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刘志山 《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很多,但我觉得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1) 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样教? 作为一个《基础》课教师,我觉得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思考这三个问题。美国 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个人的哲学 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位教师或教育领导人, 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然无所适 从;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 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 坏则每况愈下。”这说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否则的话就 可能每况愈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个新教师,如果首先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做得比较到位,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 学效果。 、为什么教? 为什么教?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下面有两段非常相似的对话 揭示了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志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后,广东省高 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硏究基地主任
27 《基础》课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考 刘志山* 《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很多,但我觉得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1) 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样教? 作为一个《基础》课教师,我觉得有必要从哲学层面思考这三个问题。美国 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个人的哲学 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位教师或教育领导人, 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然无所适 从;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 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 坏则每况愈下。”这说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否则的话就 可能每况愈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个新教师,如果首先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做得比较到位,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 学效果。 一、为什么教? 为什么教?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价值论问题。下面有两段非常相似的对话, 揭示了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志山,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后,广东省高 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研究基地主任
第一段:家长与小孩的对话 家长:宝宝快来吃饭了 小孩:我不想吃饭。 家长:为什么不想吃呢? 小孩:这些菜我都不喜欢吃? 家长:你没有吃怎么知道这些菜不喜欢吃呢? (无言以对,但还是不吃。 第二段: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同学们快来上《基础》课了。(新学期第一堂课) 学生:我不喜欢上《基础》课。(嘴上没有明说,但听课心不在焉。) 教师: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基础》课呢? 学生:《基础》课没意思,没有什么用。 教师:你还没听课怎么知道《基础》课没意思、没用呢? 学生:………(无言以对,但还是我行我素。) 上面这两段对话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现象。透过这两种 现象我们应该把握的是接受主体(小孩或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其根源 在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小孩不想吃饭,是因为他当下没有吃饭的内在需要,说白了就是肚子还不饿, 于是找出各种不吃饭的理由和借口(比如说,菜不好吃、饭太硬、肚子疼等)。所 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有饥饿的感觉和吃饭的内在需要。 学生不想上《基础》课,也是因为他当下没有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但 这并不等于说他根本上就没有上《基础》课的需要,关键在于他还不了解上《基 础》课与他的成长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对一些新产品 不了解而认为自己不需要一样。比方说,从有线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高清电视, 开始很多人不接受它,认为购买这种新产品没有必要,后来通过专业人员的推销 和宣传以及从使用者方面了解到新产品的优越性,于是逐渐产生了对新产品的内 在需要。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想上《基础》课的问题,就必须让他们了解 《基础》课与其成长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 问题是怎样使学生产生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我们虽然有办法迫使学生
28 第一段:家长与小孩的对话 家长:宝宝快来吃饭了。 小孩:我不想吃饭。 家长:为什么不想吃呢? 小孩:这些菜我都不喜欢吃? 家长:你没有吃怎么知道这些菜不喜欢吃呢? 小孩:‥‥‥(无言以对,但还是不吃。) 第二段: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同学们快来上《基础》课了。(新学期第一堂课) 学生:我不喜欢上《基础》课。(嘴上没有明说,但听课心不在焉。) 教师: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基础》课呢? 学生:《基础》课没意思,没有什么用。 教师:你还没听课怎么知道《基础》课没意思、没用呢? 学生:‥‥‥(无言以对,但还是我行我素。) 上面这两段对话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现象。透过这两种 现象我们应该把握的是接受主体(小孩或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其根源 在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小孩不想吃饭,是因为他当下没有吃饭的内在需要,说白了就是肚子还不饿, 于是找出各种不吃饭的理由和借口(比如说,菜不好吃、饭太硬、肚子疼等)。所 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有饥饿的感觉和吃饭的内在需要。 学生不想上《基础》课,也是因为他当下没有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但 这并不等于说他根本上就没有上《基础》课的需要,关键在于他还不了解上《基 础》课与他的成长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对一些新产品 不了解而认为自己不需要一样。比方说,从有线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高清电视, 开始很多人不接受它,认为购买这种新产品没有必要,后来通过专业人员的推销 和宣传以及从使用者方面了解到新产品的优越性,于是逐渐产生了对新产品的内 在需要。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想上《基础》课的问题,就必须让他们了解 《基础》课与其成长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 问题是怎样使学生产生上《基础》课的内在需要?我们虽然有办法迫使学生
