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标准序号评价项目90-10080-8970-7960-690-5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整,作业内容完作业内容完整,独立或合作完整,独立或合整,独立或合独立或合作完作业内容不完成全部作业要作完成作业要作完成作业要2平时作业成作业要求。书整,没有达到作求。书写端正,求,书写端正,求。书写较凌业要求。写端正,对问题对问题有详细没有对问题进乱,没有对问分析较全面。透彻的分析。行分析。题进行分析。对测试题目有对测试题目有对测试题目有所思考,有一对测试题目较独立思考,有比比独立的思考,阶段性少思考,有见无法顺利进行定见解,会认3较深刻的见解,有较深刻的见测试真对照与从标解,对标准答阶段性测试敢于质疑并挑解,不会盲从标准答案的差案比较认可。战标准答案。准答案。距。活动展示过程活动展示过程活动展示过程活动展示过程基本大方,逻比较大方,逻辑很大方,逻辑优雅大方,逻辑辑基本清晰,比较清晰,口齿很清晰,口齿无法顺利进行非常清晰,口齿活动展示口齿基本伶a非常伶俐,有非比较伶俐,有比很伶俐,有很活动展示。俐,有基本得常得体的外在较得体的外在得体的外在形体的外在形形象。形象。象。象。期末考试5按答题情况参照《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四)课程目标考核定性评价评分标准课程目标90-10080-8970796069059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坚持并学习运用能基本坚持并课程目标1:坚持并能牢固树立坚持能较好地坚持不能坚持马克学习运用马克思主马克思主义的立并学习运用马克并学习运用马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义的立场、观点与场、观点与方法,思主义的立场、克思主义的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方法,掌握教育学积极主动地学习观点与方法,非场、观点与方场、观点与方法,无法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教育学基本概常熟悉教教育学法,较为熟悉法,基本掌握教育学基本概理论与基本规律,念、理论与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教育学基本概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与规自觉运用教育学原自觉运用教育学与规律,自觉运念、理论与规念、理论与规律,难以自觉理观察、思考现实原理观察、思考用教育学原理观律,自觉运用律,有运用教运用教育学原问题,进行批判性现实问题,并提察、思考现实问教育学原理观育学原理观理观察、思考分析,并提出相应出解决策略。题,并提出解决察、思考现实察、思考现实现实问题,并策略。的解决策略。问题,并提出问题和提出解提出解决策略解决策略。决策略的意识。12
12 序号 评价项目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2 平时作业 作业内容完整, 独立或合作完 成全部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对问题有详细 透彻的分析。 作业内容完整, 独立或合作完 成作业要求。书 写端正,对问题 分析较全面。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作业要 求,书写端正, 没有对问题进 行分析。 作业内容完 整,独立或合 作完成作业要 求。书写较凌 乱,没有对问 题进行分析。 作业内容不完 整,没有达到作 业要求。 3 阶段性 测试 对测试题目有 独立思考,有比 较深刻的见解, 敢于质疑并挑 战标准答案。 对测试题目有 比独立的思考, 有较深刻的见 解,不会盲从标 准答案。 对测试题目有 所思考,有一 定见解,会认 真对照与从标 准答案的差 距。 对测试题目较 少思考,有见 解,对标准答 案比较认可。 无法顺利进行 阶段性测试 4 活动展示 活动展示过程 优雅大方,逻辑 非常清晰,口齿 非常伶俐,有非 常得体的外在 形象。 活动展示过程 比较大方,逻辑 比较清晰,口齿 比较伶俐,有比 较得体的外在 形象。 活动展示过程 很大方,逻辑 很清晰,口齿 很伶俐,有很 得体的外在形 象。 活动展示过程 基本大方,逻 辑基本清晰, 口齿基本伶 俐,有基本得 体的外在形 象。 无法顺利进行 活动展示。 5 期末考试 按答题情况参照《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四)课程目标考核定性评价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坚持并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与 方法,掌握教育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与基本规律, 自觉运用教育学原 理观察、思考现实 问题,进行批判性 分析,并提出相应 的解决策略。 坚持并学习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与方法, 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育学基本概 念、理论与规律, 自觉运用教育学 原理观察、思考 现实问题,并提 出解决策略。 能牢固树立坚持 并学习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与方法,非 常熟悉教教育学 基本概念、理论 与规律,自觉运 用教育学原理观 察、思考现实问 题,并提出解决 策略。 能较好地坚持 并学习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与方 法,较为熟悉 教育学基本概 念、理论与规 律,自觉运用 教育学原理观 察、思考现实 问题,并提出 解决策略。 能基本坚持并 学习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与方 法,基本掌握 教育学基本概 念、理论与规 律,有运用教 育学原理观 察、思考现实 问题和提出解 决策略的意 识。 不能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与方 法,无法学习 教育学基本概 念、理论与规 律,难以自觉 运用教育学原 理观察、思考 现实问题,并 提出解决策略
课程目标2:了解当主动了解当前国能主动了解当前能较主动了解能基本了解当无法了解当前前国内小学教育发内小学教育发展国内小学教育发当前国内小学前国内小学教国内小学教育展现状,尤其是课现状,尤其是课育发展现状,发展现状,尤展现状,尤其是教育发展现堂教育方面的问堂教育方面的问课堂教育方面的状,尤其是课尤其是课堂教其是课堂教育问题,主动学习堂教育方面的育方面的问方面的问题,题,学习教学过程题,主动学习教教学策略、教育评不学习教学过学过程、教学策教学过程、教学问题,能较主题,能基本学价等知识,形成略、教育评价等策略、教育评价动学习教学过习教学过程、程、教学策略、定教育实践技能,知识,自觉形成等知识,能自觉程、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教教育评价等知为从事教育研究与一定教育实践技形成一定教育实教育评价等知育评价等知识,无法形成实践工作打下良好能,为从事教育践技能,为从事识,能较自觉识,能基本形一定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一定教育技能,无法为研究与实践工作成一定教育实打下良好基础。工作打下良好基实践技能,为践技能,为从从事教育研究础。从事教育研究事教育研究与与实践工作打与实践工作打实践工作打下下良好基础。下良好基础。良好基础。课程目标3:学习小主动学习小学生能主动学习小学能较主动学习能基本主动学无法学习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身心发展的相关生身心发展的相小学生身心发习小学生身心生身心发展的关知识,树立科学知识,自觉树立关知识,能自觉展的相关知发展的相关知相关知识,无的小学教育观,掌科学的小学教育树立科学的小学识,能较自觉识,#能基本自法树立科学的握和领会班级管理观,主动掌握和教育观,能主动树立科学的小觉树立科学的小学教育观,工作艺术,提高教领会班级管理工掌握和领会班级学教育观,能小学教育观,无法掌握和领育教学实践能力,作艺术,自觉提管理工作艺术,较主动掌握和能基本主动掌会班级管理工培养课程育人意识领会班级管理握和领会班级作艺术,无法高教育教学实践能自觉提高教育和教育改革意识。教学实践能力,工作艺术,能管理工作艺能力,主动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课程育人意识和能主动培养课程较自觉提高教术,能基本自实践能力,无教育改革意识育人意识和教育育教学实践能法培养课程育觉提高教育教改革意识力,能较主动学实践能力,人意识和教育培养课程育人能基本主动培改革意识意识和教育改养课程育人意革意识识和教育改革意识八,选用教材编者备注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原理2019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组13
