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生物化学专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器官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的生物化学。 (2)细胞的生物化学:细胞信号转导。 第14章 肝的生物化学 学习要求 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等过程均有重要作 用(表14-2): 了解肝脏在三大物质代谢、激素和维生素代谢中 表14-2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的作用。 掌握非营养物质概念,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理意 脂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义。熟悉生物转化的特点及两相反应的类型。熟悉 消化、吸收 胆汁酸,乳化 生物转化各类型反应的典型例子,包括氧化(胺氧化 分解 脂肪酸的B氧化 酶、脱氢酶类和加氧酶类的作用)、还原、水解:第二 合成 甘油三酯、酮体、胆固醇、卵磷脂 相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的结合)。 运输 VLDL.HDL等 熟悉初级、次级、结合型、游离型胆汁酸的概念 转化 生成的原料、关键酶及部位,了解其结构和生成过程。 胆汁酸 熟悉胆汁酸的生理意义,胆汁酸肝肠循环的概念和 排泄 胆固醉 意义。 利用 甘油→a-磷酸甘油 熟悉胆色素的概念、来源,胆红素的理化性质,生 成、运输及转化。掌握结合胆红素的概念:熟悉结合 3.肝脏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非常话跃肝 胆红素在肠道的变化、胆色素的肠肝循环、尿中胆素 脏在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 原与胆素来源。熟悉结合胆红素与游离胆红素的区 表14.3) 别。了解血清胆红素与黄疸的关系。 表14.3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讲义要点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合成 自身蛋白、血浆蛋白(清蛋白、凝血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因子) 1.肝脏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氨基酸分解代谢 转氨基,脱氨基、脱羧基等:芳香族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最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糖浓度的相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转氨酶如 对稳定(表141) ALT含量高 表141机体不同状态下肝脏糖代谢的变化 解除氨毒 氨一尿素:胺的生物转化 机体状态 代谢变化 合成含氨化合物 如核苷酸、非必需氨基酸等 饱食 合成肝糖原 4.肝脏参与多种维生素与辅酶的代谢肝脏在 空腹 分解肝糖原 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和转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饥饿 糖异生作用 (表14.4) 2.肝脏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位置肝脏在脂 .147
147 第四篇 生物化学专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组织器官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的生物化学ꎮ (2) 细胞的生物化学:细胞信号转导ꎮ 第 14 章 肝的生物化学 学 习 要 求 了解肝脏在三大物质代谢、激素和维生素代谢中 的作用ꎮ 掌握非营养物质概念ꎬ生物转化的概念与生理意 义ꎮ 熟悉生物转化的特点及两相反应的类型ꎮ 熟悉 生物转化各类型反应的典型例子ꎬ包括氧化(胺氧化 酶、脱氢酶类和加氧酶类的作用)、 还原、水解ꎻ第二 相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的结合)ꎮ 熟悉初级、次级、结合型、游离型胆汁酸的概念ꎬ 生成的原料、关键酶及部位ꎬ 了解其结构和生成过程ꎮ 熟悉胆汁酸的生理意义ꎬ胆汁酸肝肠循环的概念和 意义ꎮ 熟悉胆色素的概念、来源ꎬ胆红素的理化性质ꎬ生 成、运输及转化ꎮ 掌握结合胆红素的概念ꎻ熟悉结合 胆红素在肠道的变化、胆色素的肠肝循环、尿中胆素 原与胆素来源ꎮ 熟悉结合胆红素与游离胆红素的区 别ꎮ 了解血清胆红素与黄疸的关系ꎮ 讲 义 要 点 (一)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1 肝脏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最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糖浓度的相 对稳定(表 14 ̄ 1) 表 14 ̄ 1 机体不同状态下肝脏糖代谢的变化 机体状态 代谢变化 饱食 合成肝糖原 空腹 分解肝糖原 饥饿 糖异生作用 2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位置 肝脏在脂 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等过程均有重要作 用(表 14 ̄ 2): 表 14 ̄ 2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脂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消化、吸收 胆汁酸ꎬ乳化 分解 脂肪酸的 β 氧化 合成 甘油三酯、酮体、胆固醇、卵磷脂 运输 VLDL、HDL 等 转化 胆汁酸 排泄 胆固醇 利用 甘油→α ̄磷酸甘油 3 肝脏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非常活跃 肝 脏在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 (表 14 ̄ 3) 表 14 ̄ 3 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合成 自身蛋白、血浆蛋白(清蛋白、凝血 因子) 氨基酸分解代谢 转氨基、脱氨基、脱羧基等ꎻ芳香族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ꎻ 转氨酶如 ALT 含量高 解除氨毒 氨→尿素ꎻ胺的生物转化 合成含氮化合物 如核苷酸、非必需氨基酸等 4 肝脏参与多种维生素与辅酶的代谢 肝脏在 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和转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表 14 ̄ 4)