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上课,但我们无法强制学生产生上课的兴趣。因此必须对学生 进行有效地引导,必须要“教”,类似于对新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使其了解《基础》 课的价值,认识到《基础》课对其成长成才的意义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主体 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于教育过程的实施,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体现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接受 教育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教是为 了不教”的真谛所在。 如果新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对《基础》课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于是讲 课提不起精神,甚至消极对待上课(我讲我的,他爱听不听),那将是教育资源的 巨大浪费,误人子弟,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显然,“教”是必要的,因为学生难以自动产生对《基础》课的兴趣,学生对 《基础》课的兴趣主要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受触动的结果,是“教” 的结果。《基础》课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必须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必 须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参与到教学中来,逐渐了解《基础》课,并在师生的 对话与交流中逐渐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二、教什么? 教什么?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 解和把握。 《基础》课教学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学科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讲课 体系)的过程。学科体系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基础,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建构;教材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由作为编者的相关专家学 者所建立,是对学科知识体系根据教材编写要求进行再建构的结果;教学体系或 讲课体系,是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由《基础》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 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进行再创造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学科 教材一一讲义的创制过程 前两个环节是在专家学者们手上完成的,而第三个环节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
29 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上课,但我们无法强制学生产生上课的兴趣。因此必须对学生 进行有效地引导,必须要“教”,类似于对新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使其了解《基础》 课的价值,认识到《基础》课对其成长成才的意义。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主体 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于教育过程的实施,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体现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接受 教育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教是为 了不教”的真谛所在。 如果新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对《基础》课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于是讲 课提不起精神,甚至消极对待上课(我讲我的,他爱听不听),那将是教育资源的 巨大浪费,误人子弟,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显然,“教”是必要的,因为学生难以自动产生对《基础》课的兴趣,学生对 《基础》课的兴趣主要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受触动的结果,是“教” 的结果。《基础》课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必须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必 须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参与到教学中来,逐渐了解《基础》课,并在师生的 对话与交流中逐渐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二、教什么? 教什么?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 解和把握。 《基础》课教学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学科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讲课 体系)的过程。学科体系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基础,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建构;教材体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由作为编者的相关专家学 者所建立,是对学科知识体系根据教材编写要求进行再建构的结果;教学体系或 讲课体系,是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由《基础》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 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进行再创造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学科— —教材——讲义的创制过程。 前两个环节是在专家学者们手上完成的,而第三个环节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
主体性和能动性进行再创造。事实上,第三个环节的再创造对教学内容的最终确 定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一个教师一种教法。这句话不仅说明教师之间教学方法 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说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讲授上的差别。从表面上看, 教师们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理论、观点、知识)都讲到了,似乎没有什么出入 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们知识背景和自身阅历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筛选、拓 展与发挥上存在很大差别,甚至大相径庭。并且对同一理论观点的解释和所持的 态度也可能大不一样。比方说,有的教师对思想道德部分讲得多,有教师则对法 律部分讲得多;同样是法律部分,也有的教师强调法治观念,有的教师则强调法 律知识。具体到对爱国主义问题的解析,有的教师因循爱自己、爱家庭、爱家乡、 爱祖国的思路来讲解,认为爱祖国的人必爱自己、家庭、家乡,反之亦然,不爱 自己、家庭、家乡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的;有的教师则从国家的存在对个人的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来讲解,认为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才能 培养其爱国情感,故而爱祖国与爱自己、爱家庭、爱家乡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还 有的教师认为,爱国是一种自然情感,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有明显体现,但一旦到 了民族存亡的关头、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人们便会自觉采取爱国行动,维护国 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爱国不需要“教”,不是“教”结果,而是人们在国家 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那么,《基础》课教些什么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体会,我把《基础》课 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学习理念、思想理念、道德理念和法治理念。 第一部分:“学习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绪论”部分及拓展性内容(含入学 教育的部分内容,即老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宣讲),目的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 学生活,探索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学习风格 第二部分:“思想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1-3章、第7章第3节的内容以及 相关的拓展性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观。 第三部分:“道德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4-6章及相关拓展性内容,目的是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及优秀的个人品德 第四部分:“法治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7、8章及第5、6章法律法规的相 关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
