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何理解教会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的特点。4.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主张。5.清末的教育改革。6.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举措。7.评析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8.新学制产生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9.国民党对教育的控制措施。10.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有何新的教育措施。11.抗大的教育实践及其意义。12.近现代时期教育家,如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教育思想。【学习资源】1.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3.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4.但昭彬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5.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五、实践教学安排1.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关注教育教学领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去分析、理解、评价和解读当下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从而对未来做出一些预测和判断的思维能力。2.通过布置文献或实地调查类题目的作业,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提升教育反思能力及实践能力。27
27 2.如何理解教会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的特点。 4.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主张。 5.清末的教育改革。 6.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举措。 7.评析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 8.新学制产生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9.国民党对教育的控制措施。 10.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有何新的教育措施。 11.抗大的教育实践及其意义。 12.近现代时期教育家,如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教育思 想。 【学习资源】 1.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1 月.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年 7 月. 3.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7 月. 4.但昭彬.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 2008 年 10 月. 5.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7 年 11 月. 五、实践教学安排 1.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关注教育教学领域,学会利 用历史知识去分析、理解、评价和解读当下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从而对未来做 出一些预测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2.通过布置文献或实地调查类题目的作业,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研 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提升教育反思能力及实践能力
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两部分。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以下4项:课堂汇报、阶段性测试、平时作业和活动展示。其中,平时作业包括:平时作业1:搜集中国教育史上相关教育著作并进行课堂汇报:平时作业2:选取中国教育史上任一教育家并以其为题材进行作品设计,作品的形式不限,包括小说、诗歌、话剧、小品、歌曲等。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考核方式1.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2.秦汉时期的教育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与思3.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课堂汇报、想观念,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4.隋唐时期的教育和教训,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期末考试5.宋元时期的教育般规律,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6.明清时期教育点与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7.近现代时期教育课程目标2:学会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1.隋唐时期的教育平时作业、2.宋元时期的教育中寻找教育管理资源,总结并借鉴不同历史3.明清时期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度、模式与经验,古为今用,期末考试以更好地指导班级管理实践。4.近现代时期教育1.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2.秦汉时期的教育课程目标3:熟悉不同时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活动展示、3.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想、教学智慧与读书经验,并进行合理分析阶段性测试、4.隋唐时期的教育与评判,以深化自身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5.宋元时期的教育期末考试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理念信念。6.明清时期教育7.近现代时期教育七、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28
