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与思考】1.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2.联系实际,谈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其意义是什么。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学习资源】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3.《中国共产党章程》(2022年10月五、实践教学安排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分为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与实践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本课程为专门的理论课,不设置实践环节。六、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两个部分进行综合考核。(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以及近现代中国国课堂参与、知识点整理、课程目标1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脉络:40%期末考试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课堂参与、平时作业、课程目标2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与期末考试思维能力:30%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树课程目标3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0%七、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28
28 【复习与思考】 1. 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2. 联系实际,谈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 革,其意义是什么。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 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 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学习资源】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 年 11 月)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 年 10 月) 3.《中国共产党章程》(2022 年 10 月) 五、实践教学安排 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分为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与实践 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本课程为专门的理论课,不设置实践环节。 六、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两个部分进行综合考核。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以及近现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脉络:40% 课堂参与、知识点整理、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 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具有一定的历史意识与 思维能力:30% 课堂参与、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30%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七、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1.总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课堂参与(30%)+平时作业(50%)+知识点整理(20%)。2.平时成绩评定(1)课堂参与: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到课情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程度与质量进行评价。(2)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进行评价。(3)知识点整理:根据学生整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评价。3.期末成绩评定根据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评定。(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70-7960-6990-10080-890-59良中优及格不及格能够深刻理解能够较好理解能够基本理解中能够对中国近未能理解和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国近现代史的基现代史的基本握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史实以的基本史实以本史实以及近现史实以及近现史的基本史实及近现代中国及近现代中国代中国历史发展代中国历史发以及近现代中课堂目标1国历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过历史发展的过的过程和基本脉展的过程和基程和基本脉络,程和基本脉络,络:能够参与课本脉络有一定过程和基本脉并积极参与课能够参与课堂堂活动任务70%理解和掌握;参络,课堂活动左右。参与度低或不堂活动任务。活动任务。与课堂活动任务60%左右。参与。能够完全独立能够独立运用能够引导运用科能够在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唯运用科学的唯科学的唯物主学的唯物主义历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物主义历史观义历史观和方史观和方法论分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方法论分析法论分析基本析历史问题、辨和方法论分析基本历史问历史问题、辨别历史问题、辨别别历史是非,作基本历史问题、题、辨别历史课程目标2历史是非:具有历史是非;具有业质量中等,有辨别历史是非,是非的能力较较强的历史意作业质量较差,一定的历史意部分错误。差,没有按时错误较多。识与思维能力,识与思维能力,完成作业,没按时完成相关有达到作业要按时高质量完求。成相关作业。作业。能够深刻理解能够较好地理能够基本理解当能够简单理解对当今中国社当今中国社会解当今中国社今中国社会的历当今中国社会会的历史背景的历史背景和会的历史背景史背景和发展趋的历史背景和和发展趋势的发展趋势;以坚和发展趋势;以势:树立正确的发展趋势:树立理解能力较定正确的人生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差,未能树立课程目标3观、价值观和世价值观和世界和世界观指导自价值观和世界正确的人生界观指导自己观指导自己的已关键人生块观,作业质量较观、价值观和的人生扶择,按人生扶择,按时择,作业质量中世界观,不能差,错误较多。时高质量完成等,有部分错误。够实现实践大完成相关作业。相关作业。部分任务。29
29 1. 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其中平时成绩=课堂参与(30%)+平时作业(50%)+知识点整理(20%)。 2. 平时成绩评定 (1)课堂参与: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到课情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 参与的程度与质量进行评价。 (2)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进行评价。 (3)知识点整理:根据学生整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评价。 3. 期末成绩评定 根据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评定。 (二)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堂目标 1 能够深刻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 的基本史实以 及近现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过 程和基本脉络, 并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任务。 能够较好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 的基本史实以 及近现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过 程和基本脉络, 能够参与课堂 活动任务。 能够基本理解中 国近现代史的基 本史实以及近现 代中国历史发展 的过程和基本脉 络;能够参与课 堂活动任务 70% 左右。 能 够 对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的 基 本 史 实 以 及 近 现 代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过 程 和 基 本 脉 络 有 一 定 理解和掌握;参 与 课 堂 活 动 任 务 60%左右。 未能理解和掌 握中国近现代 史的基本史实 以及近现代中 国历史发展的 过程和基本脉 络,课堂活动 参与度低或不 参与。 课程目标 2 能够完全独立 运用科学的唯 物主义历史观 和方法论分析 历史问题、辨别 历史是非;具有 较强的历史意 识与思维能力, 按时高质量完 成相关作业。 能够独立运用 科学的唯物主 义历史观和方 法论分析基本 历史问题、辨别 历史是非;具有 一定的历史意 识与思维能力, 按时完成相关 作业。 能够引导运用科 学的唯物主义历 史观和方法论分 析历史问题、辨 别历史是非,作 业质量中等,有 部分错误。 能 够 在 指 导 下 运 用 科 学 的 唯 物 主 义 历 史 观 和 方 法 论 分 析 基本历史问题、 辨别历史是非, 作业质量较差, 错误较多。 运用科学的唯 物主义历史观 和方法论分析 基 本 历 史 问 题、辨别历史 是非的能力较 差,没有按时 完成作业,没 有达到作业要 求。 课程目标 3 能够深刻理解 当今中国社会 的历史背景和 发展趋势;以坚 定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 界观指导自己 的人生抉择,按 时高质量完成 相关作业。 能够较好地理 解当今中国社 会的历史背景 和发展趋势;以 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 观指导自己的 人生抉择,按时 完成相关作业。 能够基本理解当 今中国社会的历 史背景和发展趋 势;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 和世界观指导自 己 关 键 人 生 抉 择,作业质量中 等,有部分错误。 能 够 简 单 理 解 当 今 中 国 社 会 的 历 史 背 景 和 发展趋势;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 价 值 观 和 世 界 观,作业质量较 差,错误较多。 对当今中国社 会的历史背景 和发展趋势的 理 解 能 力 较 差,未能树立 正 确 的 人 生 观、价值观和 世界观,不能 够实现实践大 部分任务
