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获取收益。根据利益偏好,利益制衡论者将国家划分成两类:一种是维持现 状的国家,以谋求最大化的安全为战略目标;另一种是修正主义的国家,以谋求 最大化的权力为目标。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对现状不满意的国家会追随更强 大的、上升中的、具有修正主义意识的国家,只有对现状满意而不乐意谋求改变 的国家才会采取制衡行为。1“利益平衡理论”在解析冷战后的联盟实践时无疑 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施韦勒认为,国家的行为由其所认定的利益所决定,而不仅 仅由权力分布或所谓的威胁所决定,“国家更关注谁拥有权力,而非权力的不 平衡。利益而非权力,决定了国家如何选择敌友”。2 在这个意义上,从利益制衡论出发,最优选择并非制衡战略,而是追随或其 他应对战略。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不愿意制衡,而是偏好于追随或不作为、不介入? 利益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但是施韦勒的论述仅仅解释了修正主义国家的行为倾 向,没有涵盖更广泛的国家类型。在现实情境中,并非仅存一种具有修正主义国 家性质的国家类型,也并非是仅仅限于修正主义国家会偏好于非制衡的追随、不 作为或不介入。究其原因而言,系统环境压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变量。 3.实力门槛论 在国际体系中权力的集中程度与制衡的实力门槛成正比,即当权力集中程度 提高时,制衡的实力门槛将会随之提高,尽管制衡的动机很强烈,但制衡成本过 高,从而造成了制衡的缺位。威廉·华尔福思( William c. Wohlforth)认为 “在任何体系中,如果权力过分集中在最强大国家的手中,要对其进行制衡,就 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门槛( threshold),令其他国家望而 却步 制衡的门槛表现为国家之间实力的差距,制衡的实施需要以强大的实力为后 盾,只有实力差距不大时才有实施制衡战略的可能,只有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能够 担当起系统内制衡者的重任。中国学者刘丰认为,“在多极体系下,权力集中 18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3期,第35页。 19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3期,第29页 20汪伟民、张爱华:《单极体系下的联盟理论与实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2期,第89页 21 Randall Schweller, Deadly Imbalances: Tripolarity and litters Strategy of World Conqu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Conclusion 22 William C. WoMforth, " U.S. Strategy in a Unipolar World, "in John Ikenberry, ed,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03 23刘丰:《均势生成机制的类型与变迁》,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4期,第5页
6 为了获取收益。根据利益偏好,利益制衡论者将国家划分成两类:一种是维持现 状的国家,以谋求最大化的安全为战略目标;另一种是修正主义的国家,以谋求 最大化的权力为目标。18 为了追逐更大的利益,对现状不满意的国家会追随更强 大的、上升中的、具有修正主义意识的国家,只有对现状满意而不乐意谋求改变 的国家才会采取制衡行为。19 “利益平衡理论”在解析冷战后的联盟实践时无疑 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施韦勒认为,国家的行为由其所认定的利益所决定,而不仅 仅由权力分布或所谓的威胁所决定,20 “国家更关注谁拥有权力,而非权力的不 平衡。利益而非权力,决定了国家如何选择敌友”。 21 在这个意义上,从利益制衡论出发,最优选择并非制衡战略,而是追随或其 他应对战略。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不愿意制衡,而是偏好于追随或不作为、不介入? 利益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但是施韦勒的论述仅仅解释了修正主义国家的行为倾 向,没有涵盖更广泛的国家类型。在现实情境中,并非仅存一种具有修正主义国 家性质的国家类型,也并非是仅仅限于修正主义国家会偏好于非制衡的追随、不 作为或不介入。究其原因而言,系统环境压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变量。 3. 实力门槛论 在国际体系中权力的集中程度与制衡的实力门槛成正比,即当权力集中程度 提高时,制衡的实力门槛将会随之提高,尽管制衡的动机很强烈,但制衡成本过 高,从而造成了制衡的缺位。威廉·华尔福思(William C.Wohlforth)认为, “在任何体系中,如果权力过分集中在最强大国家的手中,要对其进行制衡,就 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门槛(threshold),令其他国家望而 却步”。 22 制衡的门槛表现为国家之间实力的差距,制衡的实施需要以强大的实力为后 盾,只有实力差距不大时才有实施制衡战略的可能,只有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能够 担当起系统内制衡者的重任。23 中国学者刘丰认为,“在多极体系下,权力集中 18 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 3 期,第 35 页。 19 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 3 期,第 29 页。 20 汪伟民、张爱华:《单极体系下的联盟理论与实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 2 期,第 89 页。 21 Randall Schweller, Deadly Imbalances: Tripolarity and Iiitter’s Strategy of World Conqu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Conclusion. 22 William C. WoMforth, “U.S. Strategy in a Unipolar World,” in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 Unrivaled: 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03. 23 刘丰:《均势生成机制的类型与变迁》,载《欧洲研究》,2009 年第 4 期,第 5 页
