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不过毛泽东显然感到仍然有冋苏联协调政策的必要,所以他告诉斯大林 中国“是过一些时候再派(兵)”,并将派代表前往莫斯科“详细商谈”。38 中国决定出兵以后,苏联应承担何种义务便成为中苏协调政策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苏联是否根据中国的要求提供援助,以及如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 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的条件下,中国仍然可以出兵。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认为中苏必 须协调行动,苏联有必要向中国提供帮助。3910月8日,就在中央军委发布《组 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的同一天,周恩来和林彪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周恩 来与斯大林的讨论集中在中国是否出兵和如中国出兵苏联如何提供援助等问题 上。在10月11日的会谈中,斯大林强调,如果美国占领北朝鲜,将对中国的安 全形成长期、严重的威胁并危及东北的经济发展。他甚至提出如果北朝鲜失陷, 中国东北应成为金日城流亡政府的庇护所。关于苏联出动空军掩护志愿军作战问 题,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需要时间作准备,不可能立即出动。40 斯大林的决定无疑给中国出兵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不过中国领导人仍然决定 立即出兵。毛泽东随后打电报给周恩来,指示他进一步争取苏联作出坚定明确的 承诺,包括用租借的方式提供军事装备和苏联空军在两个月内参战。按照中国领 导人的设想,志愿军最初将主要是进行战略防御和南朝鲜军作战,在苏联空军参 战和获得新的军事装备后,再展开对美军的进攻。4斯大林最终表示不能在空军 掩护问题上满足中国的要求。4210月18日,中国领导人根据周恩来介绍的苏联 方面的情况,又一次讨论了出兵决策问题并作出最后的决定。第二天志愿军跨过 鸭绿江,在没有空军掩护和新装备的条件下,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本章分析表明,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干涉与中国出兵朝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过从中美都是在本国境外诉诸战争的角度看,可以说双方决策层都没有将冲突 视为仅仅是朝鲜的地区冲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定北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征 服”亚洲的第一步,必须予以全面反击,所以它迅速决定进行全面军事干涉。中 国则断定,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超出朝鲜半岛,表明美国蓄意在东亚进行 针对中国的全面扩张和侵略,中美冲突在所难免,不坚决予以反击便不能维护国 家的基本安全。从双方的决策过程看,中国显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麻烦。中美双 方的国力相差悬殊,而且中国不象美国那样是其所属国际阵营的领袖,这些因素 导致中国的盟国对中国决策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的盟国对美国的影响,极大地增 加了中国决策的难度,中国必须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盟国协调政策,有时甚至需要 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这种努力所获得战略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使美国在朝鲜 战场不得不面对两个密切合作的大国。 (二)越过三八线决策 1950年9月27日,美国政府授权麦克阿瑟指挥美军越过三八线,以武力占 领全朝鲜,结果终于导致中国决心出兵参战。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动第 三次战役,此次战役目标是在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歼灭敌军主力,为迫使美军撤 出朝鲜半岛奠定基础。战役结束时,中朝军队打过三八线并进抵三七线。比较双 38《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第387页 39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年10月2日,第107页 40“ Stalin,Mao, Kim and china' 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第9页。 《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3日:《毛泽东关于 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关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 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年10月14日:以上均见《党的文献》,2000年第5期。 《出兵入朝参战决策确定的曲折过程》,第12页:《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第11页
