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课程性质:选修课课程编码:0200560010学分:1总学时:16。其中,讲授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实训0学时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与知识储备:《景观观察与表达》后继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专业课。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能进行实地调研,将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三、教学目标: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本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变物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2、课程教学总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行为在各个空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具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学会处理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培养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尊重自然的情感,培养通过自然景观系统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感。3、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1)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掌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认知距离的概念,以及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并对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掌握并运用环境心理基本原则及规律。能结合具体设计,做出有主题内容的环境调查。为全面、科学地为今后从事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运用于建筑及景观设计设计实践。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2)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然观何职业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备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熟悉中外优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掌握一定的设计与研究方法。4、毕业要求一课程目标关系(OBE结果导向)表1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关系表
《环境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编码:0200560010 学分:1 总学时:16。其中,讲授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实训0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 先修课程与知识储备: 《景观观察与表达》 后继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专业课。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 例,能进行实地调研,将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 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本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并应用这方面 的知识改变物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2、课程教学总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 行为在各个空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具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学 会处理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培养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尊 重自然的情感,培养通过自然景观系统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感。 3、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 (1)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 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了解环境与行为 关系的相关理论,掌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掌握认知距离的概 念,以及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并对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进行分析,掌握基于行为的城 市环境问题的对策掌握并运用环境心理基本原则及规律。能结合具体设计,做出有主题内容的环境 调查。为全面、科学地为今后从事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 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运用于建筑及景观设计设计实践。具 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然观何职业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熟悉中外优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 代意识。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掌握一定的设计与研 究方法。 4、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关系(OBE结果导向) 表1 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关系表
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关联度课程目标1、唤起热爱自然、尊重自通过发现、行走、收然、保护自然的情感。1、思想品集、定位等主题感知和M2、培养为生态文明、人民生德分析场地活幸福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环境的复杂关识别、表达、并通过文2、问题分系问题进行分析和科学应对的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H析能力。以获得有效结论。4、培养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5、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开展文献研究、景观调3、研究与究。研与分析、问题解决方H创新6、能对不同的景观系统进行式等。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选择与运用用恰当绘图7、培养图纸表达的能力。4、使用现或分析的软件、资源和H代工具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图纸绘制。5、动手操能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分8、培养动手操作能力H作能力析环境要素的特征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知9、培养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识对不同类型环境空间任感。及行为进行分析,评价专业实践和场地复杂问6、专业与题解决方案对自然、生H社会态、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在现状调查与设计中关10、建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7、环境和注、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意识可持续发护、社会和谐,以及经H济可持续、生态可持展续、人类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在今后的建筑及景观设11、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8、职业规H计设计中体现人文社会范,履行责任。范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就场地复杂问题与老12、培养沟通和交流能力。师、同学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撰H9、沟通写报告和设计文稿、成果汇报,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13、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10、终身自我感知,现场踏查、A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学习查阅文献、案例学习展的能力。·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内容、建议学时以及知识单元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如表2所示
毕业要求 指标点 与课程关联度 课程目标 1、思想品 德 通过发现、行走、收 集、定位等主题感知和 分析场地 M 1、唤起热爱自然、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2、培养为生态文明、人民生 活幸福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 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问题分 析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 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 H 3、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 识和专业技能对环境的复杂关 系问题进行分析和科学应对的 能力。 4、培养观察、发现、分析问 题的能力。 3、研究与 创新 开展文献研究、景观调 研与分析、问题解决方 式等。 H 5、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 科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 究。 6、能对不同的景观系统进行 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 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使用现 代工具 选择与运用用恰当绘图 或分析的软件、资源和 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图纸 绘制。 H 7、培养图纸表达的能力。 5、动手操 作能力 能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分 析环境要素的特征 H 8、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6、专业与 社会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知 识对不同类型环境空间 及行为进行分析,评价 专业实践和场地复杂问 题解决方案对自然、生 态、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 响,理解应承担的责 任。 H 9、培养专业价值观和社会责 任感。 7、环境和 可持续发 展 在现状调查与设计中关 注、理解和评价环境保 护、社会和谐,以及经 济可持续、生态可持 续、人类社会可持续的 问题。 H 10、建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 意识 8、职业规 范 在今后的建筑及景观设 计设计中体现人文社会 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H 11、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 范,履行责任。 9、沟通 就场地复杂问题与老 师、同学及社会公众进 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撰 写报告和设计文稿、成 果汇报,并具备一定的 国际视野, H 12、培养沟通和交流能力。 10、终身 学习 自我感知,现场踏查、 查阅文献、案例学习 H 13、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 展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内容、建议学时以及知识单元与课程目标支撑关系如表2所示
