在回答金以儒亡这个问题时,他为儒臣开脱,指 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C.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世祖问到祖宗法度不能完全实施时,他将开创国 家大业比作制造银盘,要选良匠按规矩制成,再由谨慎厚道之人掌管。 D.张德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 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老人都不远数百里来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2)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及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 午枕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婉转愁。 【注】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8.苏诗中的“别院”有何特点?是如何体现的?请赏析。(5分) 9.两首诗都是诗人梦醒后所作,他们的心境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曹刿论战》中,作者用“,”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 情的举动 (2)杜甫在《登髙》中倾诉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的诗句是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与长江作比,突出人生的短暂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将军的泪刘亚洲 场震惊世界的大会战就要拉开帷幕 雨中,全军肃立。张自忠身披黑色大氅,策马来到军前。两个士兵被五花大绑地 推过来。 将军凝视他们,良久,向站在身旁的警卫营营长孙二勇摆摆下巴。 枪声聒耳。马蹄前,横下两具尸体 张自忠向全军宣布了他们的罪状:昨天,这两人路过一爿小店铺时拿了两把伞, 不给钱反而打了店老板。 “这种时候,我不得不这样做。”张自忠说,“我要打仗,而且要打胜仗。”他 吩咐孙二勇把绑在他们身上的绳子解开,好生掩埋, 尸体被抬走以后,他沉痛地低声说: “我对不起你们。你们还未杀敌,可我先杀了你们。怨我,怨我平日没教好你们。” 将军眼里没有水,只有火。 “还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他说,“昨天夜里,我军驻扎在田各庄时,一个弟兄 竟摸到民房里去糟踏人家姑娘。十六岁的黄花闺女呀!” 队列凝固了。 张自忠目光如剑
(1)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2) 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及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午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婉转愁。 【注】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8.苏诗中的“别院”有何特点?是如何体现的?请赏析。(5 分) 9.两首诗都是诗人梦醒后所作,他们的心境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曹刿论战》中,作者用“ , ”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 情的举动。 (2)杜甫在《登高》中倾诉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的诗句是 “ ,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与长江作比,突出人生的短暂。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 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将军的泪 刘亚洲 一场震惊世界的大会战就要拉开帷幕。 雨中,全军肃立。张自忠身披黑色大氅,策马来到军前。两个士兵被五花大绑地 推过来。 将军凝视他们,良久,向站在身旁的警卫营营长孙二勇摆摆下巴。 枪声聒耳。马蹄前,横下两具尸体。 张自忠向全军宣布了他们的罪状:昨天,这两人路过一爿小店铺时拿了两把伞, 不给钱反而打了店老板。 “这种时候,我不得不这样做。”张自忠说,“我要打仗,而且要打胜仗。”他 吩咐孙二勇把绑在他们身上的绳子解开,好生掩埋。 尸体被抬走以后,他沉痛地低声说: “我对不起你们。你们还未杀敌,可我先杀了你们。怨我,怨我平日没教好你们。” 将军眼里没有水,只有火。 “还有比这更坏的事情,”他说,“昨天夜里,我军驻扎在田各庄时,一个弟兄 竟摸到民房里去糟踏人家姑娘。十六岁的黄花闺女呀!” 队列凝固了。 张自忠目光如剑