30 主体性和能动性进行再创造。事实上,第三个环节的再创造对教学内容的最终确 定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一个教师一种教法。这句话不仅说明教师之间教学方法 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说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讲授上的差别。从表面上看, 教师们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理论、观点、知识)都讲到了,似乎没有什么出入。 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们知识背景和自身阅历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筛选、拓 展与发挥上存在很大差别,甚至大相径庭。并且对同一理论观点的解释和所持的 态度也可能大不一样。比方说,有的教师对思想道德部分讲得多,有教师则对法 律部分讲得多;同样是法律部分,也有的教师强调法治观念,有的教师则强调法 律知识。具体到对爱国主义问题的解析,有的教师因循爱自己、爱家庭、爱家乡、 爱祖国的思路来讲解,认为爱祖国的人必爱自己、家庭、家乡,反之亦然,不爱 自己、家庭、家乡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的;有的教师则从国家的存在对个人的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来讲解,认为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才能 培养其爱国情感,故而爱祖国与爱自己、爱家庭、爱家乡没有太大的关联性;还 有的教师认为,爱国是一种自然情感,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有明显体现,但一旦到 了民族存亡的关头、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人们便会自觉采取爱国行动,维护国 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爱国不需要“教”,不是“教”结果,而是人们在国家 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那么,《基础》课教些什么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体会,我把《基础》课 的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学习理念、思想理念、道德理念和法治理念。 第一部分:“学习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绪论”部分及拓展性内容(含入学 教育的部分内容,即老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宣讲),目的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 学生活,探索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学习风格。 第二部分:“思想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 1-3 章、第 7 章第 3 节的内容以及 相关的拓展性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观。 第三部分:“道德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 4-6 章及相关拓展性内容,目的是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及优秀的个人品德。 第四部分:“法治理念”,主要包括教材第 7、8 章及第 5、6 章法律法规的相 关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
习惯。 三、怎样教? 怎样教?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我这几年作为广东省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 实地考察过十多所本科院校和髙职髙专。从去过的高校来看,《基础》课的讲法千 差万别,其中有两种讲法比较突出。一种是理论型讲法,主要偏重理论的系统性、 逻辑性,学理性很强,习惯这种讲法的教师一般学历较髙、职称较髙,且具有比 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讲课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得其乐,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或 埋头看书写作业,或开小差干别的,总之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都很低, 教学效果欠佳。另一种是趣味型讲法,主要偏重教学的趣味性、活动性,吸引力 很强,习惯这种讲法的教师多半学历较低、职称较低,但备课非常下功夫,课前 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且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到课率、抬头 率、参与率都很高,但有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有甚者 让听课的人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上的是什么课,有的专家听完课后夸张地说:刚 才这堂《基础》课,除了《基础》课该讲的内容没有讲之外,什么都讲到了。总 之,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没什么道道,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 这两种讲法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基础》课教学中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问题。那么,如何上好《基础》课,在教学中把握好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呢? 我和我的教学团队正在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灵境教学法”。 这里的“灵”是指心灵、灵魂,“境”是指“情境”。灵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 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熏陶,得到体验,触动其灵魂,影响其心灵,转变其观 念的教学法。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德育课教师更应该如此。《基础》课实质 上是德育课。我这里所指的德育是“大德育”的概念,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道德教育,而且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灵境教学法为基础建立 起来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我称之为“灵境德育”模式。该模式把《基础》课 的教学分为两大块、四大部分,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包括理论
31 习惯。 三、怎样教? 怎样教?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我这几年作为广东省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 实地考察过十多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从去过的高校来看,《基础》课的讲法千 差万别,其中有两种讲法比较突出。一种是理论型讲法,主要偏重理论的系统性、 逻辑性,学理性很强,习惯这种讲法的教师一般学历较高、职称较高,且具有比 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讲课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得其乐,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或 埋头看书写作业,或开小差干别的,总之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都很低, 教学效果欠佳。另一种是趣味型讲法,主要偏重教学的趣味性、活动性,吸引力 很强,习惯这种讲法的教师多半学历较低、职称较低,但备课非常下功夫,课前 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且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到课率、抬头 率、参与率都很高,但有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有甚者 让听课的人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上的是什么课,有的专家听完课后夸张地说:刚 才这堂《基础》课,除了《基础》课该讲的内容没有讲之外,什么都讲到了。总 之,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没什么道道,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 这两种讲法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基础》课教学中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问题。那么,如何上好《基础》课,在教学中把握好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呢? 我和我的教学团队正在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灵境教学法”。 这里的“灵”是指心灵、灵魂,“境”是指“情境”。灵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 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熏陶,得到体验,触动其灵魂,影响其心灵,转变其观 念的教学法。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德育课教师更应该如此。《基础》课实质 上是德育课。我这里所指的德育是“大德育”的概念,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道德教育,而且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灵境教学法为基础建立 起来的《基础》课教学模式,我称之为“灵境德育”模式。该模式把《基础》课 的教学分为两大块、四大部分,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包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