表2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知识点知识单元上机讲授学课程实验学时序五、教学方学时序号描述时目标描述号法及要求1、7、8、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1、讲授11绪论19、10景知识法。要求(1)2、3、4、631介绍三种环境知觉的理论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环境知觉2、3、4、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225、6与行为理1系统性、思论和实例研究论想性;(2)讲授2、3、4、6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23要注意启发;2、3、4、个人空间2(3)讲究语言16、7、8艺术。以2、3、4、城市环境的体验与认知22语言传递信空间认知6、5、7、82与体验2、3、4、息,培养学城市外部空间公共活动326、7、8生人与环境2、3、4、建筑环境与行为24和谐发展理6、7、8念的建立。22、3、4、校园认知地图16、7、82、案例22、3、4、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调查教学法。要2环境行为6、7、83实践调查求(1)做好案2、3、4、4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调查6、7、8、3例的准备;(2)9、10案例要有典82、3、4、型性;(3)要使(课6、7、8合计16416学生明确该后进行)案例要说明的问题(4)通过案例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案例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3、现场教学法。要求((1)使学生掌握现场调研的方法,如何认知现场;(2)掌握如何进行调查统计分析;(3)综合分析能力。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环境中的相关问题。要求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场地调研报告。六、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认知距离的概念,以及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并对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运用环境心理基本原则及规律。能结合具体设计,做出有主题内容的环境调查。难点: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的理解,运用上述理论优化环境空间的设计。七、学习要求1、熟练掌握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2、能独立设计问卷并进行场地环境行为调查3、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场地使用中的优化方案。八、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知识单元 知识点 讲授学 时 实验 学时 上机 学时 课程 序号 描述 目标 序 号 描述 1 绪论 1 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 景知识 1 1、7、8、 9、10 1 环境知觉 与行为理 论 1 介绍三种环境知觉的理论 3 2、3、4、6 2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 论和实例研究 2 2、3、4、 5、6 3 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2 2、3、4、6 2 空间认知 与体验 1 个人空间 2 2、3、4、 6、7、8 2 城市环境的体验与认知 2 2、3、4、 6、5、7、8 3 城市外部空间公共活动 2 2、3、4、 6、7、8 4 建筑环境与行为 2 2、3、4、 6、7、8 3 环境行为 实践调查 1 校园认知地图 2 2、3、4、 6、7、8 2 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调查 2 2、3、4、 6、7、8 3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调查 4 2、3、4、 6、7、8、 9、10 合计 16 4 16 8 (课 后进 行) 2、3、4、 6、7、8 表2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 、 教 学 方 法及要求 1、讲授 法 。 要 求 (1) 讲 授 内 容 要 有 科 学 性 、 系 统 性 、 思 想性; (2)讲授 要注意启发; (3) 讲 究 语 言 艺 术 。 以 语 言 传 递 信 息 , 培 养 学 生 人 与 环 境 和 谐 发 展 理 念的建立。 2、案例 教 学 法 。 要 求 (1) 做 好 案 例的准备; (2) 案 例 要 有 典 型性; (3)要使 学 生 明 确 该 案 例 要 说 明 的问题 (4)通过案例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案例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 进行综合分析。 3、现场教学法。要求 (1)使学生掌握现场调研的方法,如何认知现场;(2)掌握如何进行调查统 计分析; (3)综合分析能力。 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环境中的相关问题。要求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 生按规定完成场地调研报告。 六、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理 论在实际上的应用,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 念和特征,;认知距离的概念,以及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并对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进 行分析。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策。运用环境心理基本原则及规律。能结合具体设计,做出 有主题内容的环境调查。 难点:环境知觉理论、环境行为理论的理解,运用上述理论优化环境空间的设计。 七、学习要求 1、熟练掌握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2、能独立设计问卷并进行场地环境行为调查, 3、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场地使用中的优化方案。 八、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及评价依据本课程考核内容、建议评价依据以及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表3课程目标-考核方式关系表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2、3、6、7、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空间认知图84、5、6、7、空间认知与体验环境空间的调查、分析、优化方案81-10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积极度、内容的深度、作业的准确度2、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标准:1.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70%,主要采用期末环境调查设计的形式。2.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根据作业、质疑、课堂讨论和自由选题报告等能力、素质评定。(2)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表4课程目标-成绩评定标准关系表课程目标成绩评定标准2、3、4、5、6考查、有评判规则1-10考查、平时到课情况与课堂表现九、课程资源平台十、教材、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1]胡正凡、林玉莲主编.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主要参考书:[1]乐国安,《论现代认知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李道增主编.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上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大纲执笔人:王晓燕课程负责人:王晓燕大纲审核人:周晨
1.考核内容及评价依据 本课程考核内容、建议评价依据以及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目标-考核方式关系表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2、3、6、7、 8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 空间认知图 4、5、6、7、 8 空间认知与体验 环境空间的调查、分析、优化方案 1-10 课堂讨论、平时作业 积极度、内容的深度、作业的准确度 2、成绩评定 (1)成绩评定标准: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70%,主要采用期末环境调查设计的形式。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30%,根据作业、质疑、课堂讨论和自由选题报告等能力、素质评定。 (2)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4 课程目标-成绩评定标准关系表 课程目标 成绩评定标准 2、3、4、5、6 考查、有评判规则 1-10 考查、平时到课情况与课堂表现 九、课程资源平台 十、教材、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1] 胡正凡、林玉莲主编.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主要参考书: [1] 乐国安, 《论现代认知心理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李道增主编.环境行为学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上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大纲执笔人: 王晓燕 课程负责人:王晓燕 大纲审核人: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