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总成绩=实践项目一×40%+实践项目二×60%。(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考核方式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课程目标1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一一大学生微视频百分制分档打分。50%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课程目标220%百分制分档打分。我们的新时代一一大学生微视频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课程目标330%百分制分档打分。六、成绩评定标准与方式(一)评定方式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实施方式及所占比例课程目标1实践一习作,评价方式1教师依据评分细评阅实践一习作40%评价标准详见评定标准则分档打分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1教师依据评分细评价方式2实践二微视频,评阅实践二视频60%评价标准详见评定标准则分档打分课程目标3(二)评定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实践内容90-100808960-790-59优良及格不及格符合题意,史实基本符合题基本符合题意,观点错误,严重X容涉及了相关的史正确,条理清晰,意,内容涉及跑题,论述肤浅、相关的史A叙事完整,中心了实,又观点正确,矛盾,内容混乱,课程目标1实,观点正确,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语句不通。突出,内容充实,实践项目一课程目标2习作。观点正确,能较能查阅相关资好地运用各种资料完成习作。料完成习作。基本符合主题,观点错误,严重紧扣主题,观点主题基本清观课程目标1正确,有较高的晰,观点正确,点正确,完成视频跑题,视频内容立意,能较好地比较有创意,拍摄。混乱,视频时长课程目标3实践项目二运用各种技术手能运用技术手严重不足。段完成视频。段完成视频。33
33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总成绩=实践项目一×40%+实践项目二×60%。 (二)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 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大学生微视频 50% 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 百分制分档打分。 课程目标 2 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 20% 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 百分制分档打分。 课程目标 3 我们的新时代——大学生微视频 30% 考查,根据提交的作业内容 百分制分档打分。 六、成绩评定标准与方式 (一)评定方式 评价方式 及所占比例 评价内容及标准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实施方式 评价方式 1 评阅实践一习作 40% 实践一习作, 评价标准详见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1 教师依据评分细 课程目标2 则分档打分 评价方式 2 评阅实践二视频 60% 实践二微视频, 评价标准详见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1 教师依据评分细 课程目标3 则分档打分 (二)评定标准 课程目标 实践内容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60-79 0-59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实践项目一 符合题意,史实 正确,条理清晰, 叙事完整,中心 突出,内容充实, 观点正确,能较 好地运用各种资 料完成习作。 基 本 符 合 题 意,内容涉及 了 相 关 的 史 实,观点正确, 能查阅相关资 料完成习作。 基本符合题意,内 容涉及了相关的史 实,观点正确,能 查阅相关资料完成 习作。 观点错误,严重 跑题,论述肤浅、 矛盾,内容混乱, 语句不通。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3 实践项目二 紧扣主题,观点 正确,有较高的 立意,能较好地 运用各种技术手 段完成视频。 主 题 基 本 清 晰,观点正确, 比较有创意, 能运用技术手 段完成视频。 基本符合主题,观 点正确,完成视频 拍摄。 观点错误,严重 跑题,视频内容 混乱,视频时长 严重不足
七、实践方式与组织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实践方式:学生以8~10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讨论确定每组选题,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组织方式: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假定学生穿越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某一时空,查阅相关资料,并以第一人称完成习作。学生分组后需共同协商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选题,每组内学生选择同一主题情境,各组主题要避免重复。学生在习作中需写明自己穿越历史的具体时间、地点,自己的身份,查阅历史资料,结合史实并适度展开想象。“穿越者”只能做历史的见证者,顺应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改历史”。选题和分组在第一次上课时确定并交回教师。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不少于1500字的习作。习作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导向,从细微处着眼,在描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习作还要言之有物,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禁止抄袭。作业完成后每组推选最佳作业在实践课上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展示结束后所有学生将纸质版作业交回。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一大学生微视频实践方式:学生继续沿用实践项目一的小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视频的纸质脚本,视频拍摄与剪辑。组织方式:以“我们的新时代”(或由教研室决定当年的具体主题)为主题,拍摄微视频。首先学生需要先拟定拍摄的具体题目,完成构思提纲和拍摄脚本,而后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视频拍摄和剪辑。微视频制作完成后在实践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学生需要以组为单位提交纸质的拍摄脚本和电子版视频文件。八、实践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并完成全部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要以端正的态度,认真对待实践学习,按照具体要求自主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无论电子版还是纸质版,其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导向,从细微处着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作业要有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禁止抄袭。2.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每一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尊重学生的创作意愿,允许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大地发挥空间。在学生需要时,以正34