28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以下 4 项:课堂汇报、阶段性测试、平 时作业和活动展示。 其中,平时作业包括:平时作业 1:搜集中国教育史上相关教育著作并进 行课堂汇报;平时作业 2:选取中国教育史上任一教育家并以其为题材进行作 品设计,作品的形式不限,包括小说、诗歌、话剧、小品、歌曲等。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 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与思 想观念,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和教训,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 般规律,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与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 1.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 2.秦汉时期的教育 3.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4.隋唐时期的教育 5.宋元时期的教育 6.明清时期教育 7.近现代时期教育 课堂汇报、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学会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 中寻找教育管理资源,总结并借鉴不同历史 阶段的教育制度、模式与经验,古为今用, 以更好地指导班级管理实践。 1.隋唐时期的教育 2.宋元时期的教育 3.明清时期教育 4.近现代时期教育 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熟悉不同时代教育家的教育思 想、教学智慧与读书经验,并进行合理分析 与评判,以深化自身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理念信念。 1.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 2.秦汉时期的教育 3.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4.隋唐时期的教育 5.宋元时期的教育 6.明清时期教育 7.近现代时期教育 活动展示、 阶段性测试、 期末考试 七、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二)课程目标考核占比与达成度计算考核环节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20%课堂汇报(20%)阶段性测试20%过程性考平时成绩(20%)核(30%)20%平时作业(40%)20%活动展示(20%)20%终结性考期末成绩闭卷/开卷考试100分,各课程目标根据考核实际情况而定核(70%)课程达成分目标达成度=Z各考核环节样本总均分/总分*权重度总达成度=二分目标达成度*权重(三)课程目标考核环节评价评分标准序号评价项目90-10080-8970-7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课堂汇报不课堂认真汇课堂汇报较课堂汇报较太认真,被报,积极发认真,发言认真,被提课堂汇报不提问时发言1课堂汇报言,认真参与较积极,参问时能流畅认真,不参不流畅,能讨论,能主动与讨论较认发言,能参与。参与部分讨思考、提问。真。与讨论。论。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整,独立或合整,独立或整,独立或整,独立或作业内容不作完成全部合作完成作合作完成作合作完成作完整,没有2平时作业作业要求。书业要求。书业要求,书业要求。书达到作业要写端正,对问写端正,对写端正,没写较凌乱,求。有对问题进题有详细透问题分析较没有对问题彻的分析。全面。行分析。进行分析。对测试题目对测试题目对测试题目有比独立的有所思考,对测试题目有独立思考,较少思考,思考,有较有一定见无法顺利进阶段性有比较深刻3解,会认真行阶段性测深刻的见有见解,对测试的见解,敢于试解,不会盲对照与从标标准答案比质疑并挑战从标准答准答案的差较认可。标准答案。案。距。活动展示过活动展示过活动展示过活动展示过无法顺利进程优雅大方,程比较大程很大方,程基本大4活动展示逻辑非常清行活动展方,逻辑比逻辑很清方,逻辑基晰,口齿非常示。较清晰,口晰,口齿很本清晰,口伶俐,有非常29
29 (二)课程目标考核占比与达成度计算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过程性考 核 平时成绩 (30%) 课堂汇报(20%) 20% 阶段性测试 (20%) 20% 平时作业(40%) 20% 20% 活动展示(20%) 20% 终结性考 核 期末成绩 (70%) 闭卷/开卷考试 100 分,各课程目标根据考核实际情况而定 课程达成 度 分目标达成度=∑各考核环节样本总均分/总分*权重 总达成度=∑分目标达成度*权重 (三)课程目标考核环节评价 序号 评价项目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课堂汇报 课堂认真汇 报,积极发 言,认真参与 讨论,能主动 思考、提问。 课堂汇报较 认真,发言 较积极,参 与讨论较认 真。 课堂汇报较 认真,被提 问时能流畅 发言,能参 与讨论。 课堂汇报不 太认真,被 提问时发言 不流畅,能 参与部分讨 论。 课堂汇报不 认真,不参 与。 2 平时作业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全部 作业要求。书 写端正,对问 题有详细透 彻的分析。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 合作完成作 业要求。书 写端正,对 问题分析较 全面。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 合作完成作 业要求,书 写端正,没 有对问题进 行分析。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 合作完成作 业要求。书 写较凌乱, 没有对问题 进行分析。 作业内容不 完整,没有 达到作业要 求。 3 阶段性 测试 对测试题目 有独立思考, 有比较深刻 的见解,敢于 质疑并挑战 标准答案。 对测试题目 有比独立的 思考,有较 深刻的见 解,不会盲 从标准答 案。 对测试题目 有所思考, 有一定见 解,会认真 对照与从标 准答案的差 距。 对测试题目 较少思考, 有见解,对 标准答案比 较认可。 无法顺利进 行阶段性测 试 4 活动展示 活动展示过 程优雅大方, 逻辑非常清 晰,口齿非常 伶俐,有非常 活动展示过 程比较大 方,逻辑比 较清晰,口 活动展示过 程很大方, 逻辑很清 晰,口齿很 活动展示过 程基本大 方,逻辑基 本清晰,口 无法顺利进 行活动展 示