6 不清楚,不过毛泽东显然感到仍然有同苏联协调政策的必要,所以他告诉斯大林 中国“是过一些时候再派(兵)”,并将派代表前往莫斯科“详细商谈”。38 中国决定出兵以后,苏联应承担何种义务便成为中苏协调政策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苏联是否根据中国的要求提供援助,以及如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 苏联承担何种义务的条件下,中国仍然可以出兵。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认为中苏必 须协调行动,苏联有必要向中国提供帮助。3910 月 8 日,就在中央军委发布《组 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的同一天,周恩来和林彪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周恩 来与斯大林的讨论集中在中国是否出兵和如中国出兵苏联如何提供援助等问题 上。在 10 月 11 日的会谈中,斯大林强调,如果美国占领北朝鲜,将对中国的安 全形成长期、严重的威胁并危及东北的经济发展。他甚至提出如果北朝鲜失陷, 中国东北应成为金日城流亡政府的庇护所。关于苏联出动空军掩护志愿军作战问 题,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需要时间作准备,不可能立即出动。40 斯大林的决定无疑给中国出兵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不过中国领导人仍然决定 立即出兵。毛泽东随后打电报给周恩来,指示他进一步争取苏联作出坚定明确的 承诺,包括用租借的方式提供军事装备和苏联空军在两个月内参战。按照中国领 导人的设想,志愿军最初将主要是进行战略防御和南朝鲜军作战,在苏联空军参 战和获得新的军事装备后,再展开对美军的进攻。41斯大林最终表示不能在空军 掩护问题上满足中国的要求。4210 月 18 日,中国领导人根据周恩来介绍的苏联 方面的情况,又一次讨论了出兵决策问题并作出最后的决定。第二天志愿军跨过 鸭绿江,在没有空军掩护和新装备的条件下,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本章分析表明,美国在朝鲜的军事干涉与中国出兵朝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过从中美都是在本国境外诉诸战争的角度看,可以说双方决策层都没有将冲突 视为仅仅是朝鲜的地区冲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定北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征 服”亚洲的第一步,必须予以全面反击,所以它迅速决定进行全面军事干涉。中 国则断定,美国的军事干涉从一开始就超出朝鲜半岛,表明美国蓄意在东亚进行 针对中国的全面扩张和侵略,中美冲突在所难免,不坚决予以反击便不能维护国 家的基本安全。从双方的决策过程看,中国显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麻烦。中美双 方的国力相差悬殊,而且中国不象美国那样是其所属国际阵营的领袖,这些因素 导致中国的盟国对中国决策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的盟国对美国的影响,极大地增 加了中国决策的难度,中国必须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盟国协调政策,有时甚至需要 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这种努力所获得战略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使美国在朝鲜 战场不得不面对两个密切合作的大国。 (二)越过三八线决策。 1950 年 9 月 27 日,美国政府授权麦克阿瑟指挥美军越过三八线,以武力占 领全朝鲜,结果终于导致中国决心出兵参战。1950 年 12 月 31 日志愿军发动第 三次战役,此次战役目标是在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歼灭敌军主力,为迫使美军撤 出朝鲜半岛奠定基础。战役结束时,中朝军队打过三八线并进抵三七线。比较双 38 《斯大林关于中国出兵问题致金日城的信》,第 387 页。 39 毛泽东:《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950 年 10 月 2 日,第 107 页。 40 “Stalin, 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第 9 页。 41 《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3 日;《毛泽东关于 朝鲜情况及我军准备出兵朝鲜情况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关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 方针和部署给周恩来的电报》,1950 年 10 月 14 日;以上均见《党的文献》,2000 年第 5 期。 42 《出兵入朝参战决策确定的曲折过程》,第 12 页;《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第 11 页
方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考虑有关因素和决策的含义,对于研究大国间的局部战争具 有特殊意义,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阶段性军事胜利多么容易使决策者改变已经作 出的战略决定。 (1)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 美国决定全面干涉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军事干涉的目标。杜鲁门在决 定干涉的第二天即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明确说明,美国的干涉目标是“迫使北朝鲜 人退回到三八线以北去”,“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原来的疆界”,即恢复到6月 25日以前的状态。这一意图也清楚地反映在安理会6月25日、27日通过的决议 中 美国初期干涉目标的确定除了受战场形势的影响外,主要是担心军事干涉会 进一步扩大为与苏联的全面冲突,同时还担心所谓苏联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欧 洲发动突然袭击。所以美国加强监视苏联在其他地区的动向,力避任何刺激苏联 的行动。美国领导人也在关注中国的动向,并采取一些诸如空军不飞越朝鲜北部 边界进行侦察、不允许国民党军队参战一类的“克制”行动。他们自以为是地相 信,在封锁台湾海峡以后,这样就足以避免中国卷入。到7月上旬美国政府作出 的各项决定大致勾画出当时美国干涉政策的基本轮廓,即以“联合国行动”的名 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以使朝鲜半岛恢复到6月25日以前的状态。 7月下旬随着朝鲜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美国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考虑修订干涉 目标。国务院这时倾向于保持谨慎。7月28日,国务院开会讨论政策设计委员 会起草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必须考虑苏联和中国的反应,以及大多数盟国 可能不支持武力统一朝鲜,所以应“尽快在可以接受的条件的基础上停止冲突”。 