“男子汉敢做敢当。这事是谁干的?站出来,算你有种!” 空气也凝固了。 “那好吧。”张自忠笑了,笑得很冷。“我只好不客气了。那姑娘说,她把那个 家伙的大腿根给抓伤了。今晚宿营后,检查大腿根!全部,一个也不许漏掉,包 括我!” 宿营后,真相大白了:千下那丑事的人是孙二勇。 军法处长请示张自忠如何处置此事,将军竟足足沉吟了五分钟,才说出一个字: 杀 他怎能不沉吟?二勇,他曾是张自忠手下驰名全国的大刀队成员之一,喜峰口的 长城上,有十八颗鬼子的头颅像皮球一样在他脚下滚动过。“七·七”事变中他 率一个半连扼守芦沟桥,与日军一个旅团搏杀。桥不动,他也不动。尤其是,他 是张自忠的救命恩人。 “我想再见张军长一面。”孙二勇说。 将军一跺脚:“不见。快杀!” 他端起酒盅。手在微微颤抖。酒溢出来。 将军来到队列前的时候,一切已归于沉寂,相信不沉寂的只有将士们的心。地平 线上,台儿庄苍灰色的轮廓隐隐在望。有强风,他的大氅使劲掠向后面,线条极 其有力。他的战马高扬起前蹄,连连打着响鼻。 他的近卫军开始蠕蠕移动 当晚,前锋接敌。 从1938年3月28日开始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台儿庄成了死亡世界。 天晚上,张自忠正在灯下读《春秋》,门开了,走进来的是孙二勇。他面容枯 槁,头发蓬乱,军衣几乎烂成破布条。他向张自忠敬了一个礼,未说话,眼圈先 红 “你活着?” “我没死 原来,那天行刑的士兵心慌慌的,连着两枪都没打中要害。他在荒野里躺了一天, 被百姓发现。伤口快痊愈时,百姓劝他逃跑,他却执意来找部队。自始至终,张 自忠的脸沉着。他连续下了三道命令。一、“给他换衣服。”二、“搞饭。炒几 个好点的菜。”最后一道:“关起来,听候处置 张自忠坐在桌前,他抽了一夜烟。桌上摊着一张纸,那上面写着:二勇、二勇 勇…无数 会议做出决定:将孙二勇再次枪毙。这主意是张自忠将军提出来的。他只有一个 理由:“我要一支铁军。”尤其在此时,面对铁一样的敌军,自个儿也得是铁 全体高级将领都认为张自忠的决定是正确的,又全体为这个决定流下了眼泪 唯有张自忠没有掉泪。 张自忠的屋里摆了一张圆桌,大碗菜,大碗酒,满腾腾一桌。孙二勇站起来,他 把扯开了自己的衣服。不忍看,真的不忍看,那残缺的胸膛在喊在泣。只有张 自忠不为所动,表情冷漠得近似冷酷。他用手指着身边的一个师长:“站起来, 解开衣服。”又是爬满伤疤的胸膛。张自忠又指指另一位师长:“挽起你的衣 袖!”两道深深的刀痕。最后,张自忠哗啦一下撕开自己的军装。他的胸膛上也 有几处伤痕。这些伤疤是为中国留下的 夜深了。张自忠披着大氅站在门口,清清的月光给他全身镀了一层银。他仰脸向 天,隐约可见他表情凄凄的
“男子汉敢做敢当。这事是谁干的?站出来,算你有种!” 空气也凝固了。 “那好吧。”张自忠笑了,笑得很冷。“我只好不客气了。那姑娘说,她把那个 家伙的大腿根给抓伤了。今晚宿营后,检查大腿根!全部,一个也不许漏掉,包 括我!” 宿营后,真相大白了:干下那丑事的人是孙二勇。 军法处长请示张自忠如何处置此事,将军竟足足沉吟了五分钟,才说出一个字: “杀。” 他怎能不沉吟?二勇,他曾是张自忠手下驰名全国的大刀队成员之一,喜峰口的 长城上,有十八颗鬼子的头颅像皮球一样在他脚下滚动过。“七·七”事变中他 率一个半连扼守芦沟桥,与日军一个旅团搏杀。桥不动,他也不动。尤其是,他 是张自忠的救命恩人。 “我想再见张军长一面。”孙二勇说。 将军一跺脚:“不见。快杀!” 他端起酒盅。手在微微颤抖。酒溢出来。 将军来到队列前的时候,一切已归于沉寂,相信不沉寂的只有将士们的心。地平 线上,台儿庄苍灰色的轮廓隐隐在望。有强风,他的大氅使劲掠向后面,线条极 其有力。他的战马高扬起前蹄,连连打着响鼻。 他的近卫军开始蠕蠕移动。 当晚,前锋接敌。 从 1938 年 3 月 28 日开始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台儿庄成了死亡世界。 一天晚上,张自忠正在灯下读《春秋》,门开了,走进来的是孙二勇。他面容枯 槁,头发蓬乱,军衣几乎烂成破布条。他向张自忠敬了一个礼,未说话,眼圈先 红了。 “你活着?” “我没死。” 原来,那天行刑的士兵心慌慌的,连着两枪都没打中要害。他在荒野里躺了一天, 被百姓发现。伤口快痊愈时,百姓劝他逃跑,他却执意来找部队。自始至终,张 自忠的脸沉着。他连续下了三道命令。一、“给他换衣服。”二、“搞饭。炒几 个好点的菜。”最后一道:“关起来,听候处置!” 张自忠坐在桌前,他抽了一夜烟。桌上摊着一张纸,那上面写着:二勇、二勇、 二勇……无数。 会议做出决定:将孙二勇再次枪毙。这主意是张自忠将军提出来的。他只有一个 理由:“我要一支铁军。”尤其在此时,面对铁一样的敌军,自个儿也得是铁。 全体高级将领都认为张自忠的决定是正确的,又全体为这个决定流下了眼泪。 唯有张自忠没有掉泪。 张自忠的屋里摆了一张圆桌,大碗菜,大碗酒,满腾腾一桌。孙二勇站起来,他 一把扯开了自己的衣服。不忍看,真的不忍看,那残缺的胸膛在喊在泣。只有张 自忠不为所动,表情冷漠得近似冷酷。他用手指着身边的一个师长:“站起来, 解开衣服。”又是爬满伤疤的胸膛。张自忠又指指另一位师长:“挽起你的衣 袖!”两道深深的刀痕。最后,张自忠哗啦一下撕开自己的军装。他的胸膛上也 有几处伤痕。这些伤疤是为中国留下的。 夜深了。张自忠披着大氅站在门口,清清的月光给他全身镀了一层银。他仰脸向 天,隐约可见他表情凄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