·14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 表144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2.肝脏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 维生素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氧化反应 吸收 胆汁酸 第一相反 还原反 增加极性 水解反应 转化 辅南合成:维生素A原+维生素A:维 生物转化反应 生素D,+25-0H-D3 储存 如维生素A,推生素E维生素K和维生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进一步增 素B, 加极性盖活性基闭 运输 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 表145列出了生物 化反应第 相反应的主要 合成 与底物,表14-6列出了常见结合反应的与极性 基团的供体。 5.肝脏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肝脏对激素讲行 3。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代谢转化,使其隆低或失去生物学活性的过程称为 (1)年龄、性别、营养、疾病、遗传等因素可影响 素的灭活。如雌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生物转化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2)可诱导性与抑制性 1.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 (三)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在推出体外之 1.胆汁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图14.1 前机体对讲行的代谢转恋目的是增加水溶性 2.胆汁酸有游离型、结合型及初级、次级之分 极性,易于通过尿液或胆 排出体外,称为生物转化。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酒 纳盐 肝脏是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 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胆汁酸 非营养物质:既不能作为构建组织细胞的成分 的结构如图142。 也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其中某些还对人体有一定的生 肝脏(肝胆汁) 物学效应或潜在的毒性作用。 (2)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胆囊(胆囊胆汁) 1)使非营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藏低或丧失(灭 活),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 胆管系统 2)增加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或极性,从而易于 从胆汁或尿液排出。 3)部分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或生物学 图141肝胆汁与胆囊胆汁 活性会增加.即所谓“解毒致毒双重性”。 表145肝脏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 反应类型 南成酶系 主题底物 加单氧南系 外来化合物 氧化反应 单胺氧化南米 脂肪族,芳香族胺类 第一相反应 醇脱氢南与醛脱氢酶 醇类如乙醇 硝基还原酶 硝基化合物 还原反应 偶氨还原酶 偶氨化合物 水解反应 酯前、酰胺、糖苷酶 酯健、酰胺健和糖苷类化合物 表146肝脏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 反应类型 极性基团供体 主要底物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醇、酚、胺,我酸类化合物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硫酸基转移酶 PAPS 醇.酚,芳香胺类 乙酰基转移酶 乙酰CaA 某些含胺化合物
14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 表 14 ̄ 4 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维生素代谢 肝脏的主要作用 吸收 胆汁酸 转化 辅酶合成ꎻ维生素 A 原→维生素 Aꎻ维 生素 D3→ 25 ̄OH ̄D3 储存 如维生素 A、维生素 E、维生素 K 和维生 素 B12 运输 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 D 结合蛋白的 合成 5 肝脏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 肝脏对激素进行 代谢转化ꎬ使其降低或失去生物学活性的过程称为激 素的灭活ꎮ 如雌激素、抗利尿激素等ꎮ (二)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1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 (1) 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在排出体外之 前ꎬ机体对其进行的代谢转变ꎬ目的是增加水溶性或 