4显然报告的起草者不主张美军越过三八线。会议经讨论一致同意暂不作出是否 越过三八线的决定。国防部则认为,控制整个朝鲜半岛的战略好处甚大,美军随 时可以越过三八线,干涉的目标是占领整个朝鲜或夺取40度线和39度线之间包 括平壤在内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唯一限制美军越过三八线的条件是苏军直接 介入。45 8月初美国政府内部己经很难听到反对越过三八线的声音了。8月下旬到9 月上旬,华盛顿开始为武力统一朝鲜大造舆论。美国政府相继作出了有条件越过 三八线的决定,即美国的干涉目标应是占领整个朝鲜半岛,所谓条件则是中苏不 直接参战,美军为此应该与朝苏和朝中边界保持距离,不在那些地区作战。46与 此同时,美国开始与盟国协商,并争取使联合国通过决议,为美国的行动提供“合 法的基础”。在这方面美国照样没有遇到什么阻力。47 9月15日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作战,第二天在釜山的美第八集团军开始 反攻。出乎预料的军事胜利促使华盛顿迅速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9月27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麦克阿瑟可以在三八线以北消灭“北朝鲜的武装力量”。48 逐步排除苏联和中国直接干涉的可能性,是美国决定北侵的关键所在。随着 战局的发展,美国领导人认为苏联直接干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到决定越过三八 线时,尽管有关的指令无一不规定了苏联介入后的处置办法,但是美国领导人已 经基本确定,苏联不会直接进行军事干预。10月2日,苏联代表在联合国提出 43《杜鲁门回忆录》,第403,405页。《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第85—-86,90——91页。 FRUS,1950,Vol.Ⅷ,pp.449-454. Ibid 6Ibd,p.646-652,712-721 《艾奇逊回忆录》,上册,第310页 48《杜鲁门回忆录》(二),第430页
7 方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考虑有关因素和决策的含义,对于研究大国间的局部战争具 有特殊意义,因为从中可以看出,阶段性军事胜利多么容易使决策者改变已经作 出的战略决定。 (1)美国越过三八线决策。 美国决定全面干涉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军事干涉的目标。杜鲁门在决 定干涉的第二天即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明确说明,美国的干涉目标是“迫使北朝鲜 人退回到三八线以北去”,“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原来的疆界”,即恢复到 6 月 25 日以前的状态。这一意图也清楚地反映在安理会 6 月 25 日、27 日通过的决议 中。43 美国初期干涉目标的确定除了受战场形势的影响外,主要是担心军事干涉会 进一步扩大为与苏联的全面冲突,同时还担心所谓苏联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欧 洲发动突然袭击。所以美国加强监视苏联在其他地区的动向,力避任何刺激苏联 的行动。美国领导人也在关注中国的动向,并采取一些诸如空军不飞越朝鲜北部 边界进行侦察、不允许国民党军队参战一类的“克制”行动。他们自以为是地相 信,在封锁台湾海峡以后,这样就足以避免中国卷入。到 7 月上旬美国政府作出 的各项决定大致勾画出当时美国干涉政策的基本轮廓,即以“联合国行动”的名 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以使朝鲜半岛恢复到 6 月 25 日以前的状态。 7 月下旬随着朝鲜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美国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考虑修订干涉 目标。国务院这时倾向于保持谨慎。7 月 28 日,国务院开会讨论政策设计委员 会起草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必须考虑苏联和中国的反应,以及大多数盟国 可能不支持武力统一朝鲜,所以应“尽快在可以接受的条件的基础上停止冲突”。 44显然报告的起草者不主张美军越过三八线。会议经讨论一致同意暂不作出是否 越过三八线的决定。国防部则认为,控制整个朝鲜半岛的战略好处甚大,美军随 时可以越过三八线,干涉的目标是占领整个朝鲜或夺取 40 度线和 39 度线之间包 括平壤在内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唯一限制美军越过三八线的条件是苏军直接 介入。45 8 月初美国政府内部已经很难听到反对越过三八线的声音了。8 月下旬到 9 月上旬,华盛顿开始为武力统一朝鲜大造舆论。美国政府相继作出了有条件越过 三八线的决定,即美国的干涉目标应是占领整个朝鲜半岛,所谓条件则是中苏不 直接参战,美军为此应该与朝苏和朝中边界保持距离,不在那些地区作战。46与 此同时,美国开始与盟国协商,并争取使联合国通过决议,为美国的行动提供“合 法的基础”。在这方面美国照样没有遇到什么阻力。47 9 月 15 日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作战,第二天在釜山的美第八集团军开始 反攻。出乎预料的军事胜利促使华盛顿迅速作出越过三八线的决定。9 月 27 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麦克阿瑟可以在三八线以北消灭“北朝鲜的武装力量”。48 逐步排除苏联和中国直接干涉的可能性,是美国决定北侵的关键所在。随着 战局的发展,美国领导人认为苏联直接干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到决定越过三八 线时,尽管有关的指令无一不规定了苏联介入后的处置办法,但是美国领导人已 经基本确定,苏联不会直接进行军事干预。10 月 2 日,苏联代表在联合国提出 43 《杜鲁门回忆录》,第 403,405 页。《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第 85——86,90——91 页。 44 FRUS, 1950, Vol.Ⅶ, pp. 449--454. 45 Ibid., pp. 502—510. 46 Ibid., pp. 646-652, 712-721. 47 《艾奇逊回忆录》,上册,第 310 页。 48 《杜鲁门回忆录》(二),第 4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