程度最低,国家制衡的方式多样且灵活,国家制衡的实力门槛最低。在两极体系 下,只存在两个主导性的大国,制衡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这 对制衡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极是一种国家实力差距太大以至于很难制 衡的结构,对于国家采取制衡行为的门槛最高。”“华尔兹也认为:“强国与其 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越大,拉近距离所需的时间就越长。”3在这种情况下, 制衡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缺位。 讨论完传统安全领域内制衡的逻辑、方式与修正情况,我们看到制衡战略在 具有重要影响力、为大国所青睐的同时,也常常存在缺位与迟到的现状,也有被 国家行为体摒弃的时候。那么在一些非传统安全的领域内,地缘战略里分而治之 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的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 变化,是否会出现可以替代制衡的其他战略选择呢?例如,大国会选择追随、不 介入或者再进一步选择抛弃过度的彼此战略警戒和不信任,转而选择持合作姿 态?下面,我们将以网络安全问题为例,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制衡问题 网络环境具有无地理概念、多元行为体、国家能力再分级等诸多特性,重构 了安全问题的结构,进而造成网络安全领域下博弈机制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归因 困难、意图沟通困难、冲突易发等。 (一)网络环境对安全问题的重构 网络环境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安全思维。权力在网络环境中传递,更容易失 真。相比传统安全领域,行为体在网络安全领域内,更加脆弱、更加敏感。按照 这种逻辑,行为体应该有更强烈的意愿对安全威胁做出反应,例如通过采取制衡 战略寻求安全。那么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如果国家在网络空间里修正制衡战略, 也无法改进战略效果,它们的战略选择偏好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回答这些问题 需要首先剖析网络安全环境的特性及其对安全问题的重构。 网络世界无地理概念不受投放能力的限制 在现实世界的战略博弈中,制衡的重要实现手段是能够通过权力的投射,而 24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3期,第32页 [美]肯尼思·华尔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与美国对外政策》,2004年10月15日在北 京大学的演讲,第3页
7 程度最低,国家制衡的方式多样且灵活,国家制衡的实力门槛最低。在两极体系 下,只存在两个主导性的大国,制衡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这 对制衡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单极是一种国家实力差距太大以至于很难制 衡的结构,对于国家采取制衡行为的门槛最高。” 24 华尔兹也认为:“强国与其 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越大,拉近距离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25 在这种情况下, 制衡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缺位。 讨论完传统安全领域内制衡的逻辑、方式与修正情况,我们看到制衡战略在 具有重要影响力、为大国所青睐的同时,也常常存在缺位与迟到的现状,也有被 国家行为体摒弃的时候。那么在一些非传统安全的领域内,地缘战略里分而治之、 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的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 变化,是否会出现可以替代制衡的其他战略选择呢?例如,大国会选择追随、不 介入或者再进一步选择抛弃过度的彼此战略警戒和不信任,转而选择持合作姿 态?下面,我们将以网络安全问题为例,对于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二 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制衡问题 网络环境具有无地理概念、多元行为体、国家能力再分级等诸多特性,重构 了安全问题的结构,进而造成网络安全领域下博弈机制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归因 困难、意图沟通困难、冲突易发等。 (一)网络环境对安全问题的重构 网络环境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安全思维。权力在网络环境中传递,更容易失 真。相比传统安全领域,行为体在网络安全领域内,更加脆弱、更加敏感。按照 这种逻辑,行为体应该有更强烈的意愿对安全威胁做出反应,例如通过采取制衡 战略寻求安全。那么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如果国家在网络空间里修正制衡战略, 也无法改进战略效果,它们的战略选择偏好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回答这些问题 需要首先剖析网络安全环境的特性及其对安全问题的重构。 1. 网络世界无地理概念不受投放能力的限制 在现实世界的战略博弈中,制衡的重要实现手段是能够通过权力的投射,而 24 刘丰:《制衡霸权: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 3 期,第 32 页。 25 [美] 肯尼思·华尔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与美国对外政策》,2004 年 10 月 15 日在北 京大学的演讲,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