13 课程目标 2:了解当 前国内小学教育发 展现状,尤其是课 堂教育方面的问 题,学习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育评 价等知识,形成一 定教育实践技能, 为从事教育研究与 实践工作打下良好 基础。 主动了解当前国 内小学教育发展 现状,尤其是课 堂教育方面的问 题,主动学习教 学过程、教学策 略、教育评价等 知识,自觉形成 一定教育实践技 能,为从事教育 研究与实践工作 打下良好基础。 能主动了解当前 国内小学教育发 展现状,尤其是 课堂教育方面的 问题,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 策略、教育评价 等知识,能自觉 形成一定教育实 践技能,为从事 教育研究与实践 工作打下良好基 础。 能较主动了解 当前国内小学 教 育 发 展 现 状,尤其是课 堂教育方面的 问题,能较主 动学习教学过 程、教学策略、 教育评价等知 识,能较自觉 形成一定教育 实践技能,为 从事教育研究 与实践工作打 下良好基础。 能基本了解当 前国内小学教 育发展现状, 尤其是课堂教 育 方 面 的 问 题,能基本学 习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教 育 评 价 等 知 识,能基本形 成一定教育实 践技能,为从 事教育研究与 实践工作打下 良好基础。 无法了解当前 国内小学教育 发展现状,尤 其是课堂教育 方面的问题, 不学习教学过 程、教学策略、 教育评价等知 识,无法形成 一定教育实践 技能,无法为 从事教育研究 与实践工作打 下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 3:学习小 学生身心发展的相 关知识,树立科学 的小学教育观,掌 握和领会班级管理 工作艺术,提高教 育教学实践能力, 培养课程育人意识 和教育改革意识。 主动学习小学生 身心发展的相关 知识,自觉树立 科学的小学教育 观,主动掌握和 领会班级管理工 作艺术,自觉提 高教育教学实践 能力,主动培养 课程育人意识和 教育改革意识 能主动学习小学 生身心发展的相 关知识,能自觉 树立科学的小学 教育观,能主动 掌握和领会班级 管理工作艺术, 能自觉提高教育 教学实践能力, 能主动培养课程 育人意识和教育 改革意识 能较主动学习 小学生身心发 展 的 相 关 知 识,能较自觉 树立科学的小 学教育观,能 较主动掌握和 领会班级管理 工作艺术,能 较自觉提高教 育教学实践能 力,能较主动 培养课程育人 意识和教育改 革意识 能基本主动学 习小学生身心 发展的相关知 识,能基本自 觉树立科学的 小学教育观, 能基本主动掌 握和领会班级 管 理 工 作 艺 术,能基本自 觉提高教育教 学实践能力, 能基本主动培 养课程育人意 识和教育改革 意识 无法学习小学 生身心发展的 相关知识,无 法树立科学的 小学教育观, 无法掌握和领 会班级管理工 作艺术,无法 提高教育教学 实践能力,无 法培养课程育 人意识和教育 改革意识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是
九、主要参考书目1:《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2.冯建军.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4.柳海民.教育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5.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6.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7.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十、课程学习建议1.学生可以去多接触一线教师,多观看优秀的公开课,从教师的视角近距离接触课堂一线,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2.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多关注现实问题,勤于思考,善于反思,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14
14 九、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9 月. 2.冯建军.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 10 月.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7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 6 月. 4.柳海民.教育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8 月. 5.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6.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 月. 7.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2 月.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年 5 月. 十、课程学习建议 1.学生可以去多接触一线教师,多观看优秀的公开课,从教师的视角近距 离接触课堂一线,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2.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要增加课外阅读量,多关注现实问题,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中国教育史》课程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HistoryofChineseEducation课程编码230410402B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修读学期第二学期教育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口选修2团考试口考查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0)执笔人李星审核人常英华二、课程简介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揭示其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脉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积极地拥抱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变革。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与思想观念,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2:学会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教育管理资源,总结并借鉴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模式与经验,古为今用,以更好地指导班级管理实践(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课程目标3:熟悉不同时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与读书经验,并15