极性ꎬ易于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ꎬ称为生物转化ꎮ 肝脏是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ꎮ 非营养物质:既不能作为构建组织细胞的成分ꎬ 也不能作为能源物质ꎻ其中某些还对人体有一定的生 物学效应或潜在的毒性作用ꎮ (2) 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 1) 使非营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减低或丧失(灭 活)ꎬ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ꎮ 2) 增加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或极性ꎬ从而易于 从胆汁或尿液排出ꎮ 3) 部分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毒性或生物学 活性会增加ꎬ即所谓“解毒致毒双重性”ꎮ 2 肝脏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 生物转化反应 第一相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 } 增加极性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进一步增 加极性ꎬ掩盖活性基团 ì î í ï ï ï ï 表 14 ̄ 5 列出了生物转化反应第一相反应的主要 酶与底物ꎬ表 14 ̄ 6 列出了常见结合反应的酶与极性 基团的供体ꎮ 3 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1) 年龄、性别、营养、疾病、遗传等因素可影响 生物转化ꎮ (2) 可诱导性与抑制性ꎮ (三)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1 胆汁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图 14 ̄ 1) 2 胆汁酸有游离型、结合型及初级、次级之分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ꎬ以钠盐 或钾盐的形式存在ꎬ即胆汁酸盐ꎬ简称胆盐ꎮ 胆汁酸 的结构如图 14 ̄ 2ꎮ 图 14 ̄ 1 肝胆汁与胆囊胆汁 表 14 ̄ 5 肝脏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 反应类型 酶或酶系 主要底物 第一相反应 氧化反应 加单氧酶系 单胺氧化酶类 醇脱氢酶与醛脱氢酶 外来化合物 脂肪族、芳香族胺类 醇类如乙醇 还原反应 硝基还原酶 偶氮还原酶 硝基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 水解反应 酯酶、酰胺酶、糖苷酶 酯键、酰胺键和糖苷类化合物 表 14 ̄ 6 肝脏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 反应类型 酶 极性基团供体 主要底物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硫酸基转移酶 乙酰基转移酶 UDPGA PAPS 乙酰 CoA 醇、酚、胺、羧酸类化合物 醇、酚、芳香胺类 某些含胺化合物
第14章肝的生物化学·149· 注:DPGA CONHCH.CH SO.H CONHCH.CH.SO,H HO 脱氧阻 图142胆汁酸的结构 胆计酸的分类见表14.7 表147胆汁酸的分类 分举依报 神类 举例 游离粗汁酸 分子中不含甘氨酸或牛磺酸 粗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少量 结构 结合胆汁酸 分子中结合有甘氨酸或牛磺酸 游离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 的结合物 阳酸 初级汁酸 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在肝内胆酸、鹅脱氧胆酸分别与甘 的胆汁酸 氨酸 牛磺酸的结合物 次级胆计酸 由新道细菌作用而转变来的胆脱氧胆酸、石胆酸及其在肝脏分别 汁酸 与甘氨酸、牛磺酸的结合物 3.胆计酸的生理功能 (2)阻汁酸肠肝循环及其生理意义,胆汁酸随胆 (1)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胆汁酸的立体结 计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 构中,分子一侧是亲水面,分子另一侧是疏水面。作 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 使脂类 程,称为胆汁酸肠肝循环(图143) 微团 方面增大了与消化 (如脂防醇)的接触面面有利于消化:另一方面增大了 与肠壁的接触面而有利于吸收。 (2)维持胆计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以抑制胆固 辟析出,胆汁是机体排出胆固醇最重要的途径。胆 肝酰 人胆道) 中胆汁酸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按一定比例存在,使 胆固 等分散为可溶性微团,以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浴 解状态,抑制胆固醇析出。 、(解计酸饵收>≥90%) 4.胆汁酸的代谢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动 (1)胆汁酸的合成(表148) 表148胆汁酸合成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水解税羟 直接原料 胆固 初级胆汁酸 大新 合成场所肝细胞 肠道 )结合阻汁削 肠道细) 主要特点7a羟化爵是关键酶 7a-脱羟 图14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第 14 章 肝的生物化学 149 注: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PAPS:3 ̄磷酸腺苷 5 ̄磷酸硫酸 图 14 ̄ 2 胆汁酸的结构 胆汁酸的分类见表 14 ̄7ꎮ 表 14 ̄7 胆汁酸的分类 分类依据 种类 描述 举例 胆汁酸 结构 游离胆汁酸 分子中不含甘氨酸或牛磺酸 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少量 