评分标准序号90-10080-8970-7960690-59评价项目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得体的外在齿比较伶伶俐,有很齿基本伶形象。俐,有比较得体的外在俐,有基本形象。得体的外在得体的外在形象。形象。5期末考试按答题情况参照《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四)课程目标考核定性评价评分标准课程目标90-10080-8970-7960-690-59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课程目标1:掌全面掌握中较全面掌握较好地掌握基本掌握中无法掌握中国教育史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国教育史的国教育史的握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全的基本知识,的基本知基本知识,基本知识,的基本知识,了识,较好地解中国传统教面了解中国较全面了解基本了解中无法了解中传统教育的中国传统教了解中国传国传统教育国传统教育育的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教育的社会背统教育的社的社会背的社会背教育制度与思景、教育制度会背景、教景、教育制育制度与思景、教育制想观念,初步认想观念,深刻与思想观念,育制度与思度与思想观度与思想观识中国教育发认识中国教较深刻认识想观念,较念,基本认念,无法认展的历史经验育发展的历中国教育发好地认识中识中国教育识中国教育和教训,了解中史经验和教展的历史经国教育发展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国教育发展的训,全面了解验和教训,较的历史经验经验和教经验和教基本线索和中国教育发全面了解中和教训,较训,基本了训,无法了般规律,坚持并展的基本线国教育发展好地了解中解中国教育解中国教育运用马克思主索和一般规的基本线索国教育发展发展的基本发展的基本义的立场、观点和一般规律,线索和一般线索和一般律,自觉坚持的基本线索与方法考察、分并运用马克较自觉坚持和一般规规律,基本规律,无法析教育问题。思主义的立并运用马克律,较为自能坚持并运坚持并运用场、观点与方思主义的立觉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法考察、分析场、观点与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教育问题。义的立场、法考察、分析观点与方法点与方法考教育问题。观点与方法考察、分析察、分析教考察、分析育问题。教育问题。教育问题。30
30 序号 评价项目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得体的外在 形象。 齿比较伶 俐,有比较 得体的外在 形象。 伶俐,有很 得体的外在 形象。 齿基本伶 俐,有基本 得体的外在 形象。 5 期末考试 按答题情况参照《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四)课程目标考核定性评价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掌 握 中 国 教 育 史 的基本知识,了 解 中 国 传 统 教 育的社会背景、 教 育 制 度 与 思 想观念,初步认 识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历 史 经 验 和教训,了解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基 本 线 索 和 一 般规律,坚持并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的立场、观点 与方法考察、分 析教育问题。 全 面 掌 握 中 国 教 育 史 的 基本知识,全 面 了 解 中 国 传 统 教 育 的 社会背景、教 育 制 度 与 思 想观念,深刻 认 识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历 史 经 验 和 教 训,全面了解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基 本 线 索 和 一 般 规 律,自觉坚持 并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立 场、观点与方 法考察、分析 教育问题。 较 全 面 掌 握 中 国 教 育 史 的基本知识, 较 全 面 了 解 中 国 传 统 教 育 的 社 会 背 景、教育制度 与思想观念, 较 深 刻 认 识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历 史 经 验和教训,较 全 面 了 解 中 国 教 育 发 展 的 基 本 线 索 和一般规律, 较 自 觉 坚 持 并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立 场、观点与方 法考察、分析 教育问题。 较好地掌握 中国教育史 的 基 本 知 识,较好地 了解中国传 统教育的社 会背景、教 育制度与思 想观念,较 好地认识中 国教育发展 的历史经验 和教训,较 好地了解中 国教育发展 的基本线索 和 一 般 规 律,较为自 觉坚持并运 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 观点与方法 考察、分析 教育问题。 基本掌握中 国教育史的 基本知识, 基本了解中 国传统教育 的 社 会 背 景、教育制 度与思想观 念,基本认 识中国教育 发展的历史 经 验 和 教 训,基本了 解中国教育 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一般 规律,基本 能坚持并运 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 观点与方法 考察、分析 教育问题。 无法掌握中 国教育史的 基本知识, 无法了解中 国传统教育 的 社 会 背 景、教育制 度与思想观 念,无法认 识中国教育 发展的历史 经 验 和 教 训,无法了 解中国教育 发展的基本 线索和一般 规律,无法 坚持并运用 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 点与方法考 察、分析教 育问题