15 《中国教育史》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教育史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课程编码 230410402B 适用专业 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 教育学原理 修读学期 第二学期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学分 2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时 32 学时(理论学时 32,实践学时 0) 执笔人 李星 审核人 常英华 二、课程简介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 础课程。它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 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 教训及其特点,揭示其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脉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 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积极地拥抱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教 育的变革。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社会背景、 教育制度与思想观念,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中国教 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 察、分析教育问题。(毕业要求 3 :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 2:学会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教育管理资源,总结 并借鉴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模式与经验,古为今用,以更好地指导班级 管理实践(毕业要求 5 班级指导) 课程目标 3:熟悉不同时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智慧与读书经验,并
进行合理分析与评判,以深化自身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理念信念。(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3.2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一定的现实问题。5.1管理方法:掌握班级管理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5:班级指导能够担任或协助教育管理人员展开工作。6.1学科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所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教学科对小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四、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学时安支撑的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排目标第一章学科概述课程目标1课堂讲授1课程目标第二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自主学习、课堂讲授81/2/3课程目标2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自主学习、课堂讲授1/2/3课程目标自主学习、课堂讲授、课堂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1/2/3检测与巩固总结课程目标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自主学习、课堂讲授31/2/3课程目标自主学习、课堂讲授3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2/316
16 进行合理分析与评判,以深化自身对于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 的理念信念。(毕业要求 6 综合育人)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3:学科素养 3.2 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运用相 关理论分析一定的现实问题。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5:班级指导 5.1 管理方法:掌握班级管理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担任或协助教育管理人员展开工作。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6:综合育人 6.1 学科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所 教学科对小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 的教育。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 支撑的课程 目标 教学方法 学时安 排 第一章 学科概述 课程目标 1 课堂讲授 1 第二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 课程目标 1/2/3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 8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课程目标 1/2/3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 2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课程目标 1/2/3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课堂 检测与巩固总结 1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课程目标 1/2/3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 3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课程目标 1/2/3 自主学习、课堂讲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