石胆酸 结合胆汁酸 分子中结合有甘氨酸或牛磺酸 游离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牛磺酸 的结合物 来源 初级胆汁酸 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 的胆汁酸 在肝内胆酸、鹅脱氧胆酸分别与甘 氨酸、牛磺酸的结合物 次级胆汁酸 由肠道细菌作用而转变来的胆 汁酸 脱氧胆酸、石胆酸及其在肝脏分别 与甘氨酸、牛磺酸的结合物 3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 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胆汁酸的立体结 构中ꎬ分子一侧是亲水面ꎬ分子另一侧是疏水面ꎮ 作 为乳化剂ꎬ降低油/ 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ꎬ使脂类在 水(肠液)中分散为细小微团ꎬ一方面增大了与消化酶 (如脂肪酶)的接触面而有利于消化ꎻ另一方面增大了 与肠壁的接触面而有利于吸收ꎮ (2) 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以抑制胆固 醇析出:胆汁是机体排出胆固醇最重要的途径ꎮ 胆汁 中胆汁酸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按一定比例存在ꎬ使 胆固醇分散为可溶性微团ꎬ以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 解状态ꎬ抑制胆固醇析出ꎮ 4 胆汁酸的代谢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 胆汁酸的合成(表 14 ̄ 8) 表 14 ̄ 8 胆汁酸合成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直接原料 胆固醇 初级胆汁酸 合成场所 肝细胞 肠道 主要特点 7α 羟化酶是关键酶 7α ̄脱羟 (2) 胆汁酸肠肝循环及其生理意义:胆汁酸随胆 汁排入肠腔后ꎬ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ꎬ在肝 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ꎬ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 程ꎬ称为胆汁酸肠肝循环(图 14 ̄ 3)ꎮ 图 14 ̄ 3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5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 盐物一一阿回 图144胆色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m条 →血红素血红素加氧陈系 NADP NADP+H 胆绿素 ◆胆红素 cod re 胆红素还原酶 图145胆红素的生成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是有限的胆汁酸被 (1)有利于运输。 循环利用而发挥其最大的生理作用。 (2)限制胆红素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毒性」 (四)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3)干扰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的物质如磺胺类 胆色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 药、水杨酸等。 句括日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阳素(图14.4) 3.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 1.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铁叶 胆小管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包括摄取,转化(结 啉类化合物的来源 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 合)与排泄三个过程(见表14-9和图14-6)。 白,其他来源于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细胞色 表149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索过氧化物醇、过氧化氢酵、肌红蛋白等。铁卟啉类 过程 代谢 胆红素形式 化合物转变为胆红素的过程如图145。胆红素的分子 结构中亲水基团位于分子内部,而疏水基团位于分子 摄取阻红素与配体蛋白结合 未结合胆红素 外部因而表理为辛脂特性。过最胆红素对人体有害 结合与UDPGA提供的GA产生结结合胆红素 2。血液中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至肝 合反应 脏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为:未结合胆红素,血胆红 排泄主动分泌至胆小管 结合胆红素 素、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索。 摄取 结合 排 血液 UDP葡萄醛酸 归汁 (Y,Z蛋白 配体蛋白 尼体蛋白· 直接胆红素 肝细胞 图146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肝 续表 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 理化性质 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的理化性质的比较见表14.10。 脂溶件 小 表1410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 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大 小 理化性质 未结合阳红素结合胆红素 能否通过肾小球随尿排出不能 能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结合 凡登白实验 间接阳性 直接阳性 水溶性 大