八、选用教材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备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2023年版)九主要参考书自[1]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概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5]朱铃、张先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1924一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1李新主编.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一192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1]张海鹏.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的扶贫足迹.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十、课程学习建议1.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进行主动有效学习。2.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注意结合拓展资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以小组共同学习、研讨的方式,在课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献,积极进行量的积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30
30 八、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3 年版)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年 2 月 是 九、主要参考书目 [1]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1 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概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5]朱铃、张先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1988 [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李新主编.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192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 习出版社.2018 [11]张海鹏. 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的扶贫足迹.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十、课程学习建议 1.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进行主动有效学习。 2. 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注意结合拓 展资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鼓励以小组共同学习、研讨的方式,在课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3.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献,积极进行量的积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课程大纲、课程信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课程名称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课程编码231610003A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除思政)无先修课程修读学期第2学期口必修课程类别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口选修1口考试乙考查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课程学时16学时执笔人朱东方审核人王淑琴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是大学生国史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课程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认知基本规律,教育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课程始终贯彻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以“四个选择”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实现中国梦。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课程目标2:通过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31
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 课程编码 231610003A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除思政) 先修课程 无 修读学期 第 2 学期 课程类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学分 1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学时 16 学时 执笔人 朱东方 审核人 王淑琴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是大学生国史党史教育 的重要阵地。课程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 生认知基本规律,教育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课程始终贯彻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以“四个选择”为出发点和 基本目标: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既不 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实现中国梦。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 1: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 和人物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 非的能力。 课程目标 2:通过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
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自主查阅资料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丰富拓展历史知识,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并能以此指导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将青年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进而达到本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目标支撑新师范毕业要求支撑新工科毕业要求支撑新文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毕业要求1:品德修养1毕业要求2、8: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毕业要求7:团队合作教育情怀,沟通合作四、实践内容及进度安排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实践内容:假定学生穿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某一时空,自主查阅相关史料,想象所见所闻,形成习作。本实践将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件,进而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进度安排:第1周布置任务,学生分组,确定主题;第4~5周学生自主进行组内评选,推举优秀作业:约第6周上课,每组优秀作业代表课堂展示。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一一大学生微视频实践内容:学生围绕主题,拍摄5分钟左右时长的微视频。通过自主探索式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将青年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以微视频反映新时代大学生对祖国从历史到现在的认识,和对自身使命担当的理解。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度安排:第7-8周学生分小组围绕主题先拟定拍摄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具体的拍摄提纲,完成纸质视频脚本。微视频主题由教研室统一确定,可结合当年国家的纪念性事件来确定。第9-11周依据脚本进行拍摄并完成剪辑。约第12周在实践课堂上分组进行视频展示。约第14周实践课堂教师总结两次实践并分别分组进行点评。五、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32
32 将课堂所学知识与自主查阅资料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丰富拓展历史知识,深化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新 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并能以此指导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将青年学生的个 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进而达到本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支撑新师范毕业要求 支撑新工科毕业要求 支撑新文科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1 毕业要求 6:综合育人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 课程目标 2 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毕业要求 8:职业规范 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 课程目标 3 毕业要求 2、8: 教育情怀,沟通合作 毕业要求 9:个人和团队 毕业要求 7:团队合作 四、实践内容及进度安排 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 实践内容:假定学生穿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某一时空,自主查阅相关史料, 想象所见所闻,形成习作。本实践将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件, 进而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进度安排:第 1 周布置任务,学生分组,确定主题;第 4~5 周学生自主进 行组内评选,推举优秀作业;约第 6 周上课,每组优秀作业代表课堂展示。 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大学生微视频 实践内容:学生围绕主题,拍摄 5 分钟左右时长的微视频。通过自主探索式 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时代使命,将青年学生的个人理 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以微视频反映新时代大学生对祖国从历史到现 在的认识,和对自身使命担当的理解。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培养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度安排:第 7-8 周学生分小组围绕主题先拟定拍摄的具体题目,并形成具 体的拍摄提纲,完成纸质视频脚本。微视频主题由教研室统一确定,可结合当年 国家的纪念性事件来确定。第 9-11 周依据脚本进行拍摄并完成剪辑。约第 12 周 在实践课堂上分组进行视频展示。约第 14 周实践课堂教师总结两次实践并分别 分组进行点评。 五、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