课程目标2:学积极主动地较为积极主较好地学会能够学会从无法学会从会从中国教育动地学会从从中国教育学会从中国中国教育历中国教育历历史的发展过中国教育历教育历史的历史的发展史的发展过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教育发展过程中史的发展过过程中寻找程中寻找教程中寻找教管理资源,总结程中寻找教寻找教育管教育管理资育管理资育管理资并借鉴不同历理资源,总结育管理资源,源,总结并源,总结并源,总结并史阶段的教育并借鉴不同总结并借鉴借鉴不同历借鉴不同历借鉴不同历制度、模式与经不同历史阶史阶段的教史阶段的教验,古为今用,历史阶段的史阶段的教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制度、模段的教育制育制度、模育制度、模育制度、模班级管理实践。式与经验,古度、模式与经式与经验,式与经验,式与经验,为今用,观察验,古为今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和分析当下用,观察和分观察和分析观察和分析观察和分析当下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的教育问题,析当下的教当下的教育以更好地指育问题,以更问题,以更问题,以更问题,以更导班级管理好地指导班好地指导班好地指导班好地指导班实践。级管理实践。级管理实级管理实级管理实践。践。践。课程目标3:熟全面熟悉不较全面熟悉较好地熟悉能熟悉不同不熟悉不同悉不同时代教同时代教育不同时代教不同时代教时代教育家时代教育家育家的教育思育家的教育育家的教育的教育思的教育思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与想、教学智慧思想、教学智思想、教学想、教学智想、教学智读书经验,并进与读书经验,慧与读书经智慧与读书慧与读书经慧与读书经行合理分析与能够自觉地验,较自觉地经验,较好验,能够进验,无法进评判,以深化自进行合理分进行合理分地进行合理行合理分析行合理分析身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培析与评判,以析与评判,以分析与评与评判,以与评判,无养热爱教育事深化自身对深化自身对判,以深化深化自身对法深化自身业的理念信念。于专业的理于专业的理自身对于专于专业的理对于专业的解和认识,培解和认识,培业的理解和解和认识,理解和认养热爱教育养热爱教育认识,培养培养热爱教识,无法培事业的理念事业的理念热爱教育事育事业的理养热爱教育信念。信念。念信念。事业的理念业的理念信念。信念。八、选用教材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备注是否马工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9年7否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社月九、主要参考书目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31
31 课程目标 2:学 会 从 中 国 教 育 历 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寻 找 教 育 管理资源,总结 并 借 鉴 不 同 历 史 阶 段 的 教 育 制度、模式与经 验,古为今用, 以 更 好 地 指 导 班级管理实践。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会 从 中 国 教 育 历 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寻 找 教 育 管 理资源,总结 并 借 鉴 不 同 历 史 阶 段 的 教育制度、模 式与经验,古 为今用,观察 和 分 析 当 下 的教育问题, 以 更 好 地 指 导 班 级 管 理 实践。 较 为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会 从 中 国 教 育 历 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寻 找 教 育管理资源, 总 结 并 借 鉴 不 同 历 史 阶 段 的 教 育 制 度、模式与经 验 , 古 为 今 用,观察和分 析 当 下 的 教 育问题,以更 好 地 指 导 班 级管理实践。 较好地学会 从中国教育 历史的发展 过程中寻找 教育管理资 源,总结并 借鉴不同历 史阶段的教 育制度、模 式与经验, 古为今用, 观察和分析 当下的教育 问题,以更 好地指导班 级 管 理 实 践。 能够学会从 中国教育历 史的发展过 程中寻找教 育 管 理 资 源,总结并 借鉴不同历 史阶段的教 育制度、模 式与经验, 古为今用, 观察和分析 当下的教育 问题,以更 好地指导班 级 管 理 实 践。 无法学会从 中国教育历 史的发展过 程中寻找教 育 管 理 资 源,总结并 借鉴不同历 史阶段的教 育制度、模 式与经验, 古为今用, 观察和分析 当下的教育 问题,以更 好地指导班 级 管 理 实 践。 课程目标 3:熟 悉 不 同 时 代 教 育 家 的 教 育 思 想、教学智慧与 读书经验,并进 行 合 理 分 析 与 评判,以深化自 身 对 于 专 业 的 理解和认识,培 养 热 爱 教 育 事 业的理念信念。 全 面 熟 悉 不 同 时 代 教 育 家 的 教 育 思 想、教学智慧 与读书经验, 能 够 自 觉 地 进 行 合 理 分 析与评判,以 深 化 自 身 对 于 专 业 的 理 解和认识,培 养 热 爱 教 育 事 业 的 理 念 信念。 较 全 面 熟 悉 不 同 时 代 教 育 家 的 教 育 思想、教学智 慧 与 读 书 经 验,较自觉地 进 行 合 理 分 析与评判,以 深 化 自 身 对 于 专 业 的 理 解和认识,培 养 热 爱 教 育 事 业 的 理 念 信念。 较好地熟悉 不同时代教 育家的教育 思想、教学 智慧与读书 经验,较好 地进行合理 分 析 与 评 判,以深化 自身对于专 业的理解和 认识,培养 热爱教育事 业的理念信 念。 能熟悉不同 时代教育家 的 教 育 思 想、教学智 慧与读书经 验,能够进 行合理分析 与评判,以 深化自身对 于专业的理 解和认识, 培养热爱教 育事业的理 念信念。 不熟悉不同 时代教育家 的 教 育 思 想、教学智 慧与读书经 验,无法进 行合理分析 与评判,无 法深化自身 对于专业的 理 解 和 认 识,无法培 养热爱教育 事业的理念 信念。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9 年 7 月 否 九、主要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4 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