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首先他对前代 的骈文、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其《秋声赋》即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 比,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形式。其次,他对四六文也进行了革新,以散体单行的古 文笔入之,为四六体注入了活力 (3)纡徐平易的文风。欧阳修的散文,文气纡徐委婉,形成一种平易自然的文风 如名作《秋声赋》 欧阳修对诗风进了革新。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 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 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 二、诗文革新运动 1、文道并重。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但 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 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古人之学者非 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 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 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 2、实践上的典范。欧阳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3、提倡革新、提拔后学 三、地位和影响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节选):“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 精微,故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奇。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 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其人可知。” 苏轼:“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 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贵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李鷹《师友谈记》) 四、“梅苏”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 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梅尧臣的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 事。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他说:“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读邵 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梅诗在题材走向和 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南宋刘克庄《后村 大全集》(卷一七四)中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
(2)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首先他对前代 的骈文、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其《秋声赋》即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 比,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形式。其次,他对四六文也进行了革新,以散体单行的古 文笔入之,为四六体注入了活力。 (3)纡徐平易的文风。欧阳修的散文,文气纡徐委婉,形成一种平易自然的文风。 如名作《秋声赋》。 欧阳修对诗风进了革新。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 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 情融为一体, 风格平易流丽。 二、诗文革新运动 1、文道并重。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但 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 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古人之学者非一 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 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 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 2、实践上的典范。欧阳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 3、提倡革新、提拔后学。 三、地位和影响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节选):“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 精微,故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奇。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 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 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其人可知。” 苏轼:“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 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贵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李廌《师友谈记》) 四、“梅苏”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 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梅尧臣的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 事。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他说:“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读邵 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梅诗在题材走向和 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南宋刘克庄《后村 大全集》(卷一七四)中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
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之下。”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 尧臣、苏舜软二人”(《原诗·外篇下》)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但两人风格迥异。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子 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其诗风多学韩愈,意 境开阔,粗旷豪迈。其诗缺点:不够精炼,缺乏含蓄和韵味 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 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节王安石诗文 、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仁宗庆历元年(1041) 进士,之后二十多年间在各地任地方官。熙宁元年(1068),应诏回京,奏《本朝百年无 事札子》,次年主持变法。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 散文成就 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 实际功用。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 不必巧且华”。 议论文的成就,如《答司马谏议书》,论点鲜明,逻辑严密,风格简洁峻切。 三、半山体 王安石的诗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 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 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 奇出新。后期诗歌: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 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 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 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三十五)。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 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苏轼
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之下。” 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 尧臣、苏舜软二人”(《原诗·外篇下》)。 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 但两人风格迥异。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子 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其诗风多学韩愈,意 境开阔,粗旷豪迈。其诗缺点:不够精炼,缺乏含蓄和韵味。 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 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节 王安石诗文 一、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仁宗庆历元年(1041) 进士,之后二十多年间在各地任地方官。熙宁元年(1068),应诏回京,奏《本朝百年无 事札子》,次年主持变法。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 二、散文成就 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 实际功用。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 不必巧且华”。 议论文的成就,如《答司马谏议书》,论点鲜明,逻辑严密,风格简洁峻切。 三、半山体 王安石的诗以 56 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 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 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 奇出新。后期诗歌: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 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 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 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三十五)。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 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