34 七、实践方式与组织 实践项目一:穿越时空的见证 实践方式:学生以 8~10 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讨论确定每组选题,学生自 主独立完成作业。 组织方式: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假定学生穿越到中国近现 代历史的某一时空,查阅相关资料,并以第一人称完成习作。学生分组后需共同 协商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选题,每组内学生选择同一主题情境,各组主题要 避免重复。学生在习作中需写明自己穿越历史的具体时间、地点,自己的身份, 查阅历史资料,结合史实并适度展开想象。“穿越者”只能做历史的见证者,顺 应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篡改历史”。选题和分组在第一次上课时确定并交回 教师。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不少于 1500 字的习作。习作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 和价值观导向,从细微处着眼,在描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习作还要 言之有物,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禁止抄袭。作业完成后每组推选最佳作业在实践 课上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展示结束后所有学生将纸质版作业交回。 实践项目二:我们的新时代——大学生微视频 实践方式:学生继续沿用实践项目一的小组,组内分工合作完成视频的纸质 脚本,视频拍摄与剪辑。 组织方式:以“我们的新时代”(或由教研室决定当年的具体主题)为主题, 拍摄微视频。首先学生需要先拟定拍摄的具体题目,完成构思提纲和拍摄脚本, 而后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视频拍摄和剪辑。 微视频制作完成后在实践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学生需要以组 为单位提交纸质的拍摄脚本和电子版视频文件。 八、实践要求 1. 对学生的要求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并完成全部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要以端正的态度,认真 对待实践学习,按照具体要求自主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无论电子版还 是纸质版,其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导向,从细微处着眼,在尊重历 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作业要有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禁止抄袭。 2.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明确指出对学生每一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尊重学生 的创作意愿,允许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大地发挥空间。在学生需要时,以正
确的史实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完成实践后,要依据评阅细则对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客观公正地评阅。3.对实践单位和场所的要求本课程实践为校内实践,学生可能会在校内部分公共区域进行拍摄取景,在不影响公共秩序和其他人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完成作业。如学生确有需要校外取景或实践考察时,也应以遵守公共秩序和相关场所的规定为前提进行实践。九、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1.选用教材是否为编者教材名称ISBN号出版社出版时间马工程教材本书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97870405990152023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写组(2023)2.主要参考书目[1]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概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51朱铃、张先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1924一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李新主编.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一192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李侃、龚书锋.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1]张海鹏.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的扶贫足迹.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5
35 确的史实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完成实践后,要依据评阅细则对 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客观公正地评阅。 3. 对实践单位和场所的要求 本课程实践为校内实践,学生可能会在校内部分公共区域进行拍摄取景,在 不影响公共秩序和其他人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完成作业。如学生确有需要校外 取景或实践考察时,也应以遵守公共秩序和相关场所的规定为前提进行实践。 九、教材、参考书目及其他学习资源 1.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ISBN 号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3) 9787040599015 本书编 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年 2 月 是 2.主要参考书目 [1]马土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1 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概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5]朱铃、张先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社.1988 [6]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1924—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李新主编.国民革命的兴起(1923—192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 习出版社.2018 [11]张海鹏. 张海鹏论近代中国历史.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讲党史故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的扶贫足迹.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其他学习资源[1]纪录片《于斯为盛》[2]纪录片《为了新中国》[3]纪录片《太行山上的一二九师》[4]纪录片《大抗战》《东方主战场》[5]纪录片《从瑞金出发》[6]纪录片《共和国符号》[7]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十三年》[8]纪录片《红色密档》[9]纪录片《人民的选择》[10]纪录片《山河岁月》[11]纪录片《留法岁月》[12]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13]纪录片《永远的长征》《长征》[14]电影《建国大业》[15]电影《建党伟业》36
36 3.其他学习资源 [1]纪录片《于斯为盛》 [2]纪录片《为了新中国》 [3]纪录片《太行山上的一二九师》 [4]纪录片《大抗战》《东方主战场》 [5]纪录片《从瑞金出发》 [6]纪录片《共和国符号》 [7]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十三年》 [8]纪录片《红色密档》 [9]纪录片《人民的选择》 [10]纪录片《山河岁月》 [11]纪录片《留法岁月》 [12]纪录片《他们与天地永存》 [13]纪录片《永远的长征》《长征》 [14]电影《建国大业》 [15]电影《建党伟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Marxism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除思政)231610004A先修课程修读学期第3/4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口选修课程类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凸必修3课程学分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6)执笔人审核人赵丽兵张美森王淑琴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课程目标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思37
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 231610004A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除思政)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修读学期 第 3/4 学期 课程类别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程学分 3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课程学时 48 学时(理论学时 42,实践学时 6 ) 执笔人 赵丽兵 审核人 张美森 王淑琴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系统阐述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 和政策,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分析和解 决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程目标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悟马克思主义的 精髓要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