15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 图 14 ̄ 4 胆色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图 14 ̄ 5 胆红素的生成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是有限的胆汁酸被 循环利用而发挥其最大的生理作用ꎮ (四)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胆色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ꎬ 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图 14 ̄ 4)ꎮ 1 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铁卟 啉类化合物的来源:80% 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 白ꎬ其他来源于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细胞色 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肌红蛋白等ꎮ 铁卟啉类 化合物转变为胆红素的过程如图 14 ̄ 5ꎮ 胆红素的分子 结构中亲水基团位于分子内部ꎬ而疏水基团位于分子 外部ꎬ因而表现为亲脂特性ꎮ 过量胆红素对人体有害ꎮ 2 血液中胆红素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至肝 脏 胆红素 ̄清蛋白复合物为:未结合胆红素、血胆红 素、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ꎮ (1) 有利于运输ꎮ (2) 限制胆红素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毒性ꎮ (3) 干扰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的物质如磺胺类 药、水杨酸等ꎮ 3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 胆小管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包括摄取、转化(结 合)与排泄三个过程(见表 14 ̄ 9 和图 14 ̄ 6)ꎮ 表 14 ̄ 9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过程 代谢 胆红素形式 摄取 胆红素与配体蛋白结合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 与UDPGA 提供的 GA 产生结 合反应 结合胆红素 排泄 主动分泌至胆小管 结合胆红素 图 14 ̄ 6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肝 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ꎮ 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 的理化性质的比较见表 14 ̄ 10ꎮ 表 14 ̄ 10 两种胆红素理化性质的比较 理化性质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结合 水溶性 小 大 续表 理化性质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脂溶性 大 小 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及毒性 大 小 能否通过肾小球随尿排出 不能 能 凡登白实验 间接阳性 直接阳性
第14章肝的生物化学·151· 结合胆红素 1素原 职汁 20 体循环 约05me天 (40 g/天 排) 图14-7胆色素在肠道中的转变与排泄 单核吞噬细胞 肝细胞 血红蛋白 胆红 胞波 蛋白 血红素 配体蛋白 NADPI 20. Fe UDPGA 内质同 、UDP 围绿获NADH 萄糖醛酸租红素 NADP 大部分 胆红素 阻素原(少量 小部分 肠管 素好 葡糖醛酸胆红索 素 阳红素 葡栋醛酸 图14.8胆色素代谢过程 4.胆红素在肠道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胆色素:症,胆红素可扩散至组织造成组织的黄染,称为黄拉 在肠道中的转变与排泄见图14-7。 有隐形黄疸和显性黄疸之分(表1411)。 胆色素代谢的完整过程总结见图148。 表1411隐形黄疸和显性黄疸 5.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1)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维持动态平衡 血清B浓度 休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未结合胆红索 隐形黄痘17.1-34.2μml/L肉眼观察不到皮肤,巩 膜等黄类 (4/5)+少量直接胆红素 TB:3.4-17.1mo/L(0.2-1mg/)。当总胆红 显性黄植>34.2μmmV 素超过17.1mol/L.(或1mg/d)时称为高胆红素血
第 14 章 肝的生物化学 151 图 14 ̄7 胆色素在肠道中的转变与排泄 图 14 ̄ 8 胆色素代谢过程 4 胆红素在肠道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 胆色素 在肠道中的转变与排泄见图 14 ̄7ꎮ 胆色素代谢的完整过程总结见图 14 ̄ 8ꎮ 5 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1) 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维持动态平衡 正常血清: 总胆红素 ( TB) = 未结合胆红素 (4 / 5)+ 少量直接胆红素 TB:3.4~ 17.1 μmol / L(0.2 ~ 1mg / dl)ꎮ 当总胆红 素超过 17.1 μmol / L(或 1mg / dl) 时称为高胆红素血 症ꎬ胆红素可扩散至组织造成组织的黄染ꎬ称为黄疸ꎬ 有隐形黄疸和显性黄疸之分(表 14 ̄ 11)ꎮ 表 14 ̄ 11 隐形黄疸和显性黄疸 血清 TB 浓度 体征 隐形黄疸 17 1~ 34 2μmol / L 肉眼观察不到皮肤、巩 膜等黄染 显性黄疸 >34.2μmol / L 肉眼观察到皮肤、巩膜 等黄染现象